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書院福慧雙修
无量寿经科注
学习班第集
/7/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0郭帅华、越溪、开玉法师01学生:大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汇报。师父上人尊鉴,下愚弟子今日汇报之题目为: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一序言昔戴东原先生《与是仲明论学书》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以渐求。又于《古经解钩沉序》中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乎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作者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是知,欲解经籍义理,以明古圣先贤之志者,则必先通乎训诂也;欲通晓章句训诂,以达文辞经典之旨者,则必先通乎文字也。故治经者,始则正解文字,中则贯通训诂,终则深明义理。而后方能善继圣贤之志、善学圣贤之事,终能至于齐圣齐贤矣。由文字而通训诂,以训诂而明义理,此三者,为汉儒治学之宗,亦乃通经致用不二之门也。缺之,躐之,欲达莫由耳。夫经典由章句汇聚以成篇,章句由字词辐辏而成节,而后义理出焉。经义者,譬若房屋,或宽或狭,或大或小,或殿或堂,必有其主要之用途与规制也。文字者,如建房具体之材,木、石、砖、瓦之类是也。训诂者,若工匠也,乃屋材间之媒也。梁之粗细、椽之长短、砖之大小、瓦之圆曲,必经匠人加工、选择,以求合乎所盖房屋之需也。若无木、石、砖、瓦,则如无米之炊,何能成饭、成房耶;若无工匠,则木是木,石是石,其不过是矿、植二物而已矣。有材料、工匠,则屋可克期而成也。使材精工善,乃可成殿堂之器,此文字、训诂、义理三者之分也。夫房屋不能离砖瓦,犹经典之不能舍文字,故经典之义必不外乎文字之义而别有他解也。清儒钱大昕先生《经籍籑诂序》曰:有文字而后有训诂,有训诂而后有义理,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其是之谓乎。文字者,文字全体之义也,譬如地图,凡都邑、街道、山河皆囊收其中。训诂者,文字在经典中之具体义也,譬若图中至某一地之路线图也,此文字、训诂之所以分也。夫文字者,《六经》之载体也。惠栋曰:《五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是知经之义存乎故训,盖古经非故训不明也。明正字、音,得义乃真。汉儒治经,训诂皆有家法师承,不失经典本旨。观许慎、郑玄、贾逵、马融、服虔、卢植之经注可知也。若舍离文字,无论训诂,而直刺经义,鲜有不望文生义、人云亦云者也。今或有人既缺文字,又疏训诂,于经典动辄曰:我已解矣。我已明矣。试观其所解所明者,多有既违离乎汉唐注疏,且悖逆乎常理常则者,新意百出,前古未闻,此乃求经典合于己之意,非求己之意合于经之义,不亦谬乎。夫字必有义,字义既明,则字所处经典之义随而亦清,《诗曰》:古训是式。言守于古训而不出格也。恪守古训,则于古今经典之解,自可辨别是非,此亦夫子正名之微意也。故不揣庸愚,以《说文》为基,复纂取经注贤言,作《圣学常用字义浅释》,俾明圣教核心字义,以作经典修学之前导也。是为序。道《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一达谓之道。道即道路,道路为人所行,故曰所行道也。辵训乍行乍止,乃时走时停之义。从辵之字皆有行之义,如返、送、追、速等,故道从辵。首者,首所向也,凡人行路,首皆向于自己所行之方。唐高僧玄奘大师,西行印度求法,西行,即头朝于西方行走也,故从首,首亦表声。《尔雅.释宫》曰:一达谓之道路。言长远而无旁出之道路,许慎引之以明道路之名义也。道德为人言行所共遵,犹大路然,《孟子.告子下》所谓夫道,若大路然,故道引申为道德。人所遵行者为人道,日用伦常所当行者是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曰:人伦日用之所行,皆是道也。仁义为伦常之大端,故《易经》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自然运行之规律曰天道,为万物气化之流行。《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老子.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也。前儒之言道,一以道为无所不包、生发万物者也,为自然之造化,即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者,本源生一切,故为至高无上之称。事理之一定准则者亦为道,盖以理而言,人处事理之中,自然须遵相应之理,即《中庸》所谓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道之运用,若同律法,不能暂舍,故曰道不远人也。有以己身之宗旨为道者,即《孟子》所谓以道殉身是也。有以才能为道者,《礼记.学记》所谓大道不器是也。《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道亦为道家之称,《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德今通用之德字,本义为上升,《说文》:德,升也,从彳悳声。为道德之假借字。《玉篇.心部》:悳,今通用德。道德之德,本字为悳,经传皆以德为之。《说文》: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本义指德行,《易.干》: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德者,得也,修道而身心有所得也。即大学所谓富润屋,德润身也,亦中庸所谓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是也。德、得音近,此为声训。《释名》: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洪范三德,一曰刚克,二曰柔克,三曰正直。言和刚柔之中,得其正、直也。《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知直即是德矣,乃己身德之体现。以德报德之德,乃惠泽于人之谓。天道本直,人行直道而有德于心为德,所谓直心是道场,故悳从直、从心。许慎既训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可见德乃兼内外言之,即宋儒所谓体用之谓也。《管子》:化育万物谓之德。又曰:爱民无私曰德。《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书.盘庚》:施实德于民。此皆外得于人之悳也。《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者也。《大学》:德者,本也。《韩诗外传》: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德也。此皆内得于己之悳也。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德之施行于外,惠泽使人得之也。(段玉裁语)《论语》:何以报德。乃惠泽之德也;《论语》君子怀德、德之不修,乃己心之德。是知圣人言德,亦兼内外言之也。故同伦修德,当内外兼备也。德不可独存于心,有体无用,不足以治世,必施之实事,惠利群生,方为德行。郑玄《周礼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此乃儒家成己成人之宏愿,亦乃佛家自度度人之大乘菩萨发心也。经《说文》:经,织也。从糸mì巠声。本义为织布之纵线,故段玉裁注本依太平御览补作织从丝也。古以横直名纵衡,纵丝即竖线也。古以上吊自杀曰自经。何以名自经耶?谓绳索直垂而下如布之竖丝也,乃引申经之垂直义也。经为织布竖丝,故从表细丝之糸。巠为古文经字,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仪部》:巠jīng,古文以为经字。又,巠为水脉之称,水脉位于地下,如垂直于地,故凡从巠声之字多有垂直之意。《集韵》:径,直也。《释名》:颈,径也,径挺而长也。挺而长,则有直之义也。《释名》谓:水直波曰泾。《康熙字典》曰:泾涏,直流也。胫为小腿。《释名》:胫,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前汉.杨恽yùn传》注:胫胫,直貌。《类篇.走部》:迳,直也。纵丝则直垂而下,故从巠声,声中喻义也。凡织,必先有经而后有纬,经静而纬动,先者为主,主者为常,常者为纲,故大经即大纲,经常即纲常(徐灏语)。《广雅.释诂》:经,常也。《礼记.祭统》:礼有五经,即礼有五常也。经载圣人之言,蕴天地人伦大道,为人所常行者,故典籍名经,取其常义也。班固《白虎通》释经为常,以五常配《五经》,是其意也。《六经》之名,始于三代,为上古之书,其文奇偶相生,错综相成,声韵相调,便于记诵,为文之宗。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旧典,乃训经为法,孔子删定之后,经为君臣所共尊,修身者则焉,治国者法焉。《文心雕龙.宗经》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经之重一至于此。经学为中国文化之主脉,其大义所当知也。经学之名,初见于《汉书.儿ní宽传》:见上,语经学。统论诸经大义者,亦始战国,《庄子.天下》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荀子.劝学》:《书》者,*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礼记.经解》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zhǔ辞比事,《春秋》教也。《史记.太史公自叙》曰:《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汉书.艺文志》曰:《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白虎通》云:《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此乃刘汉以前经学之大端也。其要者,非在于是乎?言经学者,义当如是耳。典《说文》: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jī上,尊阁之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晋杜预注:皆古书也。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郑玄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贾逵云:三坟,三王之书;五典,五帝之典。贾逵为许慎之师,故许慎本之而训五帝之书也。经典最初记于竹简,二编串连成册,后供于案以尊之,故典字从册在丌上会意。综上可知,典乃三王以前,五帝时书,内容言常理常道,记于竹简之上(典之古文从竹作)因其文载大道,故为人所尊奉,故置于几案、书架以敬之也。典为五帝时之书,则于「经」之义相近,故后世常经典连称。《尔雅.释言》:典,经也。《仪礼.士昏礼》:吾子顺先典。郑玄注:典,常也,法也。《书.尧典》正义曰:称典者,以道可百代常行。徐锴《说文系传》曰:典,言常道也,言百世常行之道也。《尚书》所谓大训在东序,司马迁所谓金匮石室之书。典即载常理、常法,则又为法令之称,《释名.释典艺》:典,镇也,制教法所以镇定上下。典又为掌管之称。《广雅.释诂》:典,主也。《书.舜典》:有能典朕三礼。孔颖达疏: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上为不肖弟子愚见,弟子德薄学浅,障深业重,凡所汇报,多有缺漏,恭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不肖弟子郭帅华顶礼敬呈。
老法师:郭帅华的这篇文章,对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源流很有帮助。
这些东西虽然是很古老的,现代人有志于恢复传统文化,那就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熟悉。
学习的人从这些地方下手,我相信他对中国古籍自自然然能产生敬畏之心。
确实中国的东西博大高明,不是自己称赞,它本来是这样,这个在全世界文化史里,其他国家地区找不到的。
我们会对于祖宗产生信心,信才能入门,怀疑就是障碍。
我们今天丢得太久了,至少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没有人提倡。
这两百年是动乱的时代,生活得很辛苦,由于动乱,人心是浮动的,他定不下来。
中国真正学问是要清心寡欲,要用清净心、平等心,他才相应,他才能体会到,他才能认识清楚。
这个心浮动,现在所谓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就无法入门,纵然有良师,也没有办法体会、契入。
我们这一生当中,到晚年才遇到佛法。
如果没有遇到佛法,现在的环境,你的心怎么能静下来?
六根所觉的境界都是浮动的,都是叫你心浮气躁,不让你安定下来,这是我们学习古来的典籍很大的障碍。
从哪里做起?
佛教导我们,老祖宗也这样教导我们,从信下手。
现在人怀疑,多疑,这是什么?
科学教出来的,科学教人第一个就教怀疑,怀疑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契入。用在科学上行,没有问题,但是用在古圣先贤典籍上,这就行不通,那就成为严重障碍,而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这个很有价值,但是它有一定的深度。
为什么?
古时候的文化跟现在不一样,必须要把它讲清楚、讲明白,是一篇非常好的,传统文化入门的,也是必读的资料。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篇。02学生:岁次乙未中元祭祖专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学长,阿弥陀佛。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大家恭敬报告的主题是: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
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学家有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什么在众多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依然存在,而其他都纷纷消亡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三千多年来,家庭是中国培养人才的起点和中心,国家负责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服务社会。所以,孝亲尊师不仅仅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更是维系着整个社会运作的核心力量。正是孝道和师道,支撑着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国家代出人才。一、尊师重道才能实现太平盛世三千多年前,有官员为周文王卜了一卦说:在渭河的边上,会有一位圣人,他能辅佐您。文王想起他的太公曾说过,将有圣人帮助振兴周朝。但他并没有马上奔去河边,而是回家斋戒三日,才怀着诚敬之心郑重出门。果然,在渭河边上,文王见到了圣人吕尚。几番问对,文王恭请老师上车说:太公所说的圣人,难道就是您吗?于是尊称他为太公望,而不敢称其名。回到朝堂,文王很尊重老师,让他坐上位,不敢以天子自居。每当有重要的教诲,文王都会先行斋戒,整肃身心,才恭敬聆听。周由此大兴,以德行和文化一统天下,赢得八百诸侯的广泛拥护,称天子所居之地为京师,值得各地效法。这是我国最早的师资道合记录之一,文王和太公望成为三千年间明君贤臣所效法的榜样。汉明帝恭敬太师,毕生重视讲学。唐太宗命太子李治对其三位师长执弟子礼,太子向老师呈报告,皆敬言惶恐。清朝皇子力行尊师,在学习期间,必先恭请老师用餐结束,自己才敢动筷子。上行下效,中国人持家、治国,皆以教学为先。家有私塾、县有县学、国有国子监,举国上下对老师的尊重,可以说无以复加。民间延请老师,必邀全族,乃至乡中耆老开大会,宣布拜师。一些武将家族,因慕文治,不惜重金,恭请名师教授子弟,为一时盛事,以示其对老师之最高敬仰。拜请老师必由族长亲自出面,及至开学,学生及家长皆先拜孔子,再拜老师,恭敬肃然,宛若面圣。图一、图为清代画家廖鸿章绘于一七六二年的《汉明帝图赞》,讲述汉明帝于公元七十二年莅临孔子故居,命皇太子与诸王讲述儒家经典的情况。汉明帝非常重视讲学,此前,他本人亦曾莅临洛阳的太学,向太师报告学习心得。图二、私塾的老师在考学生背书的情形。这是日本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在十九世纪初期所绘制的日本私塾的情形,与中国的私塾教育非常相似。文王的榜样,以及国人三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揭示出师道的两重意义。首先,尊师不可废礼,其要在于重道;其次,身教言传之教学,乃化民成俗之要道。惟其如此,方能成就千年盛世。换言之,师道是创造太平之要道,亦是维系持久繁荣之关键。二、何为尊师重道尊师师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是众多(《说文解字》)。二是模范,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玉篇》)。《礼记.文王世家》言师,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上古中国,可以说君王皆是为人师表的圣贤。此后,虽然皇帝不一定是圣王,但是国师必为大圣大贤。《周易》师卦说: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这是说,能够真正教导人民以正道,他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成为领导,这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治与教育密不可分,这是中华文明绵延千万年而不衰之所在。在周文王的时代,孔子尚未出世,那时的拜师礼,与日后国子监、私塾等礼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基本相同。举国上下礼拜至圣先师的传统,已绵延数千年。文王与太公望的故事,还显示出*治与教育不可分。从天子以至百官,都是人民的父母官,皆是集君、亲、师于一身,他们尊师重道,带领举国上下力行师道尊严。是故,历代*治,明君与国师共同开创太平盛世成为佳话。继周之后,汉代有武帝与董仲舒,清代有世祖与范文程。唐代则更是一代文风之盛,无出其右,太宗皇帝所倚仗的良师、贤臣济济满堂,总结起来,便是一部《群书治要》。中国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国家由圣贤来领导,国民由圣贤来教化,人民由此民风淳厚、慕圣希贤、代出人才;文明由此老树新枝,生生不息。这便是尊师重道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重道师道至尊的基础,是求道心切。道,本意是道路,又指真理。就是《圣经》中以色列的圣者所言:引导你(走)所当行的路。(《以赛亚书》)我国古人又将此「所当行的路」予以详细解释: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广韵》)这是说,当行的道路就是宇宙万法的真理。三才指天、地、人,也就是整个宇宙依报、正报所遵行的规律。这个定义,也与《圣经》耶稣基督所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故,中国人之所以尊师,是因求道;西方人之所以重视耶稣基督之教导,也是期望走所当行之路。中国人因行道有得于心而发展出道德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方人因躬行耶稣基督之指引而发展出教会、学校,建立地上之天国。以佛陀教育而言,道即自性,行道即回归自性,证得自性者为佛陀、圣人;部分证得自性者为菩萨、贤人。圣贤人多了,世界自然太平,耶稣基督为上帝的子民所承诺的天国家园也会自然降临;若人人皆为圣贤,则此界即是净土,地球就是天国。引导深为烦恼所苦的生死凡夫走上当行之路,成圣成贤,则必然师道尊严,因凡夫全仰赖明师而得以成道。此即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古今中外,明师帮助学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途径,全靠教学。孔子以及孔子之前,国人所敬拜的古圣先师,皆是学不厌、教不倦。佛陀、耶稣基督等圣人,无一不是终日行教化,为人演说圣道,人人可行、人人当行。所谓教是上所施,下所效(《说文解字》),也就是佛经所言之为人演说。教有两个方向:善与恶。现代社会,无论媒体还是个人,多言负面信息,这是教人以恶,故家庭不和,问题儿童愈来愈多,社会也愈来愈不安定。因此,《弟子规》劝诫我们: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真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纵然是一个普通平民,一句负面的语言,都对家庭的和谐、孩子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因小果大,不可不慎。有鉴于此,尊敬的师父上人在多年前就提出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是真正有智慧的教育,果然人人力行,便是和谐世界从我开始、从我心开始。所以,荀子非常强调善教:以善先人,谓之教。(《荀子.修身》)力行四好,并不难,人人都能做得到,果然力行,便是以善先人。如此,教育长善救失的目标,也可以逐渐达到。从长自身之善、救自身之失开始,因不断隐恶扬善,而启发他人、帮助他人(尤其是晚辈、下属),这就是上行下效了。是故,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的本意是觉悟(《说文解字》),这是教学的目的。启发觉悟的钥匙,在敬。《诗经.敬之》有言: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就是说力行一切恭敬,早晚不懈,从而有所觉悟,心中感到充满光明。这是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因主敬存诚而日趋本性本善。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在文言文刚刚发展的周初,就告诉我们:尊师之道,全在诚敬。由此再恭读印光大师所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方知敬为传承了千万年的祖宗心法!师父上人说,敬为中华文化本,老人家举六祖惠能大师为例,虽然只在五祖座下听经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大彻大悟,这是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真的如孟子所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果能全心全意,制心一处,便是净极光通达。(《楞严经》)自性的光辉,明耀大千。所以,海贤老和尚说: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老人家虽然不认识字,可是他真的会学、真的能证悟。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效用、真实智慧所在。教在善教,百善孝为先,故《孝经.开宗明义》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学在善学,敬是德之本,故万分诚敬,便能证悟。古往今来,无数圣贤君子因善教、善学而得以行大学之道,从明明德开始,力行亲民以有教无类,进而止于至善而证得万法一体。尊师,如果不能落实在重道、证道,就不是真正的尊师。这种恭敬,因为不能免除贪瞋痴慢疑之五毒,难免造成门户对立的流弊,不可不谨慎。真正能够尊师重道者,有些人名留青史,更多的是默默耕耘。正是师道的承传,方成就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思议的延续性,得到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认可、赞许。真的如同惠能大师拜见五祖时所言: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地分南北,人有中外,但是被孝、敬所打动之心,并无不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之所在。三、尊师重道的实践中国人的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的。最早全面记录弟子如何事奉老师的是管子的《弟子职》,它记录了学生事奉老师的饮食起居、洒扫应对,宛若孝子事父。正因师道与孝道密不可分,三千多年来,老师对于学生,如同父亲爱护子女,老师念念想的都是如何成就学生的道德学问、帮助学生开悟。他和学生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为了启发学生、成就学生。五祖弘忍对于六祖惠能的关怀、护念也是充满了智慧,这不仅仅出自老师对后生晚辈的关爱,更出自老师对于真理的恭敬,对传道的重视,超过了一切。这是老师对世人平等、无私的大爱,是有识之士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博爱,正是这个真心,成就了六祖,也成就了佛法的承传。古往今来,每一位祖师大德,都为后世树立了为学的榜样。六祖惠能让所有的学人都看到万分恭敬才是为学之道,这分恭敬之培养,仰赖家庭教育,在于父子有亲之爱的教育。学生之所以能够体认师父的心,继而勇猛精进断恶修善、转凡成圣,全在于他在家能够体认父母的心,能够恭敬、悉心事奉父母,爱护家中的一桌一椅、家乡的一草一木。这种敬爱父母、感念家乡的心,帮助学生体会到老师父亲一般的爱护、诲人不倦的启发,继而将天下为公、爱心遍法界的真心慢慢彰显出来。(一)家庭教育是实践尊师重道之本周文王之所以能够感得太公望之教导与辅佐,还在于文王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入胎开始,母亲对他就有良好的胎教;出生之后,长辈们给他以童蒙养正的教育。及长,他对父亲有至孝,对祖宗念念不忘,真正做到了善继祖宗之志,善述国家之事。孟子有言:大孝终身慕父母。孝道与师道的结合,从文王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清十九世纪末都没有改变。这一点,从科举考卷上即可以窥见一斑。考生在考卷的第一部分,不是用来答题、写文章,而是将自己父母、祖先以及启蒙老师的姓名一一写下来,都呈给主考官看。所以,每当考中功名,第一件事就是回乡拜谢启蒙老师,在祠堂祭祖以敬白列祖列宗。要言之,母亲从胎教开始,令孩子天生有圣贤之禀赋;家庭已在孩子三岁之前,以《弟子规》的身教为基础,令孩子养成终生不改的正气、从容安定的气质;再以童蒙养正的家塾圣贤教育为延续,成为孩子日后进德修业、持家治国的资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次第,没有了养正教育,即使日后因缘殊胜、亲近明师,也难以抵御高名厚利的诱惑;失去了气定神闲的生活教育,则难免性躁心粗,即使少年就能学习圣贤之道,也难免会受到浮躁的环境影响而安不下心,继而错失此生成就的机会。因此,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将以孝亲尊师为核心的教育找回来,自然人才蔚起,世界太平。图三、清朝画家康涛所绘制的孟母教子之「子不学,断机杼」的片段。孟母是中国历代母亲的榜样。图四、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所绘制的圣母教子图。两张图片都显示出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性情起决定性的影响,家庭良好的母教是贤才蔚起的前提条件。图五、清代的科举考卷,考生将其二、三百年前的祖先,自己的高曾祖父的名,历年受教的老师们的名字,都一一写出,显示出对祖宗念念不忘,对师恩常常感怀的心。(二)尊师重道之三德纵观古人对尊师重道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三点老实、听话、真干。真正能够承传师道,继承圣贤学问者,无一不是如此。古希腊柏拉图对于老师苏格拉底的教导,即使未能深解其义,也会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苏格拉底教众弟子每日甩手若干,一年之后,唯柏拉图一人坚持不辍,因而成为苏格拉底的传法弟子,他继承了老师问难以明理的教学法,并建立雅典学院以继承师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因集两代老师之学问而成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复建立吕刻俄斯学校以延续两代老师问对的学风。他们师徒在希腊所设立的学校,影响整个欧洲一千年,并为日后基督教、天主教教育所借鉴。图六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于一五一O年在梵蒂冈所绘的柏拉图雅典学院壁画,显示出西方学校建筑宏伟的传统。图七雅典学院一图最中心的两位人士,便是柏拉图(左)和亚里士多德(右),两人你问我答。值得注意的是,好学生的三个条件,关乎诚敬,无关学识。《来佛三圣永思集》中的老德和尚就是榜样。因为老德和尚呆笨,所以寺庙的住持法师拒绝给他剃度,只是带他到韦驮菩萨像前,命他拜韦驮菩萨为师,只教他走路的时候念阿弥陀佛。对一般人而言,师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可是对老德和尚而言,师父却是一尊泥菩萨。但他丝毫不因此而改变对于师父的诚敬。每天出门化缘,都会给菩萨像行礼告别,回来也会向师父报告。老德和尚信根深厚,不但坚信泥菩萨像就是师父,毕生遵从住持和尚走路就要念佛的教诲,而且对任何人都一样是老实、听话、真干。有人用一根线搭在他的耳朵上说:我把你拴在这里了,你动不了啦。他就真的站太阳底下哭起来,半晌不动地方。一般人而言绝对不可能听信这样的欺骗,但是,老德和尚却不仅相信,更能照办,真的把老实、听话、真干做到家了!这表面上看是愚蠢,实际上却是了不起的大智慧!及至年冬,老德和尚说:我师父(韦驮菩萨)告诉我说,腊月初八那天阿弥陀佛来接我走。老和尚就这样如期端坐念佛而终,成就之高,不可思议。现代人学习圣学,最难的就是断疑生信。老德和尚对骗子也深信不疑,现代人则对佛菩萨也相信不起来。骗子欺负老德和尚说,你动不了啦,他就站着不动;佛菩萨对我们说,你本来是佛,我们总是不信。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师父上人说过,仁义礼智信之五德,没有了信德,其他德行都不能成就。孔老夫子因信而好古,方能述而不作。我们因为怀疑,就无法老实了,其余就更做不到了。老德和尚的示现,真的是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圣人无尽的智慧和善巧方便之体现,不得不信,不得不学!向老德和尚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每当读经,就和憍陈如等尊者一样,真的坐在世尊身边听讲《无量寿经》。每当在屏幕前恭听尊敬的师父上人讲经,在电视机前学习诸位大德老师们讲课,就和六祖亲聆祖师教诲,曾子坐在孔夫子身边一样!老德和尚面对的泥塑菩萨像并不会说话,而我们所面对的经书、屏幕都在宣说无上的妙法!我们在修学时,师父、古圣先贤真的是片刻没有离开我们!相对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最大的便利条件,就是不用万里求道,不用受时空所限。只要老德和尚所示现的为学之道能够广为流传,就会有千千万万的学子获得真实的利益,求得真实的智慧。四、结语《礼记.学记》有言: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是说,懂得谋划,做事有原则,积极的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会有小名声,但还不足以感动大众。能够亲近贤者、求教贤者,体念远近一体,有这样胸襟气度的人,虽然能够感动大众,但是仍不足以教化人民,无法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深远效果。所以,君子要想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修身、教学开始!从周文王开始,中国千万年的历史经验,都说明了教学为先是根本。在这方面,现代人有着无比方便的便利条件,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等媒体令独善其身的教化,亦可兼善天下。只是我们缺乏信心,没有老实、听话、真干而已!学人若都有老德和尚的信德,那么世界之转变将会非常迅速。不待文王出世、太公望出现,社会风气早已因学人之力行而为之一振了。世人拥有这么好的利器,却多用来宣扬负面的信息,而我们则因为信心萎靡而不能尽弟子之职,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要坚信这个世界有真正的圣贤,他们的道德学问超越时空;要拿出弟子相,以最大的至诚恭敬心,向他们学习。如果是现代的圣贤,有视听资料,我们可以如对目前的学习;如果是古代人,在《四库全书》中有文言文撰写的传世之作,或者是《群书治要》,我们可以拿出孔子向周公学习《易经》而韦编三绝(就是装订竹简的牛筋,三次断掉)的精神,也将我们想要学的经典恭读一千遍、几千遍,便能其义自见。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真正的日积月累,自然量变出质变。如此学习,就能够变化气质,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从一身瓦裂的具缚凡夫,因尊师重道而成圣成贤,继而讲学、问对,化民成俗,这才是一个现代中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继承祖宗家业,所当坚信之道,所当笃行之道。以上是惭愧弟子越溪学习尊师重道的一点粗浅的资料总结,如有不妥之处,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学长慈悲教导,无尽感恩。阿弥陀佛!老法师:越溪这篇文章在《中元祭祖专刊》,对现代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劝告。人无分古今中外,本质上都相同,都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都能够做圣贤,都能够作佛菩萨。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还沉沦在六道?主要的原因就是信心不足。大乘佛法,对这个了解得非常深厚:信为道元功德母。完全看你有没有信心。特别是净土宗,没有深信就不会有切愿;没有切愿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决定搞轮回;决定搞轮回就决定堕三恶道,这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如果我们真正明了地狱苦,佛在经典上所说的,道教《感应篇》所讲的。江老师所绘的地狱变相图,是依据道教的一本小册子来绘制的。我们知道古圣先贤没有妄语,也不会吓唬人,都是说诚实言。《玉历宝钞》不例外,那不是小说,不是寓言,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最近一个善心的同修,送来民国初年的14册书,全是因果报应,是用很浅显的文言文写的。对于我们来说,文义都是最上乘的,能学到文言文,也能学到伦理道德,也能坚定我们对古圣先贤的恭敬心。我交给世界书局去翻印,我们希望印一万套流通,这是我们现前最迫切需要的教材。广东谢总所办的道德讲堂,为什么有那么好的成就?我曾经问过他。他告诉我,真正能叫人改过自新、回头是岸,全靠因果教育!他在7天教学当中,让人家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不敢作恶了,不但不敢做,连动个恶念头都不敢。他的成功是以身作则。因为他自己本身年轻的时候,黑社会的头目,无恶不造。前世善根深厚,闻到佛法他就觉悟,他就回头了;更难得的发心行菩萨道,救度这些恶道众生,这个恶道就是黑社会,是他们的同类。他真能做到,我们相信祖宗保佑、三宝加持,不是人能做到的。谁能相信你7天有这么大的转变,没人相信。但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今年是第4年,愈做愈兴旺,愈做信心愈十足。真改过,还要发心教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做出最伟大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我们的同学如果有一个星期的假期,希望都能发心到那边去学学。我们曾经派了几个人到那边去学习,澳洲净宗学院,学完了回去在澳洲开班,如法炮制,效果也还不错。澳洲这个班做成功了。只要真诚心、恭敬心去做,把孝敬两个字认真落实在这个事业里,就得到祖宗保佑、三宝加持。台南极乐寺做成功了,图文巴做成功了。香港这边的同学开始对参加学习有兴趣了,好事情,它比我们讲经效果来得还要快,还要踏实,好事情!所以这篇文章放在这次祭祖特刊里头,很有价值,多让大家看看。好,我们下面还有,还有一份。
03学生:《科注》学习班心得报告。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学生开玉,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永思集》中的这句话,学生已经听了很多遍,却没有认真的回光返照,反省自身。学生从小就是一个口快之人,提不起三思而后言的心。因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犯下不少大大小小的过失,也令父母和大家长操了不少心。这段时间以来,深感自己的口快话多障碍了修学,必须痛下决心,改掉这个毛病。首先,在学生目前的生活当中,每天都是很有规律的朝暮课诵、早午二斋,全天听经学习,加上一些固定的习劳,必要的言语实在不为多。在不令人生烦恼、不给人添麻烦的情况下,很多言语都可以有所简略,而这些言语都一概难逃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嫌,对学生来说,尤以绮语居多。每一次,当学生没能忍住,脱口而出的时候,就难免会破坏自己和他人的清净心。所以为了共同的清修环境,学生应当克制,但凡不是出于敦伦尽分之心,而又可有可无的言语,尽量免除。其次,帮助人、关心人,重在实际行动,没有必要在言语上费神费力。当感受到他人的需要时,应有言语上的问候,同时更应该去体察能为对方做些什么。说实话,学生对人的关心总是停在表面,所以很难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加上自身的分别执着,导致短话长说,感情用事。修行之人,关心问候应当适可而止。凡事过犹不及,话一说多,就容易流俗,变成了拉拉杂杂的闲聊,大可不必。更实际的来说,学生是看不破、放不下。师父上人常教导我们,物质环境上的不如意,源于我们人心的不善。所以除了关心问候,更有效的做法是管好自己的念头。真正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益处,阿弥陀佛就是最好最善的念头!第三,遇到他人提出问题时,应量力而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知道多少供养多少。法无定法,所有问题都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是只有自己用真诚、恭敬心感受对方的需要,才能所言与经教相应,从而利益对方。否则说得再好、再圆融,也是徒劳,甚至是在造业。学生有时感到没有帮到对方,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想办法,说得多反而无用。学生其实没有从内心理解师父上人常说的先行其言。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力行过的东西,自己其实也似懂非懂,并不能真正明白对方所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当学生自己落实不够深入、细微的时候,所说的话跟真实生活有距离,根本不可能帮助别人在生活中落实。所以,真正能利益他人,还是要从正己化人开始。自己的心行正了,自然能利益到他人,真的无需多言。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学生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自己迷得有多深,错过了多少修福修慧的机会。我们今天学习了圣贤教诲,学习了师父上人的教诲,就应当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为法界众生的安乐,为当今世界的和平,负起应尽的责任,管好自己的念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唯一行得通的路就是正己化人。所以学生先从言语下手,先行其言,少说多做,学会在沉默中担起责任,在一心专念佛号中担起责任。以上是惭愧学生开玉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恭祝尊敬的师父上人:法体安康,六时吉祥,久住世间,光寿无量。惭愧学生开玉顶礼敬呈。
老法师:云南鸡足山大士阁的道场,学习班最近又开学了,我们听到了很欢喜!学习班对同学确实有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能理解,改过是不容易的事情,要有毅力,要有决心。真的把经教听懂了,这是我们立志改过的根本。难,难在习气,养成习惯了,有意无意,自己没有觉察到,自然就流出来。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如何克服这个难关?那就是海贤老和尚的方法有效,我们向他学习就有办法。他的方法是佛号一句接着一句,没有空过的,没有流失的。前念是阿弥陀佛,接着还是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方法好!你们提到老德和尚,老德和尚的成就也是这个功夫。我们看到这个好的榜样,想到自己业障习气太重了,真想改,改不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帮助自己,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教化众生,是一不是二!这个榜样做得愈多,学佛的同学信心就在增长,愿心就能坚定、坚固,这就是自行化他。化他跟自行是落在一桩事情,信愿持名!现在世界乱了,人心坏了。过去说这两句,我们听了总觉得有些过分。现在听这两句话,没有感觉到过分了,觉得是说得一点都没错。我们怎样救自己?真正救自己也就救了别人。跟我们相熟的人,甚至于邻里乡*,关键就在用真诚。所有一切过失弊病,都是渊源于无知,这个无知就是佛家讲的贪瞋痴,痴就是无知,无知才会造业,才会贪图小利,才有怨恨。佛陀的教育、圣贤的教育,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从无知里回头。现在我们想学,可能没有帮助你学习的道场,没有老师,这时候怎么办?我们看到了,谢总的道德讲堂。他请不到老师,搜集过去国内各地方传统文化论坛好的报告,都有光碟流通。自己反复多听,觉得好的选出来,列为他的教学。他用光盘教学,三年,经验非常丰富,挑出来的都是精品,不妥当的舍掉。这些光盘,地方的领导都看过,都欢喜。甚至于说,我宁愿丢官,我也支持你的讲堂,多么感动人!所以我们今天重视讲演留下来这些光盘、资料,好的把它储备起来做成档案,将来办学用。甚至于可以办一个佛教大学,全是光盘,没有老师、教授、助教。这样办学省事,大幅度降低成本。有教室、宿舍、餐厅,学校就可以办起来。像潮州这个讲堂做得这么成功,现在是名闻世界了。因为它确确实实能帮助人改正错误的观念,帮助这社会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莫大的功德。这个人有智慧,干这么一桩好事,这是世间头等好事!所以我看到大家的报告,有好的东西我都很留意,一定要做成档案、光盘,帮助一般想办讲座、论坛的这些人去做资料。好多人要办来找我,我就把这些东西介绍给他,你自己先去听,听10遍、听20遍、听30遍,你看看能不能教人?有一些人来找我,要我替他请老师,谁听我的?大家要懂。我教学这么多年,真正产生效果的,是用电视、网络这种工具。用网络大概有20年,用卫星电视13年,产生很大的效果!所以这些好东西,我们要善于利用它。不一定要面对面,面对面都要有时间、缘分。这种光盘大量流通。你什么时候有时间,你什么时候去学习,时间完全自己控制。只要真正肯学,跟面对面传授没有两样!现在这个社会,往后看,光盘教学一定起很大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自己认真学习,也要帮助有志一同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
我们学成了,自然就帮助人,帮助人还是要用这个方法最为妥当。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无量寿经科注
学习班第集
/7/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聂振弢教授、胡小林、开吉法师、徐醒民老师
老法师:好,今天我们祭祖专刊有三篇文稿,是聂振弢教授、胡小林居士,还有一篇是徐醒民老师的,内容是雪庐老人诗弘孝道,很值得我们学习。
01学生:乙未中元祭祖文注
聂振弢教授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乙未中元之祭时维公元二O一五年,岁次乙未,中元佳节,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洲人道子孙众等,齐聚香江,备诸珍馐,净洁坛场,端肃身心,恭敬致祭中华民族暨世界各族万姓祖先。叩诚敬禀曰:自盘古开天地,八千岁而至今。仰皇天之临照,凭后土而生根。
盘古
我国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首先创世的人。
太初天地混沌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这个鸡蛋里。经过一万八千岁,盘古破了混沌,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每天增高一丈;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又经一万八千岁,天极高,地极深,盘古又高又大,于是就有了天皇、地皇、人皇这三皇。(见《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纪》)又有民间传说讲太初天地混沌不开,盘古爷这个中国创世纪的人物一斧头劈了下去,天地就分开了。有女娲之母祖,抟黄土而为人。此生民之本源,唯依母之妊身。女娲《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下还没有人,女娲抟黄土作人,就是把黄泥捏成人。女娲被称为生育中华民族的始祖。
尊后母之名字,其吾姓之所因。自三皇至五帝,各有姓之别分。
迨三代至春秋,遗廿二之姓云。
妫姒子姬风己,嬴姞祁芈曹任。
董姜偃归熊曼,并隗漆与允妘。
此远古之所姓,为母系之遗存。
继父权之日隆,而有氏之所分。
或封国或邦家,或父祖之名文。
各归宗而认祖,判血缘之疏亲。
严血脉之统绪,明人间之大伦。
知同姓之不蕃,结异姓而通婚。
普天下之姓氏,皆亲戚而连心。姓氏
姓氏古时有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在母系制时代,根据母亲名字或居处,子孙以之为姓。顾炎武《日知录》考证,至春秋时代,还存留二十二姓:
妫(guī,音规)、姒(sì,音四)、子、姬、风、己、嬴、姞(jí,音吉)、祁、芈(mǐ,音米)、曹、任、董、姜、偃、归、熊、曼、隗(wěi,音伟)、漆、允、妘(yún,音云)。
氏为父权制形成之后,因封国、封邑,或因父祖官职、名字、谥号为氏。到汉朝,姓氏混一,没有区别。
同姓不蕃:《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种生理遗传现象,规定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两方不能通婚。秉姓氏之纲维,昭孝道于兆民。
首孝悌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宅敦厚而责己,贵和敬以睦邻。
此博大之文明,其影响至远深。
俾东亚之仿效,令西欧之望尘。
斯姓氏之文化,如万花之缤纷。
以教学为先导,训世代之子孙。
遂英杰之代出,推中华之巨轮。
孝道中国地处内陆,幅员辽阔,土地肥美,以农耕为业,世代传承,因而形成了农业家庭乡村文化与伦理上的孝文化。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对朋友的信,形成了社会人群的和谐关系,给世界人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文化以教学为先导的理念,使中华民族代有圣贤。创建儒家的孔子、孟子,创建道家的老子、庄子,成为人们心中的大圣大贤,儒、道两个学派也成为中华文化大厦的栋梁。何幸天降孔子,万古长夜始晨。
删述六艺经典,春风浩荡无垠。
倡仁义行忠恕,参天地质鬼神。
绘大同之蓝图,乐普天之生民。
仰止万代师表,千古至圣至尊。
天降孔子朱熹夫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见《朱子语类》卷九二)孔子整理编纂上古三代文献,成《诗》、《书》、《乐》、《易》、《礼》、《春秋》,时称六艺或六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孔子描绘的大同蓝图也成了中华民族向往的理想世界(见《礼记.礼运》)。继之天生孟子,光大孔子斯文。
磊磊中华丈夫,不屈不移不淫。
君子存乎三乐,浩然正气凌云。
千古义利之辨,亚圣首唱其音。
仁*发乎心性,王道肇乎推恩。
大哉孔孟之道,中华文化本根。
中华丈夫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为大丈夫。(见《孟子.滕文公》)又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养气功夫和他提出的仁*王道、义利之辨、心性之说都具有很高的普世价值。老子经乎道德,五千玄妙之文。
循乎道法自然,倡乎反璞归真。
慈俭不争三宝,箴言永世足珍。
危乎上善若水,天地美奂美轮。
老子三宝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见《老子》第六十七章)即对天地万物应存大慈大悲之心,不要过分作为,不使生态失衡,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这便是大治。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慷慨奉献,不求回报,是人生价值观的最高境界。美奂美轮:《礼记.檀弓》: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意谓宽阔高大,光明焕然。庄周继之老子,大启道家之门。
逍遥游乎天宇,唯求自由至真。
忘却物我之界,德充内在精神。
无心任其自化,生死终始无论。
安然无为而治,是应帝王光昀。
逍遥游乎天宇庄子思想精华尽在《庄子》内七篇中:《逍遥游》为随心所欲,求真自由。《齐物论》为泯灭是非,求真平等。《养生主》为顺其自然,重在卫生。《人间世》为随变所适,不荷其累,论处世之道。《德充符》为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大宗师》为天地之大,万物之富,莫不以无心为宗为师。《应帝王》为忘形骸,外生死,无终始,任自化,行不言之教,以无为而治天下。光昀(yún,音匀):光亮普照。儒道华夏脊吕,引领吾族人文。
战乱五六百年,春秋战国至秦。
大汉应天而立,终灭战火纷纭。
高皇下马歇兵,休养生息民人。
清明文景之治,汉武贯朽粟陈。
罢黜百家之说,表彰儒学独尊。
三纲五常为则,定我中华乾坤。
脊吕脊椎骨,比喻儒、道学说为华夏文化之脊梁骨。战乱周平王东迁洛阳(前七七O年)至秦二世受降(前二O九年),前后近六百年,春秋战国至秦,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乱。高皇下马刘邦接受陆贾建议,下马治天下,使民休养生息。(见《汉书.陆贾传》)七十年至汉武帝,钱谷丰饶,史称粟陈贯朽。(《汉书.贾捐之传》原作「粟红贯朽」)于是,汉武帝做了两件事,一是开辟丝绸之路,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三纲五常,影响至为深远。英主光武刘秀,中兴汉室更新。
明帝迎佛西来,光耀大汉之门。
儒释道学融会,钟毓精英拔群。
光武中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刘秀起兵南阳,消灭新莽,建立汉朝,都洛阳,史称光武中兴。明帝迎佛《四十二章经.序》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于是传旨,命大臣蔡愔、秦景等十二人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中原硕学许慎,五经无双绝伦。
撰著说文解字,尽收篆书古文。
定义六书之论,造字法理详陈。
盖世文字大典,昭然通古鉴今。
千年历史无断,万里疆土无分。
神乎睹形见义,汉字卓立巨勋。
炎汉四百余载,飞龙在天翔云。
汉文汉典汉学,立极上下古今。
许慎:许慎,字叔重,时称五经无双许叔重,着《说文解字》,以汉字偏旁建部,收集个篆字,古文个字。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经典之作。许慎为汉字构造法理的六书作出定义: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见《说文解字.叙》)继之李氏大唐,一代明君直臣。
编纂群书治要,盛世巍巍崑仑。
明君直臣魏征与唐太宗庭争不已,唐太宗退朝回宫,自言自语:找机会杀了这个田舍翁。长孙皇后问太宗要杀何人,太宗回答:魏征当庭辱我。皇后立即回寝宫换上礼服来向太宗施大礼祝贺:有明君方有直臣,魏征直言敢谏,圣上岂非明君?社稷有幸,苍生有幸。太宗怒气立消。魏征逝世后,太宗沉痛的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明君、直臣、贤皇后共同铸成了大唐盛世,成为历史佳话。(见《资治通鉴.唐纪》)群书治要魏征及虞世南、褚亮等在贞观初年受命辑录秦汉有关著作,成《群书治要》,为世代治国宝典。大海不捐细流,泰山不弃微尘。
博大盛唐气象,昂扬盛唐精神。
儒道蓬勃再兴,佛学光大弥新。
西行取经玄奘,东渡弘法鉴真。
玄奘十万里程,无畏艰险苦辛。
十年大乘精研,天竺云雷万钧。
戒日王等钦慕,争相谒见上宾。
曲女城会论辩,僧众七千余人。
印度十八国王,顶礼膜拜敬忱。
賫返经像舍利,安民护国宝珍。
太宗延师辅*,无限仰赖景钦。
辞以阐扬佛法,终生弘道缁门。
译经六百余部,大业前无古人。
西行玄奘玄奘13岁出家,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部。10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卷。还着有《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曲女城会印度拘摩罗王和戒日王偕同玄奘来到曲女城,召集各国僧侣召开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两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佛教。连续18天,无人敢与其辩论。依照印度的通例,戒日王礼请玄奘乘象出巡,将大会盛事宣告于众。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在国际上享有的最高光荣。鉴真学融五明,普救疾苦病贫。
五番东渡未果,笃志不退初心。
双目失其光明,悲愿历劫弥贞。
六渡终至东瀛,毕生传法日本。
太后天皇受戒,封号传灯师尊。
构建唐招提寺,日本佛刹领军。
留下国医秘方,日称汉医圣人。
鉴真唐天宝元年(年),鉴真决心东渡,5次未果,双目失明,不失初心。年,第6次东渡成功,在日本建唐招提寺,终生传教,被称为日本律宗之祖。又留下中医秘方,被称为汉医圣人。五明五明为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所谓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皇皇儒释道学,三足中华鼎樽。
赵宋学术大兴,巍然屹立巅峰。
三苏欧阳司马,比肩卓尔文宗。
心性义理之学,杲杲巨曜当空。
五子导夫先路,朱子集其大成。
大学中庸论孟,四书先乎五经。
明德亲民至善,格致修齐治平。
要乎经国治世,必乎身体力行。
三苏欧阳司马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号东坡,为文学史上一代大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司马光为史学大家,编纂《资治通鉴》,盛传于世。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把儒家义理之学推上一个巅峰,成就至巨,影响深远,称为北宋五子。朱子南宋朱熹集理学大成,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作为入门之书,以修齐治平倡导经世致用,对后世影响极深。至清又现康干,惊天鸿制巨型。
辑纂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总成。
五千年之典籍,庶乎尽收其中。
金玉曷比精美,海岳曷比沉雄。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写,费时13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三千五百多种书,七万九千卷,三万六千册,约八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至今是世界各国无可比拟的、最丰厚的文化宝藏。中华民族万姓,共创灿烂文明。
惜乎百年失措,几毁千载传承。
纲常伦理道德,自弃自唾殆空。
人心迷乎利欲,浇薄乱乎世风。
斯文殆乎扫地,蒙昧不知典经。
伟哉中华民族,其间必有精英。
邓公挥手振臂,力致本正源清。
卅年改革开放,红日东方再升。
集我万姓智慧,再筑文化长城。
共圆中国之梦,伟大民族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日月经纬西东。
慷慨分享人类,携手并进大同。
秋日朗朗,情溢香江。
万众肃立,敬致烝尝。
列宗列祖,佑我家邦。
为祈为祷,伏惟尚飨。老法师:聂老这篇祭文写得非常好,这个里面他补了一些注解,典故的出处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听说这次的祭典可能有八千人参加,这篇文章还要做详细注解,让现在的中学生都能看得懂,以这个为水平,能看得懂。我相信能够帮助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历史的传承,在香港特别缺乏这一方面。英国人过去统治,不读中国历史,所以香港对中国历史是一片空白。这篇东西好,借祭祖的机会提倡孝道,把这篇文章等于说讲一遍。听众,以中学程度,初中程度能听得懂,就可以普及。这篇文章也可以放在我们网络卫星上大量流通,也可以印成小册子,做成光盘。哪一位跟聂老联系一下,希望聂老自己来讲,时间不要太长,不超过1个小时,给大家做参考资料。下面是胡小林老师的,也是祭祖专刊的文章。
02学生:岁次乙未中元祭祖专刊。
孝是孩子的护身符——胡小林老师的孝亲故事
当今时代,人们在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洪流中,逐渐迷失自我,忘失孝敬之德本。
却有一位仁者,在父子有亲、亲爱精诚的力行中,启发本性爱的光辉,他就是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胡小林先生。
前言:孝是孩子的护身符
年6月20日,端午三天假期的最后一天,胡老师陪母亲去了颐和园。老人家除了听力有些下降外,身体非常健康,自己行动没有问题,每周还有游泳、跳舞的活动。但是因为颐和园太大了,胡老师怕母亲太累,所以特别带了个轮椅给她老人家。图一:胡小林老师陪母亲去颐和园。
游玩一天回到家中,胡老师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