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价钱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在跟茶友交流的过程中,我讲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开汽车的、一个骑电瓶车的,两个人发生刮蹭,先暂不管是谁的责任,多半会发生一些争议或争吵,如果两个人无法解决问题,多半会报警或找朋友帮忙解决,如果找的人认识或者熟悉的,争吵的人会不约而同鸣金收兵,相反会表现得有点不好意思似的,于是乎大事化小,好商好量的解决问题。在目前社会状况下,大多数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其目的也是为保护自身的利益免受伤害,多数人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去争夺更多的利益而“妄为”,毕竟,老百姓心中还是有杆秤的!人性(某种意义上的动物性)都是避险的,韩非子也讲“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也可以延伸理解为用较小的付出得到较大的回报,这一点本无可厚非,偷点懒、耍点小聪明,但需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过!超过这个度就有了急功近利、甚至损人利己的想法,类似于道家笔下的“机心”,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或者引导,发展下去则会贪欲越来越大,最终走向“疯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方法了,对于做茶,前几年经常听说讲故事卖茶的,品味起来貌似有些道理,茶怎么样暂且不论,至少讲的故事多少也还值些银子。但同样的故事讲得多了,也有听厌的时候!在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对人性的记载和描述:孟子:"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在很多人看来,理解为孟子讲人性本善,也是《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由来,但在原文中体现为“就”,水就下、性就上,笔者以为这里还隐含一个深层次的意思,根据客观规律,水是往下流的,可以“搏而跃之”,即人为因素作用,引出下面的话,“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因此,更倾向于“人性向善”,意思就是说,人性是向善的,但如果外界条件、环境影响,也是有可能向恶的;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这句话中的“伪”是个关键,很多人理解为“伪装”、“虚伪”,虽为同一个字,但意思大相径庭,在此处,“伪”作人为解释,意思是人性里面是有恶的(动物性的),而人性的善是通过社会化的学习和改造的结果。——其实人的动物性的东西只是在我们人类看来是“恶”的,这也是我们从“人类”的视角来评判,是人类的定义;本质上从动物的角度来讲,也可能是合理的,顺应“道”的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这一点多是认为“伪”是伪装的意思。而在荀子《王制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着重指出“人能群”,人群居以组成人类社会,而社会化的人类就与动物有本质上的区别②。我在跟茶友交流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处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表达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并且可以理解的,没有对错,重点是你不能从你的角度上对他人进行评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嗯,有道理,但,我也有自己的观点,唯一的标准在于是否合理,是否合乎道!说得高大上一点,看是否合乎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可欲之谓善“可欲之谓善”,是我国古代哲学对善的理解,也是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理解老子《道德经》中关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描述,有些人理解为老子直接把人的欲望掐断,从根本上断掉人的欲望,称之为“无为”。而笔者的理解则是不要有过度的欲望,这一点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描述得到证明: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通俗的讲就是自己注意恬淡,不要孜孜以求,唯名利时务,贪得无厌,令人心发狂;恬淡虚无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做事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要专直。一方面,欲望-能力=“上火”;一方面,精神专直,无论做什么事,要专一,这就是专;直,就是要正直。不要歪门邪道,耍小聪明、走捷径。专一而正直去做事,气血就不容易乱,可以做到形劳而不倦。人在专一正直的心理状态下去做事,尽管比较劳累,但是他不一定会疲倦,不一定累出病来。即使受外界刺激,影响相对比较小。而相反的,手里做着这个事,心里想着其它事,还一脑门坏心思,结果不仅仅是疲惫不堪,甚至于一事无成!最终可能导致怨天尤人、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从人性向善的角度分析:人性是向善的,起初的欲望并不是很高,且容易满足,即“可欲”,即为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段”,人们掌握和能够利用的技术、工具多了,往往容易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度的欲望,总觉得自己能行,为了实现该欲望,大多采用非“常规”手段和方法,而其结果往往并不如意,这大概就是“恶”的由来,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人的心理往往是这样的,心情不好的时候越是喜欢看负面的东西,一方面寻求自我安慰;一方面出气;还有一方面……,不无可能的想,还有人比我坏,或许这个时候,恶意和谣言便有了市场,并且让很多人相信——它就是这样的,便给了自己吐槽的理由,笔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对任何事都吐槽的话,其结果就是“淹没”自己!天使与恶魔在一念之间,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记得今年回攀跟茶友交流,笔者谈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大多通过“耳鼻口舌体”进行,但如果我们尝试一下,眼睛往“内”看(精神内守),静下来感觉一下自己的内心,或许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想法也是与茶友交流过程中得来的,不少人就是觉得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的喝一杯茶,用笔者的话来讲就是“神”是飘的,所谓“居无定所”,心主神明,而这个神是飘忽不定的,人自然就不能定神、静下来了!一个人一旦心静下来,精神内守了,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做什么了,学会“用心”看世界,自然也就少了那么多的“妄念”,这样,欲望即能够达到满足,也即为善!相由心生相由心生通常有二种解释,一说指内心所想影响对外在事物的看法③,一说指人的外在相貌受内在心地或心境的影响,前一种与佛家观点接近;后一种与传统哲学理论相符。笔者理解这两种解释所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都与一个人的“心神”有关,不同点在于一个是看待外部的事物,用心看,而不是用眼睛看;一个则是由内而外的表象出来,这一点用中医“藏象理论”解释就比较合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此圣人之治身也。与己为善、与人为善,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改变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自己!若心向善,你会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注解:①:善与恶,是由我们人类定义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没有人类之前,自然界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本无善恶,是老子《道德经》笔下的“道”。也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诠释,那是一个道的世界,是不需要讲道德、仁义的,因此也不需要讲善恶。②:这一段话也体现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少人往往把不好的东西归咎为动物性的“恶”,理由是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保留了动物性的东西,但却忽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二腿无毛、直立行走,关键在于“人能群”、组成人类社会,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才有可能去打猎,去战胜猛兽,否则“力不若牛,走不若马”,单独的一个人,难以想象能够生存下来。也因此,自以为聪明绝顶、了不起的一个人,一个孤家寡人,很难想象能够走多远!③:相由心生即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这种说法可能归源于"唯识宗"。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所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由此看,人们所处的状态都是众生的"心"所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