听书读书看书,就上时刻大书院。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时刻大书院
今天我们说的是《文化的江山》系列第5册,走向世界历史的波动。
在文化的江山第4册里,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向你介绍了从东周到秦代的历史。从中你知道儒家的思想路线有两条,分别是从理想出发和从现实出发。具体来说一条是孟子的圣王路线,一条是荀子的王圣路线。
所谓圣王就是以圣人为王,而王圣则是以王为圣人。圣王这条路线在战国时期走到了尽头,王圣路线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过王圣的理念也随着时代发生了改变,逐渐脱离儒家框架,完成了从民主向君主的观念过渡,为王朝中国构建了用于统治的理论体系。
秦始皇正是借助由王圣理念衍生出的法家思想完成了大一统。不过秦始皇从未想过夺天下之后该怎样。
这不能说是他的个人失误,毕竟他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秦始皇,想当然的把打天下和治天下看作是因果关系,以为治天下就是打天下的继续。
但实际上法家严格的赏罚制度,虽然能在战争时期推动国家发展,可却难以维系战后的社会稳定。聚拢民心,才是一个国家在大多数时间里该做的事,而这件事儒家显然比法家更擅长。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儒家思想在秦汉两代有怎样的沉浮经历,又对历史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我会用三部分来讲清楚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
说到秦末天下大乱,你能想到的名人肯定很多,但如果谈到对历史的影响,可就不是名气大了。
第一部分我们说说,为什么说秦末乱局的主角并非是项羽和刘邦。
秦朝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又迅速土崩瓦解,汉朝人自然无法忽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所以该如何避免走上秦朝的老路,是汉朝人首先要考虑的。
那么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儒家思想是怎样在汉代完成复兴的?
对一个国家来说内*和外交同等重要,而汉帝国自建立起就与匈奴人冲突不断,从弱到强,虽然最终将匈奴人击溃,但汉帝国却没有向西继续探索,错过了与西方文明接触的机会。
第三部分,我们说文化中国对汉代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好,我们先来看第1个内容,为什么说秦末历史舞台的主角并不是项羽和刘邦?
在秦始皇的众多标签里,军事强人显然是最醒目的,但完成大一统靠的可不仅仅是军事,在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和制度,甚至连文字都有差异。
可不要小瞧这些差异,因为它们才是大一统的天敌。
举个例子:遇到了语言不通的异乡讨生活,本以为找个只卖力气不用说话的工作也不难。比如在工地当苦力,结果却发现连招工启事都看不懂,而货币方面就更不用说,辛苦赚来的钱却花不出去,国家间的贸易通路也难以展开。
要保证大一统的持续,就必须解决这些痛点,所以秦始皇一上台,立刻事无巨细的颁布法令,强制统一了所有日常琐碎,让天下之内的任何地方都要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这样一来帝国时代的文化遗存就会逐渐消失,让人们不再想恢复曾经的习俗。
另外秦始皇还首开郡县制,重新划分行*区域,分割了过去哪些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完整性,杜绝了某些区域再次成为独立国家的可能。
别看秦始皇想到了这么多,可还是忽略了维系国家最重要的一点,拢聚民心。
要知道民心这个词,从未在秦始皇的治国理念中出现。在秦代对国家而言,民众只是那赋税,徭役的户口,是国家财力和兵力的来源,可以用数字来统计,根本无所谓什么民心。
结果就是这个让秦始皇最不在意的群体,颠覆了帝国的统治。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启了秦末的乱局。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农民都会产生帝王思想,比如中世纪欧洲或者古代日本的农民,都是生活在封建领主制的庄园经济里,被农奴制束缚着,从来没有成为国家*治的主体,所以不会诞生陈胜这样的人,更不会爆发农民革命。
但中国就不同了,古代中国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基础,*治也是以农民为本位。
当然了,看秦朝不爽的人可不只是农民,陈胜起义后,六国遗存的贵族们也都群起响应,但都是抱着复兴故国的想法,各自为战,比如项羽。
让人惊奇的是,农民军队的人气并不比贵族军队差。《史记-儒林列传》就记载孔子的后人孔鲋fù携带《礼记》投奔了陈胜。
孔鲋fù是孔子的八世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带着百余名弟子隐居避世。孔鲋fù返秦,并不让人奇怪,毕竟焚书坑儒后,儒家弟子与秦帝国早已势不两立。
但问题是他为什么不去投奔贵族,却跑去支持揭竿而起的农民呢?
在文化的江山第4册里,刘刚和李东军说:商周变革之后,民本主义就已经出现,之后又经过孔子进一步完善并发扬。所以抱有民本主义理想的儒家弟子,在乱世中支持农民起义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入起义军后,孔鲋fù被任命为博士太师,负责给陈胜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就这样农民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就在民本主义的旗帜下,历史上第1次联合起来。
这为之后,中国历史中的多次农民与知识分子的联合革命,提供样本和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秦末乱局的主角并不是项羽和刘邦,而是陈胜与孔鲋fù。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陈胜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孔鲋fù也在战斗中去世。但儒家弟子复兴儒家思想的抱负,并没有因此消失,并且在进入汉代后变得更富热情。
当然实现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在汉代完成复兴的呢?
我们休息一会,广告后,我们来看《文化的江山5》第二部分。
OK,欢迎回来。我们继续来看《文化的江山5》第二部分,儒家思想是怎样在汉代完成复兴的?
秦末乱局的结果你肯定知道,刘邦击败项羽,在公元前年创建了汉帝国。
刘邦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最初很讨厌儒生。争天下时,如果有儒生去投奔刘邦,刘邦甚至会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尿壶。
不过刘邦做事向来没有固定的原则,开创汉朝后一次路过山东,刘邦竟然非常尊敬的去祭拜了孔子。
而且在祭孔之后,刘邦又启用了儒家弟子叔孙通,让叔孙通带领一班儒生去制定朝仪。
刘邦这么做的原因,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但很可能是因为孔鲋fù当初也是反秦志士之一。
不过刘邦启用儒生制定朝仪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儒家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因为挡在儒家面前的并不是帝王的好恶,而是辅助刘氏建立汉朝的军力集团以及主流的黄老思想。
先来看军力集团,要知道汉朝自建立起,一直到汉武帝,丞相这一职位都是由军人或者职业官僚担任,比如有周勃,陈平,冠英等都是军人。
而张仓,周昌等都是小吏出身,所以儒家弟子在汉初只能担任五经博士之类的职位,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儒生们当然不甘心,比如写过《秦论》的贾谊,就曾攻击过军力使团,他向汉文帝进言,汉帝国是躺在一堆正在燃烧的木材上,而燃烧的木材就是军力使团。
但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作用,毕竟军力集团的实力连帝王都有所忌惮。
而除了军力集团,阻碍儒家崛起的还有黄老之学。所谓黄老之学是道教学说的一大分支,推崇无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但这并不是源于帝王的喜好,而是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前面我提到过秦朝刑罚极为严苛,是一种过度有为的状态,民众正是受不了这种疯狂的有为,才奋起革命。
所以与其说无为而治,是汉初帝王们的*治选择,还不如说是源于民众集体心理期待的投射。
而且汉初刚经历过战乱,*府财*和社会经济都一塌糊涂。
从汉高祖开始,汉朝就流行以节约为上的习惯,比如刘邦曾经被常德宫建得太豪华而发脾气。
节约的习惯在汉文帝时期被执行得更加严格,就连皇后穿的衣服的下摆都不能垂到地上,因为这样浪费布料。
儒家重视礼,而礼显然是要花大钱的事,这显然与当时的客观环境不符。
所以在汉初儒家思想很难与黄老之学竞争,当然*治局面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随着帝国初创时代的远去,军力集团的*治实力不断被削弱,而且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之后,汉帝国已经变得非常富庶。
这些背景因素让当时的帝王汉武帝能够在*治上表现得非常积极。黄老思想到这时已经落伍了。
相信你也听说过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件事,武帝时期的官员如果不是儒生出身,没有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就很难在朝廷上得到重视。
汉武帝推崇儒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包容性,这能让他相对自由的调试社会主流价值观。
要知道在独尊儒术的过程中,许多过去不属于儒家,而是属于百家的思想与主张,都以各种方式被并入儒家。比如汉武帝特别热衷的风扇就来自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思想融合都发生在儒家的背景下,也就是说儒家的核心思想,比如民本主义和宗族伦理等,并没有发生变化。
文化中国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断层,终于在武帝时期被接续。
近几期的解读,我们曾经说过,文化中国是王朝中国蓄存的基础,这一点在秦汉两代那里显得特别明显。
失去文化中国的秦代短短十几年就土崩瓦解,而东西两汉加在一起则有多年!
第3个内容是文化中国对汉代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有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叫做毫米等雨量线。这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分界线的东南部,受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季风影响,年降水量超过毫米。
而分界线以北则由于受季风影响较少,使得降水量稀少。缺乏足够的降雨就无法发展农业,所以生活在毫米等雨量线以北的人,在历史上以游牧为主。因此毫米等降水量线也可以看作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
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当他们的牲口将某个地区的水草吃完后,他们就必须迁移到下一个有水草的地区。所以早在公元前年左右,游牧民族就驯服了马,并在之后进一步学会了在奔跑的马上骑射。
骑射技术的出现,决定性的改变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
农耕民族在经济生产上占优势,而游牧民族的经济状况就很不稳定了,可能一场大风就会让他们破产。
但具备了骑射技术后再弱的游牧民族和当时的农耕民族相比,在武力上还是占上风的,所以游牧民族袭击农耕民族,就逐渐成了常态。
大约在战国的中期,匈奴人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严重威胁了。为了避免匈奴人的侵扰,当时的北方诸国纷纷修筑城墙,这些城墙后来被秦始皇有规划的连接起来,变成了万里长城。
在中国国力衰微的时候,长城并不能阻止匈奴人的马蹄,就比如在汉初长城守军不足,匈奴人很容易会强攻要塞杀进来。
据汉书记载统一了匈奴各部的冒顿单chán于,曾在刘邦死后给吕后写信,讲吕后改嫁他。
这对吕后来说显然是种羞辱,可迫于匈奴人的军事压力,吕后不得不忍气吞声的表示自己又老又丑,配不上冒顿,并且还送上了众多礼品。
可见当时汉帝国在面对匈奴时有多弱势!
上面内容我提到,经过文景之治,汉帝国开始变得富裕,汉武帝也因此在*治上开始采取主动。表现之一,就是对匈奴主动出击。
公元前年汉朝对匈奴发动了远征,这是几十年来未有过的事。当然结果并不算好,因为匈奴早有防备,所以汉帝国的4路大军只有一路获胜。
但从此开始,汉军与匈奴的军事冲突愈发频繁,而汉军的胜率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不能不提,一路向西死磕匈奴,汉军虽然打通了西域,但也耗尽国力。所以当公元前89年汉军在车师再次获胜后,汉武帝拒绝了大司农桑弘羊,扩大屯田,以备继续进军的建议,并在当年发表了著名的最基站,他说勇兵到此为止吧,不要让人民太难受了。
汉帝国长达40年的强硬对外*策就此告一段落,进入了怀柔养民的时期。
虽然帝王认错需要魄力,但显然汉武帝能在*治上做出转向,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一定对他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道屏障给汉朝带来的直接收益十分显著,首先是省去了巨大的开支及军费。
其次人口得以渐渐恢复,而且在停战的背景下,农业礼制都有了喘息复原的机会,为后来的昭宣中兴打下了重要基础。
文化中国的民本思想虽然让汉帝国停止向西继续探索的脚步,错过了与西方文明接触的机会,但却让汉帝国获得了更长的存续时间。
所以你看文化中国对王朝中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好了,到这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在秦末乱局中,有孔鲋加入的陈胜起义,是农民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的首次联合革命,这为之后中国历史中的多次农民与知识分子的联合革命提供样本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推动意义。
其次,文化中国在秦代和汉初出现了断层,法家黄老之学连番上场,直到汉武帝时,儒家的复兴才让文化中国得以接续。
虽然儒家学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融合了众多思想和主张,但儒家的核心思想,并没有发生变化。
最后,匈奴在秦末汉初的崛起,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汉武帝时期的反击虽然战果丰硕,但军事胜利不能掩盖国力被严重消耗的事实。在民本思想的推动下,汉武帝停止了强硬的对外*策,让国家重新开始休养生息,汉帝国因此获得了更长的存续时间。
???????好,听说,读书,看书,就上时刻大书院。
下期我们来看《文化的江山》第6册,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下期见
现代商业竞争,信息决定成败!看咨询,涨知识,增进情商上时刻会,众号“SHIKEHUI”每天时实更新前沿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