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代文史必读书目先秦两汉
TUhjnbcbe - 2021/1/12 20:13:00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文选序


  ○序(梁昭明太子撰)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於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於前,贾、马继之於末。自兹以降,源流寔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愬。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於中,而形於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襃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次则箴兴於补阙,戒出於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於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於记事之史,击年之书,所以襃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唐李崇贤上文选注表
  文林郎守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臣李善。臣善言:窃以道光九野,缛景纬以照临。德载八埏,丽山川以错峙。垂象之文斯著,含章之义聿宣。协人灵以取则,基化成而自远。故羲绳之前,飞葛天之浩唱;娲簧之后,掞丛云之奥词。步骤分途,星躔殊建。球锺愈畅,舞咏方滋。楚国词人,御兰芬於绝代;汉朝才子,综鞶帨於遥年。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长离北度,腾雅咏於圭阴;化龙东骛,煽风流於江左。爰逮有梁,宏材弥劭。昭明太子业膺守器,誉贞问寝。居肃成而讲艺,开博望以招贤。搴中叶之词林,酌前修之笔海。周巡绵峤,品盈尺之珍;楚望长澜,搜径寸之宝。故撰斯一集,名曰《文选》。后进英髦,咸资准的。伏惟陛下经纬成德,文思垂风,则大居尊。耀三辰之珠璧,希声应物,宣六代之云英,孰可撮壤崇山,导涓宗海。臣蓬衡蕞品,樗散陋姿,汾河委筴,夙非成诵。崇山坠简,未议澄心。握玩斯文,载移凉燠。有欣永日,实昧通津。故勉十舍之劳,寄三馀之暇,弋钓书部,原言注缉,合成六十卷,杀青甫就,轻用上闻。享帚自珍,缄石知谬,敢有尘於广内,庶无遗於小说。谨诣阙奉进,伏原鸿慈,曲垂照览。谨言。显庆三年九月日,上表。
  ○宋刻原序
  贵池在萧梁时寔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载,威灵赫然,水旱疾疫,无祷不应。庙有文选阁,宏丽壮伟,而独无是书之板,盖缺典也。往岁邦人尝欲募众力为之,不成。今是书流传於世,皆是五臣注本。五臣特训释旨意,多不原用事所出。独李善淹贯该洽,号为精详。虽四明赣上各尝刊勒,往往裁节语句,可恨。袤因以俸馀鋟木,会池阳袁史君助其费,邵文学周之纲督其役,逾年乃克成。既摹本藏之阁上,以其板寘之学宫,以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云。淳熙辛丑上巳日晋陵尤袤题。
  ○重刻宋淳熙本文选序
  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使司布*使 胡克家撰
  文选於孟蜀时,毋昭裔已为镂板,载五代史补。然其所刻何本,不可考也。宋代大都盛行五臣,又并善为六臣,而善注反微矣。淳熙中,尤延之在贵池仓使,取善注雠校鋟木。厥后单行之本,咸从之出。经数百年转展之手,讹舛日滋,将不可读。恭逢国家文运昭回,圣学高深,苞函艺府。受书之士,均思熟精选理,以润色鸿业。而佳本罕覯,诵习为难,宁非缺事欤。
  往岁顾千里、彭甘亭见语,以吴下有得尤椠者,因即属两君遴手影摹,校刊行世。逾年工成,雕造精緻,勘对严审,虽尤氏真本,殆不是过焉。从此读者开卷快然,非敢云是举即崇贤功臣,抑亦学海文林之一助已。
  其善注之并合五臣者,与尤殊别。凡资参订,既所不废;又寻究尤本,辄有致疑。钩稽探索,颇具要领,宜谂来者。撰次为考异十卷,详著义例,附列於后,而别为之叙云。嘉庆十四年二月既望序。
  ○文选考异序
  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使司布*使 胡克家撰
  文选之异,起於五臣。然使有五臣而不与善注合并,若合并矣,而未经合并者具在,即任其异而勿考,当无不可也。
  今世间所存,仅有袁本,有茶陵本,及此次重刻之淳熙辛丑尤延之本。夫袁本、茶陵本固合并者,而尤本仍非未经合并也。何以言之,观其正文,则善与五臣已相羼杂,或沿前而有讹,或改旧而成误,悉心推究,莫不显然也。观其注,则题下篇中,各尝阑入吕向、刘良,颇得指名,非特意主增加,他多误取也。观其音,则当句每未刊五臣,注内间两存善读,割裂既时有之,删削殊复不少。崇贤旧观,失之弥远也。然则数百年来徒据后出单行之善注,便云显庆勒成,已为如此,岂非大误。即何义门、陈少章龂龂於片言只字,不能挈其纲维,皆繇有异而弗知考也。
  余夙昔钻研,近始有悟,参而会之,徵验不爽。又访於知交之通此学者,元和顾君广圻、镇洋彭君兆荪,深相剖晰,佥谓无疑。遂乃条举件系,编撰十卷,诸凡义例,反覆详论,几於二十万言。苟非体要,均在所略。不敢秘诸箧衍,用贻海内好学深思之士,庶其有取於斯。嘉庆十四年二月下旬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一部分:原始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必读书目——古代文学

一、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註疏阮元中華書局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全四十冊

四書章句集註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年脩訂重印

論語新解錢穆

孟子譯註蘭州大學中文系中華書局年版

孟子正義焦循

墨子閒詁孫詒讓中華書局年重印

老子本義魏源中華書局年重印

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pdf】

老子校詁馬敍倫中華書局年版重訂

老子正詁高亨中華書局年版

老子校釋朱謙之龍門書局年版

老子新譯任繼愈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莊子解王夫之中華書局年重印

莊子集釋郭慶藩中華書局年重印

列子集釋楊伯峻龍門聯合書局年版

管子集校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科學出版社年版

荀子集解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韓非子集釋補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傳集解杜預註孔穎達疏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春秋左傳註楊伯峻中華書局年版

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科學出版社年版

國語韋昭註二十一卷顧廣圻四部叢刊影印本

戰國策高誘註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註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繙刻本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

毛詩正義孔穎達見十三經註疏

詩集傳朱熹上海古籍年版

詩經通論姚際恆中華書局年版

詩義會通吳闓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詩選與校箋聞一多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

詩經選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詩經選譯(增補本)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詩經今註高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孫作雲中華書局年重印

詩三百篇探故朱東潤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詩經韻讀王力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詩經研究論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楚辭章句楚辭補註王逸註洪興祖補註中華書局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楚辭集註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楚辭通釋王夫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年重印

山帶閣註楚辭蔣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屈原賦註十卷通釋兩卷戴震萬有文庫第一集

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屈原賦校註姜亮夫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屈賦通箋劉永濟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屈賦新編譚介甫中華書局年版

離騷纂義遊國恩楚辭註疏長編第一編中華書局年版

離騷語義疏解王泗原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年版

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上海古籍年重印

天問論箋林庚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楚辭論文集遊國恩古典文學出版社年版

楚辭論文集蔣天樞陜西人民出版社年版

楚辭韻讀王力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楚辭選馬茂元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年重印

楚辭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年版

中國古代神話袁珂

山海經箋疏郝懿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影印

先秦散文選註羅根澤

漢魏六朝散文選陳鍾凡

鹽鐵論校註王利器古典文學出版社年版

論衡集解劉盼遂中華書局年版

潛夫論箋汪繼培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賈誼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晁錯集註釋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枚叔集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馬長卿集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揚子雲集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必读书目——古代文学

新编诸子集成(中華書局版)

该丛书最初曾拟分辑出版(上个世纪出版的一般标明为“第一辑”),年前后以来,新版时不再标注“第一辑”。

其书目也几经修改、调整。目前公布的丛书书目包括41种作品,分40部(套)出版(其中《莊子集解》與《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合印为1本)。

至今已出版39种38部(套),其中《老子道德經注》與《呂氏春秋集釋》未见。

1、論語集釋四十卷(全4冊)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

2、孟子正義(全2冊)〔清〕焦循撰(以十三经清人注疏本代)

3、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撰

4、荀子集解(全2册)〔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5、墨子閒詁(全2冊)〔清〕孫詒讓撰孫啟治孫以楷點校

6、墨子校注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

7、墨辯發微譚戒甫撰

8、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岑仲勉撰

9、老子道德經注〔魏〕王弼撰(缺)

10、老子校釋朱謙之撰

11、帛書老子校注高明撰

12、莊子集釋(全4冊)〔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

13、莊子集解〔清〕王先謙撰(與《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合印)

14、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劉武撰(與《莊子集解》合印)

15、列子集釋楊伯峻撰

16、管子校注(全3冊)黎翔鳳撰

17、管子輕重篇新詮(全2冊)馬非百撰梁运华整理(单行本)

18、商君書錐指蔣禮鴻撰

19、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撰鐘哲点校

20、公孫龍子懸解王琯撰

21、公孫龍子形名發微譚戒甫撰

22、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增订本)〔春秋〕孫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

23、呂氏春秋集釋楊寬沈延國撰(缺)

24、晏子春秋集釋(全2冊)吴則虞撰

25、孫臏兵法校理張震澤撰(单行本)

26、新語校注王利器撰

27、新書校注〔漢〕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

28、淮南鴻烈集解(全2冊)劉文典撰馮逸喬蕐点校

29、淮南子集釋(全3冊)何寧撰

30、鹽鐵論校注(定本)(全2冊)王利器撰

31、春秋繁露義證〔清〕蘇輿撰鐘哲点校

32、法言義疏(全2冊)汪榮寶撰陳仲夫点校

33、太玄經集注〔汉〕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点校

34、白虎通疏證(全2冊)〔清〕陳立撰吴則虞点校

35、潛夫論箋校正〔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

36、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全4冊)黃暉撰

37、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订本)王明著

38、抱朴子外篇校釋(全2冊)楊明照撰

39、顏氏家訓集解王利器撰

40、文子疏義王利器撰

41、劉子校釋傅亞庶校釋

李零: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书目

北大李零教授在他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年)一书中提到:我国现存先秦两汉古书共有一百多种(先秦60种,秦1种,汉54种),目录如下:一、先秦古书(60种)(一)六艺类(13种)(甲)经传类:1、《诗经》;2、《尚书》;3、《仪礼》;4、《礼记》;5、《大戴礼记》;6、《周礼》;7、《周易》(含易传);8、《春秋》;9、《左传》;10、《公羊传》;11、《谷梁传》;(乙)小学类:1、《尔雅》;2、《史籀篇》(二)史书类(6种):1、《逸周书》;2、《国语》;3、《战国策》;4、《穆天子传》;5、《竹书纪年》;6、《世本》(三)子书类(26种):1、《论语》;2、《曾子》;3、《子思子》;4、《孝经》;5、《孟子》;6、《荀子》;7、《墨子》;8、《老子》;9、《庄子》;10、《文子》;11、《列子》;12、《鹖冠子》;13、《慎子》;14、《中子》;15、《商君书》;16、《韩非子》;17、《邓析子》;18、《尹文子》;19、《公孙龙子》;20、《鬼谷子》;21、《尸子》;22、《吕氏春秋》;23、《燕丹子》;24、《鬻子》;25、《管子》;26、《晏子春秋》(四)诗赋类(1种):1、《楚辞》(五)兵书类(5种):1、《司马法》;2、《六韬》;3、《孙子》;4、《吴子》;5、《尉缭子》(六)数术类(4种):1、《甘石星经》;2、《连山》;3、《归藏》;4、《山海经》(七)方技类(5种):1、《黄帝内经太素》;2、《黄帝内经素问》;3、《黄帝内经灵枢》;4、《黄帝八十一难经》;5、《黄帝甲乙经》二、秦代古书李斯(1种)《苍颉篇》(内含赵高《爰历》、胡毋敬《博学》)三、汉代古书(54种)(一)经传小学类(10种):1、韩婴《韩诗外传》;2、伏生《尚书大传》;3、京房《京氏易传》;4、《论语郑氏注》;5、班固《白虎通》;6、汉代纬书《纬书集成》;7、史游《急就篇》;8、扬雄《方言》;9、许慎《说文解字》;10、刘熙《释名》(二)史书类(12种):1、赵晔《吴越春秋》;2、袁康《越绝书》;3、陆贾《楚汉春秋》;4、司马迁《史记》;5、班固《汉书》;6、荀悦《前汉纪》;7、刘珍等《东观汉记》;8、佚名《汉官》;9、王隆《汉官解诂》;10、卫宏《汉旧仪》;11、应劭《汉官仪》;12、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三)子书类(21种):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2、严遵《老子指归》;3、张陵《老子想尔注》;4、陆贾《新语》;5、贾谊《新书》;6、刘安《淮南子》;7、董仲舒《春秋繁露》;8、桓宽《盐铁论》;9、刘向《新序》;10、刘向《说苑》;11、刘向《列女传》;12、扬雄《太玄经》;13、扬雄《法言》;14、刘歆《西京杂记》;15、桓谭《新论》;16、王充《论衡》;17、王符《潜夫论》;18、蔡邕《独断》;19、应劭《风俗通义》;20、荀悦《申鉴》;21、徐干《中论》(四)诗赋类(2种):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2、《全汉赋》(五)数术类(2种):1、《周髀算经》;2、《九章算术》(六)方技类(3种):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伤寒论》;3、张仲景《金匮要略》(七)兵书类(1种):1、黄石公《三略》(八)农书类(2种):1、汜胜之《汜胜之书》;2、崔寔《四民月令》(九)道教类(1种):1、《太平经》

第二部分:撰述

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书目

先秦两汉文学史研读书目举要

具体参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文史必读书目先秦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