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友
访
谈
对教育的投入,
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和深度。
——平湖中学届校友、杭师大附中校长陈利民
编者按
一声校友,一生情。弹指一挥间,平湖中学已经走过八十一个春秋。一届又一届的平中学子毕业,离开母校的怀抱,但他们永远像远行在外的孩子,时刻牵动着母校的心。
名片
陈利民,平湖中学届高中毕业生。现任杭师大附中校长,校*委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最美教师,杭州市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浙派名校长培养人选。年响应组织号召参与对口援疆事业,任阿克苏市教育局副局长、阿克苏市高级中学常务副校长,期间被评为阿克苏地区优秀教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传帮带大赛一等奖,创建的数学青蓝名师工作室目前已成为自治区示范工作室。
走进杭师大附中的校园,正值丹桂飘香之际,芬芳的花香伴随浓郁的书香,学校的文化和底蕴显露眼底。初见陈利民校长,身材高大,笑容亲切,面对母校正校级领导俞建良、校务办主任王巧平,熟悉的平湖话脱口而出,瞬间让人感到岁月的温暖。
母校
说起在母校平湖中学求学的三年,陈利民记忆犹新。班主任李萍老师、黄红权老师,语文马其林老师,数学宋水观老师,化学金惠善老师……平中老师带给学生的精神瑰宝,透过发黄的记忆,至今还熠熠闪光。“数学宋水观老师的课条理清晰,善于启发,让枯燥的数学活了起来。”正是宋老师的课,让他爱上了数学,让他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数学教育之路。而班主任李萍老师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让他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之路上,在激情与爱心之余,更多了一份乐观与执着。所谓“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正是老师带给学生的最好教育。
从教
在多年的从教过程中,陈利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潜能。从杭州高级中学到阿克苏市高级中学再到杭师大附中,陈利民的脚步走过千山万水,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想和期盼,始终不变。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陈利民感慨:对青年教师而言,对教育的投入,对自身专业追求的热情,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和深度。回忆初为人师时,陈利民是同年龄中唯一的工作第一年就担任起了班主任职责的人,而正是这份磨练与担当,为他以后在年级组、教学处和校级岗位上的游刃有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援疆
年8月,陈利民奔赴新疆,开启了长达二年的援疆经历。那时,阿克苏市高级中学刚刚落成,陈利民是第一位走进这所学校的杭州校长。“到了新疆,才知道这片土地的辽阔与壮美。震撼之余,更觉责任重大。”为新疆阿克苏市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他来新疆前就确定的目标。从学校建章立制、师资队伍建设到教育管理理念输出;从听课,打磨,到亲自上示范课,不管是“管理传帮带”还是“教学传帮带”,陈校长都全身投入。“天下教育是一家,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是相同的,只是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差异等诸多因素,使得教育的生态环境与外在显策略有不同。”二年的援疆经历,不仅开拓了他的教育眼界,也拓宽了他作为教育人的格局。
如今,陈利民把他的思想留在了新疆,将输血变成造血,一代代传下去。
在与陈利民校长交流的几个小时中,不时有学校老师来找他签字,或汇报情况,他都轻声细语,笑容相待。这个身材高大的校长,眼界开阔,却也温暖细致。每一句细语,都让人倍感亲切。诚如《荀子》中所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正是陈利民校长对将教育的这份韬略藏于胸中,又显于言行之中,让身边之人,感受与众不同的教育气魄与豪情。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正是如此吧。
临走,陈利民校长不忘祝福母校:希望母校能越办越好,为学子提供更好的选择。
E
N
D
监制:徐海琴
报道:明庐
审核:费斌妍
编辑:俞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