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一部分:原始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必读书目——古代文学
一、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註疏阮元中華書局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全四十冊
四書章句集註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年脩訂重印
論語新解錢穆
孟子譯註蘭州大學中文系中華書局年版
孟子正義焦循
墨子閒詁孫詒讓中華書局年重印
老子本義魏源中華書局年重印
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pdf】
老子校詁馬敍倫中華書局年版重訂
老子正詁高亨中華書局年版
老子校釋朱謙之龍門書局年版
老子新譯任繼愈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莊子解王夫之中華書局年重印
莊子集釋郭慶藩中華書局年重印
列子集釋楊伯峻龍門聯合書局年版
管子集校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科學出版社年版
荀子集解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韓非子集釋補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傳集解杜預註孔穎達疏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春秋左傳註楊伯峻中華書局年版
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科學出版社年版
國語韋昭註二十一卷顧廣圻四部叢刊影印本
戰國策高誘註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註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繙刻本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
毛詩正義孔穎達見十三經註疏
詩集傳朱熹上海古籍年版
詩經通論姚際恆中華書局年版
詩義會通吳闓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詩選與校箋聞一多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
詩經選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詩經選譯(增補本)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詩經今註高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孫作雲中華書局年重印
詩三百篇探故朱東潤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詩經韻讀王力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詩經研究論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楚辭章句楚辭補註王逸註洪興祖補註中華書局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楚辭集註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楚辭通釋王夫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年重印
山帶閣註楚辭蔣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屈原賦註十卷通釋兩卷戴震萬有文庫第一集
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版
屈原賦校註姜亮夫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屈賦通箋劉永濟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屈賦新編譚介甫中華書局年版
離騷纂義遊國恩楚辭註疏長編第一編中華書局年版
離騷語義疏解王泗原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年版
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上海古籍年重印
天問論箋林庚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楚辭論文集遊國恩古典文學出版社年版
楚辭論文集蔣天樞陜西人民出版社年版
楚辭韻讀王力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楚辭選馬茂元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年重印
楚辭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年版
中國古代神話袁珂
山海經箋疏郝懿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影印
先秦散文選註羅根澤
漢魏六朝散文選陳鍾凡
鹽鐵論校註王利器古典文學出版社年版
論衡集解劉盼遂中華書局年版
潛夫論箋汪繼培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賈誼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
晁錯集註釋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枚叔集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馬長卿集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揚子雲集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必读书目——古代文学
新编诸子集成(中華書局版)
该丛书最初曾拟分辑出版(上个世纪出版的一般标明为“第一辑”),年前后以来,新版时不再标注“第一辑”。
其书目也几经修改、调整。目前公布的丛书书目包括41种作品,分40部(套)出版(其中《莊子集解》與《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合印为1本)。
至今已出版39种38部(套),其中《老子道德經注》與《呂氏春秋集釋》未见。
1、論語集釋四十卷(全4冊)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
2、孟子正義(全2冊)〔清〕焦循撰(以十三经清人注疏本代)
3、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撰
4、荀子集解(全2册)〔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5、墨子閒詁(全2冊)〔清〕孫詒讓撰孫啟治孫以楷點校
6、墨子校注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
7、墨辯發微譚戒甫撰
8、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岑仲勉撰
9、老子道德經注〔魏〕王弼撰(缺)
10、老子校釋朱謙之撰
11、帛書老子校注高明撰
12、莊子集釋(全4冊)〔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
13、莊子集解〔清〕王先謙撰(與《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合印)
14、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劉武撰(與《莊子集解》合印)
15、列子集釋楊伯峻撰
16、管子校注(全3冊)黎翔鳳撰
17、管子輕重篇新詮(全2冊)馬非百撰梁运华整理(单行本)
18、商君書錐指蔣禮鴻撰
19、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撰鐘哲点校
20、公孫龍子懸解王琯撰
21、公孫龍子形名發微譚戒甫撰
22、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增订本)〔春秋〕孫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
23、呂氏春秋集釋楊寬沈延國撰(缺)
24、晏子春秋集釋(全2冊)吴則虞撰
25、孫臏兵法校理張震澤撰(单行本)
26、新語校注王利器撰
27、新書校注〔漢〕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
28、淮南鴻烈集解(全2冊)劉文典撰馮逸喬蕐点校
29、淮南子集釋(全3冊)何寧撰
30、鹽鐵論校注(定本)(全2冊)王利器撰
31、春秋繁露義證〔清〕蘇輿撰鐘哲点校
32、法言義疏(全2冊)汪榮寶撰陳仲夫点校
33、太玄經集注〔汉〕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点校
34、白虎通疏證(全2冊)〔清〕陳立撰吴則虞点校
35、潛夫論箋校正〔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
36、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全4冊)黃暉撰
37、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订本)王明著
38、抱朴子外篇校釋(全2冊)楊明照撰
39、顏氏家訓集解王利器撰
40、文子疏義王利器撰
41、劉子校釋傅亞庶校釋
李零: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书目
北大李零教授在他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年)一书中提到:我国现存先秦两汉古书共有一百多种(先秦60种,秦1种,汉54种),目录如下:一、先秦古书(60种)(一)六艺类(13种)(甲)经传类:1、《诗经》;2、《尚书》;3、《仪礼》;4、《礼记》;5、《大戴礼记》;6、《周礼》;7、《周易》(含易传);8、《春秋》;9、《左传》;10、《公羊传》;11、《谷梁传》;(乙)小学类:1、《尔雅》;2、《史籀篇》(二)史书类(6种):1、《逸周书》;2、《国语》;3、《战国策》;4、《穆天子传》;5、《竹书纪年》;6、《世本》(三)子书类(26种):1、《论语》;2、《曾子》;3、《子思子》;4、《孝经》;5、《孟子》;6、《荀子》;7、《墨子》;8、《老子》;9、《庄子》;10、《文子》;11、《列子》;12、《鹖冠子》;13、《慎子》;14、《中子》;15、《商君书》;16、《韩非子》;17、《邓析子》;18、《尹文子》;19、《公孙龙子》;20、《鬼谷子》;21、《尸子》;22、《吕氏春秋》;23、《燕丹子》;24、《鬻子》;25、《管子》;26、《晏子春秋》(四)诗赋类(1种):1、《楚辞》(五)兵书类(5种):1、《司马法》;2、《六韬》;3、《孙子》;4、《吴子》;5、《尉缭子》(六)数术类(4种):1、《甘石星经》;2、《连山》;3、《归藏》;4、《山海经》(七)方技类(5种):1、《黄帝内经太素》;2、《黄帝内经素问》;3、《黄帝内经灵枢》;4、《黄帝八十一难经》;5、《黄帝甲乙经》二、秦代古书李斯(1种)《苍颉篇》(内含赵高《爰历》、胡毋敬《博学》)三、汉代古书(54种)(一)经传小学类(10种):1、韩婴《韩诗外传》;2、伏生《尚书大传》;3、京房《京氏易传》;4、《论语郑氏注》;5、班固《白虎通》;6、汉代纬书《纬书集成》;7、史游《急就篇》;8、扬雄《方言》;9、许慎《说文解字》;10、刘熙《释名》(二)史书类(12种):1、赵晔《吴越春秋》;2、袁康《越绝书》;3、陆贾《楚汉春秋》;4、司马迁《史记》;5、班固《汉书》;6、荀悦《前汉纪》;7、刘珍等《东观汉记》;8、佚名《汉官》;9、王隆《汉官解诂》;10、卫宏《汉旧仪》;11、应劭《汉官仪》;12、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三)子书类(21种):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2、严遵《老子指归》;3、张陵《老子想尔注》;4、陆贾《新语》;5、贾谊《新书》;6、刘安《淮南子》;7、董仲舒《春秋繁露》;8、桓宽《盐铁论》;9、刘向《新序》;10、刘向《说苑》;11、刘向《列女传》;12、扬雄《太玄经》;13、扬雄《法言》;14、刘歆《西京杂记》;15、桓谭《新论》;16、王充《论衡》;17、王符《潜夫论》;18、蔡邕《独断》;19、应劭《风俗通义》;20、荀悦《申鉴》;21、徐干《中论》(四)诗赋类(2种):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2、《全汉赋》(五)数术类(2种):1、《周髀算经》;2、《九章算术》(六)方技类(3种):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伤寒论》;3、张仲景《金匮要略》(七)兵书类(1种):1、黄石公《三略》(八)农书类(2种):1、汜胜之《汜胜之书》;2、崔寔《四民月令》(九)道教类(1种):1、《太平经》
第二部分:撰述
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书目
先秦两汉文学史研读书目举要
具体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