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24春秋
TUhjnbcbe - 2021/1/3 1:41:00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2)*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各国诸侯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

(3)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4)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5)思想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总之,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主要思想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途径:“正名”,把当时混淆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这是保守的一面。(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提出“中庸”,用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

影响:仁、礼、中庸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渗透到后代的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一。

(2)*治:为*以德,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治。

(3)鬼神观:敬而远之;优先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强调积极入世)

(4)教育思想:

①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贡献最大);

②因材施教;

③学思结合;

④实事求是;

⑤持之以恒;⑥“当仁不让于师”

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和兼济天下的本领的“君子”;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地位: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对后世的影响: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治学说——仁*)

主要主张:①要求统治者重民,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人性本善:统治者:实行仁*。众人:学习。

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地位:“亚圣”,是奠基人,继承发展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得以完善和发展。

3.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收法家思想积极合理的成分,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主张:

①哲学: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②人性论:“性本恶”,通过环境和教育使人由恶变善。

③*治思想:“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地位:基本上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

知识点三、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墨家:战国时期墨子创立,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主要主张:①兼爱(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和平相处)

②尚力(强调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尚贤、节用节葬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际为来源。(三表法:判断是非的标准,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有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推理方法论基础。

地位:他的思想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墨子的思想便不受重视。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2.道家:代表是战国时期庄子

思想:

①齐物;

②“逍遥”——“无所恃”;

③天与人不相胜,主张顺应自然;

④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很有建树。

3.法家:战国时期创立,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

思想: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③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作用: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的理论基础。(外儒内法)

4.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四、重要意义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3.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

(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的愿望。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3.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考向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问: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是完全对立的吗?

答:不是。“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

三、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注: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更多试题及资料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24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