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前年(鲁哀公十四年)春天,鲁国的贵族在大野(山东巨野)打猎,叔孙氏的管车人鉏商捕获一只奇异的野兽,孔子前去观看,一见便如相识多年的老友,连连反问:“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说罢掩面痛苦,把衣襟都湿透了。这个七十多岁还在乱世中奔走呼喊的被世人称为丧家之犬的老人从胸腔里发出沉闷地、痛苦地、绝望地悲呼:“吾道穷矣!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儒家,中国农耕文明的社会*治氛围下对人生、对世界最为生动和深刻的理解。夫子的喟叹与他的自评正好相反,他逝去的那一刻,恰是其大道光耀中华文明史的时刻,圣人只有离去,世人才会明白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后人集他学说之大成者有两位,第一位在他死后一百五十年出现,另一位则在一千五百年后来呼应他的大道,这两位先哲与夫子一起构建起中华民族社会伦理稳固的三角框架。
一
历史总会在每一座名山和每一条大河缠绕处孕育出神奇的生命,巍巍八百里太行山中有一座名山叫太岳山,传说东岳大帝曾在此建立行宫,太岳山的东麓二郎神沟发源出一条大河,这条大河向安泽浩浩汤汤而来。夫子逝后的一百五十年里,华夏大地从晨曦的第一片云到蟋蟀歌唱的草丛,有无数关于社会、关于命运、关于价值、关于成败的声音争鸣,争鸣得铿锵里,午夜一丝微火,中午烧得紫红。暮色中舞动着无数红雀的翅羽,翅羽卷起轻风,吹拂在公元前年仲夏沁河沁人心脾的清亮亮地流淌里,一位圣哲的灵魂诞生在河畔的荀氏家族,他的名字叫况,时人尊号为卿,时称荀卿,两千多年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由卿一路康庄而来。
安泽县午后暖风微醺,远山杏花盛开蒙蒙山色中,特别像那个纷乱的战国末年,沁河的硅步桥上空无一人,这样的午后更适合浅醉闲眠,但“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霸之路将从这里起始。战国七雄都有可能最终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皇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齐鲁大地首先向这位圣哲伸出橄榄枝——“稷下学宫”祭酒,智者如云的“稷下学宫”不是王者的幸运,而是整个民族的幸运,从这里发出的声音无时不刻地改变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走向。
荀子文化园景区小小的“稷下学宫”四个字犹如巨橼,支撑起儒家对人生的终极思考: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这多么和佛陀智慧相近啊!性恶是因,礼乐教化是果,去掉私我,善和恶就如同被拔掉毒牙的眼睛蛇一样无力和无害了。这位学问博大的智者,引领着当时的思想潮流,这潮流卷起冲天巨浪,冲涮掉一切浮华喧嚣回归社会的伦理本质——人该怎么样更好地活着:是以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荀子文化园书林广场有32根高5米,直径1米,底座0.8米巨大的白色花岗岩竹筒形石柱,石柱顶的春秋鸟口衔黄丝带,上面抒写着圣哲32章鸿篇巨著的篇名。每一根柱身刻有每一篇里的精髓,这些石柱把一根幽黑的盘龙柱围成一个圆,后世小子如能通达此学问,将纵横天下人莫能与之争。就让我把这32篇的篇名一一为诸君书来:
《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教》、《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置身32根巨柱之间,豪情万丈:世情立于此,便获强大根基,国泰民安、万世永年;命格立于此,便得32柄慧剑周身常绕,斩断小人情志,超凡入圣。这样的圣地,汝不可不来;不可不仰;不可不拜。心慕之则神扬;神扬之则性往;性往之则勇当。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卿的声音超越百家争鸣。
二
山西省安泽县荀子文化园的建筑风格全部还原战国风貌,风起杏花吐蕊、云来嫩柳纷飞的门庭传来问讯:“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晢晢。君子至之,鸾声哕哕。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煇。君子至止,言观其旂。荀卿的门前车如流水马如龙,花园正春风。先贤的出生地,自有一种浩然之气,走在这里脚步是明快的,思绪是飞扬的,脑海闪过无数灵感妙思,想要抓住却稍纵即逝,这种如天外流星般的超极思维快感在宁静书院里掀起滔天巨浪,浪尖一位王者踏浪而来。
秦昭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王驾之一,来到荀卿庭前欲问天下事。曰:“儒无益于人之国乎?”卿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也。”问曰:“儒家其为人上何如?”卿曰:“忠、信、爱、利形乎下,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这是战国末期最为神奇的相遇,也是最有价值的问答,是权力之术和儒学之道的相辅相成,也成为后世治国的典范。
王曰:“善。”善哉善哉,权力顶峰的暴力是毁灭,不是秩序。秦曰善而非善,悬之以王者之功名,是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秦之所短命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突然想起《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趋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是啊,躺在权力的胡床上,满眼都是玉做的风流人间,无复其他。
荀子大殿重檐庑顶直上青天,青天如大道,殿内荀子依案席地而坐,左右两侧立着韩非、李斯、张苍、贾谊四位高足。小子立于高足之下艳羡不已,此生不遇名师,如一段朽木浑噩四十余载,人一生复何四十载,体内腹痛如绞。苏轼《荀卿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改变历史走向的人也会被历史所绑架,任何作用力都是相互的,韩非入秦,名望害之;李斯功成,权位害之。世事是一个圆,除却个人的小情调,更多是不断重复的悲喜剧,勇气一旦脱离生死而与私我的利益挂钩,人就像一匹被名利套牢的千里马,一切都命不由己了,李斯得其术不得其道,最终乱却了心志。
三
沿着幽静的花岗岩台阶拾级而上,思维的高度也愈加密集,松柏森森处传来:……人生之所以然者,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儒者在上位则美*,在下位则美俗……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是的,人性善哉恶哉?世人争辩不休。休休,这回去也,千百年后的人性,在寻找种种先天合法性的理由方面更加圆润成熟,犹如有蕡其实的桃夭宜其私我。这种合法性连三岁孩童都可在受到父母责骂时为自己编造种种理由开拓,私我捏着此我就像东方不败捏着绣花针。
私我极度膨胀的时代,凡是善的,都是人为努力的结果,价值来自于文化,文化来自于人的创造。三才者:天、地、人。走在台阶上每一步都在思索,每一步都在敬仰,物理高度上地探视会让见者远、闻者彰;精神高度上地眺望必使礼义隆、贤德明。先贤最终回到内心重新审视生命,兰陵(今山东省苍水县)让其把思想的精髓种植华夏大地……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也……
况山山顶荀卿手持书简迎风而立,浩然正气从天地间乘风而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没有比这更能让生命受到滋养了。满山青翠点缀杏花粉白傍依岸边沁河,日月如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先贤雕像前顿有所悟:一直以来盼望游历先贤故乡的心结就此绽放,江左沉酣里的读书只会越读越糊涂、越读越狭隘。
不慕大道,心在其中。不舍名利,身在其中。迈出山门一瞬,有语从书院传来:
未遇师尊不可悲,锲而不舍金石摧。
缘感天官心征知,虚一而静清明来。
山门下友人的汽车鸣笛仿若黄钟大吕,把这话语更清晰地响彻心间脑海。
居陋室穷经之理以明性德。
行世间万里之路以养魂魄。
结五湖志同之友以慰平生。
大妙也!
快哉!此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