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
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思考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第三卷》有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刘志宽①
*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历史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以宪法之名确立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无疑为将绿色发展理念更加广泛而深入地植入人心、落实到行动上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夯实根基。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是主阵地,思想*治理论课更是前沿阵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是时代赋予思想*治教育工作者的全新课题,也是思想*治教育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1
生态文明教育
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
客观要求
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过度地陶醉于其带给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却忽视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生态困境,思想*治教育首先要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同程度。强烈的生态意识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思想*治教育要努力使人们形成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并以之倡导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此,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才可能得到连续延绵和可靠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跨越了国家、地区的范围,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也跨越了世纪,成为一个时代问题。人类共同的生态困境也促使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反省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出路。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同志在*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生态文明体质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学校教育是思想*治教育理念传播的主要基地,它在对于人的生态文明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治理论课要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基。
(三)高校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诉求
我国高校的作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思想*治理论课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利用思想*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思想*治教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的一类特殊的实践活动,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有所作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思想*治教育对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作用。不少人甚至片面认为,思想*治教育只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将生态意识渗透到思想*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明确进行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促成大学生对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的清醒认识,由此形成全社会、全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更加广泛的共识,并为调控生态平衡谋划出积极的对策。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道德和生态意识,以地球生物圈福祉为己任,以开放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善大学生人格和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担负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治教育,丰富了思想*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思想*治教育的视野,是思想*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变革与创新,标志着人类本质的回归与主体境界的提高。全面科学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才有可能全面而充分地发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在人类应对生态困境挑战、建设生态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2
新时代高校
思*课教师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思*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课教师应该在注重专业发展的同时,紧抓时代脉搏,认真分析生态文明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加强业务培训,借鉴国内外教育经验,使自身具备深厚的生态意识,并融生态意识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互联网+”时代,思*课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互联网直播等资源共享方式充实生态文明相关知识。通过课程实践与反思,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入点。
作为高校思*课教师,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者和践行者,教师应当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课教师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更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
生态文明教育
融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内容优化
(一)在思*课教学中挖掘和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张载说:“人但物中之一物。”在儒家看来,人与万物是一体的。由于人与万物具有共同的本原,因此人才与天地万物一体,人无非是万物之中的一员而已。天人合一从正面讲就是要求人类做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从反面讲就是人不能破坏自然之德,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老子提倡从朴从俭,反对奢侈腐化,这样可以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人为干扰和破坏,使自然按其自身的规律维持平衡与发展。“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维护自然发展,保护万物生存,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也就是说,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反对人为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对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能起到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吕氏春秋?义裳》记载:“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告诫人们不能为一时享受而破坏万物与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儒家主张严格按照树木的生长规律,“因时制宜”,进山采林。《荀子?王制》中记载:“草长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也就是说,春夏之季是林木发芽、生长的时期,不能伐木采林。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仅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丰富素材,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道德修养的指导原则和合理方法。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
思*课教学中道德与法制的双向建构
以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可以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讲授第六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可以融入生态法制教育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道德的自觉,还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将社会的道德内容统一化规范化,它的强制力是道德教育的保障和纲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生态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
将法与德融会贯通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传播生态道德,并使学生懂法、遵法、守法。
(三)在各门思想*治理论
授课内容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在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缺乏的背景下,思想*治理论课应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切实发挥思想*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三门思*课程为例具体说明。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以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在讲授第十章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对于和谐社会教材中只有短短几句带过,并没有详细的论述,我们可以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例如:通过经典案例论述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以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的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畅想构建美丽中国的美好画面,在课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总结出相关知识点。
3.《形势与*策》课程
《形势与*策》课主要是讲授社会热点问题,实时性强。面对当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资源持续退化和减少、人口数量猛增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思想*治教育作为一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应该有所作为。过去我们长期把思想*治教育的价值局限在*治意识形态方面,忽视了思想*治教育对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立足于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基于此,在《形势与*策》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发挥思想*治教育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4
生态文明教育
融入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式优化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手段
“90后”陆续进入大学,这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游走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们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同样需要拓展教学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加强科学手段的利用,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工具,创新传统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境,在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提升高校思想*治理论课铸魂育人实效。
(二)重视实践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诗人陆游的这一句诗,是长期治学的切身经验之谈,对于当代思想*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思想*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思想*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生态人格。
1.校内实践
在思*课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光盘行动”、“杜绝白色污染”等主题活动;排练有关环境保护的小品、话剧;鼓励学生拍摄、制作有关美丽校园、美丽中国的照片;制作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宣传片、微视频等。
2.校外实践
组织大学生到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参加社会调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实地调研的过程,是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过程,能使大学生增强认识生态环境的能力,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进而提高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走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亲身感受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
结束语
习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心愿和民生福祉。作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应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担负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①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治理论课铸魂育人实效的提升路径研究—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为例”;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G-B11):专题授课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个性化、特色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作者简介:刘志宽(-),女,河北秦皇岛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zhikuan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