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尽人事再听天命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TUhjnbcbe - 2021/1/3 1:41:00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自幼聪慧,学问很好,有“神童”的美誉。

据说他曾到齐国稷下游学,在稷下学风的熏陶下勤奋学习研究。后因战事离齐去楚,被楚国春申君任为“兰陵令”。

在他晚年时期,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而出名,所以荀子又回到齐国。

荀子知识渊博,很受齐王尊敬,被赐封为“列大夫”,又因年龄较大,三度被众人推选担任“祭酒”一职。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并趋于成熟,这使得荀子能广集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在他的思想体系里,不仅有儒家思想的枝叶,还有法家思想的萌芽,其中还间杂一些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荀子继承了儒家“为*以德”的传统,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强力来压人,认为治国就应当“平*爱民”。

他曾游经秦国,拜见秦昭王,并对其宣扬自己的学说。

可惜,当时的秦昭王正在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以求攻伐天下,对他的大道理一点兴趣都没有。荀子只好悻悻地去了赵国。

到了赵国,荀子见到了赵孝成王,得以和楚将临武君辩论军事问题。

荀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权谋诡计、士卒兵刃,而是百姓的趋向;用兵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而是为了“禁暴除害”。

如果战争得不到百姓的支持,那么,即使是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也终归要失败。

最后,荀子说:“兵要在乎善附民。”

认为争取民心才是用兵之道的关键。

这正与他“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即礼义和仁*相契合。

他还作了个比喻:君主就好比行驶在水中的“舟”,庶民就好比“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对庶民施以暴*,那便会遭到覆舟的危险。戳蓝字
1
查看完整版本: 尽人事再听天命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