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梳理二
TUhjnbcbe - 2021/1/3 17:44: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69066.html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

五、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六经”传人


  荀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乃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重点)


  1,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器善良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2,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掌握之理,任何人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3,化性起伪。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所以需要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来改变自己原有的恶性。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三)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浅持搏,以今持古,以一持万”。荀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四)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他认为,儒家各经自由不同的教育作用,但是《礼》在诸经中处于最高地位。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这充分说明荀子的教学思想的特点。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知—行,他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虚壹而静”,“虚”:不以己接受的旧知识(就观点)妨碍新知识(新观点)的学习。“壹”:当多个学习对象同时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专注于其中之一;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择善而从,或将他们统一起来。“静”:排除各种杂念和胡思乱想,使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


  (六)论教师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六、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两个著名的学派,在战国时并称“显学”。墨子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子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且同样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他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与苍则苍,染鱼黄则黄,所入者亦,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这就是著名的“素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染丝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三)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士”,这种人才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已任,勇于承担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墨子认为这类人才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兴衰有决定性的影响。总之,墨家主张培养具有“兼爱”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而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兼士”。


  (四)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注重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方面的教育,科技知识教育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训练则是为了“上说下教”,去向社会进行其“兼爱”主动。


  墨家的科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工艺技术知识,二是自然科学知识。


  墨子也非常重视对弟子的思维训练。《墨子》书中充满了“辩”、“言谈”教育弟子。


  墨子的*治和道德教育。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所谓“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


  (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主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七、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道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没有它就有宇宙,它不依赖于人们的主动意识,客观地存在着,所以叫做“自然无为”,没有目的、没有意志、自然而然地产生万物。


  道家认为一切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它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教育是多余的,不应该教人知道更多的东西,而应让人们把一切知识忘掉,“绝学无忧”,彻底地取消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当然,道家并不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他们反对的只是违背“自然”的教育。事实上,道家也提倡教育,即“自然之教”。把一切自然之道,当作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顺应自然。道家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为道”


  (二)“逍遥”的人格理想


  道家强调自然人性,反对儒、墨学者以“仁义”为追求的圣贤人格,要求教育为张扬人的个性服务,因此道家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在于追求物我不分、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性和神秘性。


  (三)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道家怀疑乃至否定一切社会文化知识,反对所谓的“前识”,即先知先见,老子认为这种先知先见完全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断,并不能知“道”。他强调“正言若反”,通过否定的办法,否定一切外在的形式的束缚,或者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去做做某些事情,而是依据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去做。道家怀疑乃至否定一切社会文化知识,反对所谓的“前识”,即先知先见,老子认为这种先知先见完全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断,并不能知“道”。他强调“正言若反”,通过否定的办法,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或者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情,而是依据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去做。


  八、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鞅认为犯人都贪生怕死,好逸恶劳。“民生则计利,死则虑民。”韩非认为人的行为总是从私心私利出发,从考虑个人厉害的角度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充满着自私自利的打算,他把君臣关系比作买卖关系。法家讲人性自私是为了强调严刑峻法,说明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使恶人就范。荀子肯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而法家肯定的是法治对人性改造的功能,一个强调礼仪教育,一个强调刑法治理,这是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


  韩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不得为非,圣人治国不是依靠人民替我做好事,而是使他们不能做坏事,这样就便于统治和管理了。


  (二)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为了推行“法治”,法家从历史进化的思想出发,提出“废先王治教”的主张,要求废除旧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儒家的仁义之教。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了“法”,提出了“燔诗书而明法令”。“以法为教”的主张,。所谓“以法为教”,即实行法治教育,这里所说的“法”包括由朝廷统一制定的一切*治、经济、法律条文,经由官府公诸于众,必须坚决实施执行。


  (三)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认为各家私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法家主张的思想专制的统一,不利于法制教育的实行,故他们明确提出“禁二心私学”的主张。韩非明确提出了“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主张。


  九、战国时期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一)《大学》


  《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即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条在于“明明德”,侧重于修身的目的;而后三条在于“亲民”和“至于至善”


  (二)《中庸》


  《中庸》是《礼记》中理论性较强的哲学名篇,所谓“中庸”,实际上是指儒家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哲学观点和方法,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中庸》开头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


  2.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确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


  3.关于教育途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诚明,谓之教。


  4.重视主观努力作用,《中庸》认为:虽然人的智力和能力存在差异,但通过个人努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三)《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1.关于教育作用于目的。在论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时,《学记》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服务*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2.关于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当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轻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3.关于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4.教师观《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四)《乐记》


  《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的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这本书意味着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

更多信息请

TUhjnbcbe - 2021/1/3 17:4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69066.html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

五、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六经”传人


  荀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乃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重点)


  1,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器善良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2,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掌握之理,任何人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3,化性起伪。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所以需要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来改变自己原有的恶性。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三)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浅持搏,以今持古,以一持万”。荀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四)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他认为,儒家各经自由不同的教育作用,但是《礼》在诸经中处于最高地位。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这充分说明荀子的教学思想的特点。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知—行,他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虚壹而静”,“虚”:不以己接受的旧知识(就观点)妨碍新知识(新观点)的学习。“壹”:当多个学习对象同时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专注于其中之一;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择善而从,或将他们统一起来。“静”:排除各种杂念和胡思乱想,使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


  (六)论教师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六、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两个著名的学派,在战国时并称“显学”。墨子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子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且同样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他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与苍则苍,染鱼黄则黄,所入者亦,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这就是著名的“素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染丝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三)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士”,这种人才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已任,勇于承担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墨子认为这类人才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兴衰有决定性的影响。总之,墨家主张培养具有“兼爱”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而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兼士”。


  (四)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注重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方面的教育,科技知识教育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训练则是为了“上说下教”,去向社会进行其“兼爱”主动。


  墨家的科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工艺技术知识,二是自然科学知识。


  墨子也非常重视对弟子的思维训练。《墨子》书中充满了“辩”、“言谈”教育弟子。


  墨子的*治和道德教育。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所谓“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


  (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主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七、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道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没有它就有宇宙,它不依赖于人们的主动意识,客观地存在着,所以叫做“自然无为”,没有目的、没有意志、自然而然地产生万物。


  道家认为一切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它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教育是多余的,不应该教人知道更多的东西,而应让人们把一切知识忘掉,“绝学无忧”,彻底地取消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当然,道家并不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他们反对的只是违背“自然”的教育。事实上,道家也提倡教育,即“自然之教”。把一切自然之道,当作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顺应自然。道家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为道”


  (二)“逍遥”的人格理想


  道家强调自然人性,反对儒、墨学者以“仁义”为追求的圣贤人格,要求教育为张扬人的个性服务,因此道家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在于追求物我不分、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性和神秘性。


  (三)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道家怀疑乃至否定一切社会文化知识,反对所谓的“前识”,即先知先见,老子认为这种先知先见完全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断,并不能知“道”。他强调“正言若反”,通过否定的办法,否定一切外在的形式的束缚,或者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去做做某些事情,而是依据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去做。道家怀疑乃至否定一切社会文化知识,反对所谓的“前识”,即先知先见,老子认为这种先知先见完全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断,并不能知“道”。他强调“正言若反”,通过否定的办法,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或者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情,而是依据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去做。


  八、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鞅认为犯人都贪生怕死,好逸恶劳。“民生则计利,死则虑民。”韩非认为人的行为总是从私心私利出发,从考虑个人厉害的角度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充满着自私自利的打算,他把君臣关系比作买卖关系。法家讲人性自私是为了强调严刑峻法,说明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使恶人就范。荀子肯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而法家肯定的是法治对人性改造的功能,一个强调礼仪教育,一个强调刑法治理,这是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


  韩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不得为非,圣人治国不是依靠人民替我做好事,而是使他们不能做坏事,这样就便于统治和管理了。


  (二)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为了推行“法治”,法家从历史进化的思想出发,提出“废先王治教”的主张,要求废除旧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儒家的仁义之教。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了“法”,提出了“燔诗书而明法令”。“以法为教”的主张,。所谓“以法为教”,即实行法治教育,这里所说的“法”包括由朝廷统一制定的一切*治、经济、法律条文,经由官府公诸于众,必须坚决实施执行。


  (三)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认为各家私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法家主张的思想专制的统一,不利于法制教育的实行,故他们明确提出“禁二心私学”的主张。韩非明确提出了“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主张。


  九、战国时期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一)《大学》


  《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即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条在于“明明德”,侧重于修身的目的;而后三条在于“亲民”和“至于至善”


  (二)《中庸》


  《中庸》是《礼记》中理论性较强的哲学名篇,所谓“中庸”,实际上是指儒家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哲学观点和方法,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中庸》开头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


  2.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确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


  3.关于教育途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诚明,谓之教。


  4.重视主观努力作用,《中庸》认为:虽然人的智力和能力存在差异,但通过个人努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三)《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1.关于教育作用于目的。在论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时,《学记》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服务*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2.关于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当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轻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3.关于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4.教师观《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四)《乐记》


  《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的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这本书意味着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

更多信息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梳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