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荀子各篇写作时间能否确定附美恶问题及
TUhjnbcbe - 2020/12/11 15:57:00

《荀子》各篇的写作时间能确定吗?如果不能确定,我们怎么能研究荀子思想的发展过程?

有些问题永远是谜。徐州有个教授,好像说孟子性善说是在徐州提出的,知网也有该文。

考证一定是有一说一,没有可靠的证据不能乱考证。

看到有的学者讨论过《荀子》各篇的成书年代,但并无实据。况且现有的《荀子》各篇,未必不是刘向据各种片段整理而成。

篇时问题,基本白搭。

孟荀:孔孟之道形上形下一体,内圣外王自足,并不需要荀学配合,没有荀学没关系。当然,既然有了荀学,于*治和礼乐不无见识,可称为准外王学或准礼学,不妨作为参考借鉴。故我把《荀子》列为儒家副经。注意,荀学缺乏内圣功夫,培养不出真正的圣贤君子;所开出来的外王学和礼学并不纯正,不足以导出真正的王道*治和礼乐制度。——转自余东海

张晚林荀子嘲笑思孟的章句(此不指“五行”那个问题),张老师如何理解?张老师注释过荀子全书,精通章句,你说是荀子神经抽疯了,还是“后学伪造”呢?

嘲笑思孟的,感觉就《非十二子》篇的那个,和《性恶》是责“性善”问题。其余的还有吗?不记得了。

空石有人那章,笑透了。

那是嘲笑孔伋,真的吗?不过荀子确实有猜谜语爱好。比如《赋》篇。

我的理解,幽默词以说:孟荀各是疯子,两疯子抽疯路径不一样,所以并列为大思想家及哲学对手,以为孟子哲学抽疯才唯一可爱可信,也是一面镜子之故啊。两个疯子,两面镜子,多可爱啊。

空石有人章,朱骏声可能最早看破说破是孔伋,后来我看到充斥着浓烈文革风的邓汉卿《荀子绎评》中也这样讲。不过邓汉卿先生惊人地认为,荀子反对孔子,推崇盗跖。也是醉了,我记得他认为荀子说盗跖“声明若日月”,就是最高礼赞了。

姚海涛荀子反对孔子,推崇盗跖——这样的结论怎么得出来的,《荀子》后面几篇几乎全是录孔子之言论。

廖名春老师有论文谈空石那档子人和事。骂思孟及状似孔子之有子是无疑的,没必要隐讳,反而荀子或传抄荀书的聪明,不直接骂圣裔孔伋,艺术点名,敬孔故也。

姚海涛荀子说“盗跖贪凶,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是批评啊,咋是表彰。

林桂榛是妥妥的批评。邓先生生活于那个评法批儒的年代里无法自拔了,思想被坑害了。

关于孟荀性善性恶,我们要去理解孟荀在何种意义上认为性善性恶,而不是给孟荀纠错,搞得好像孟荀都是傻子,不知道自己讲的啥。

哲学家都比普通人聪明,但都不能与上帝全德相比。

多说一句,拙见以为孟子说性善而有仁义,荀子说性不善而本资朴,太正常了,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他们唱反调是完全正常戏。于孟子看到高深意,于荀子看到平常意,若思想家把孟子弄成平常哲学,把荀子整成高深哲学,强按两牛头,已违背孟荀曾经的直白自述:大道登天不就低;真理就实不奉虚。(孟荀看周孔看得各有看法,完全正常,今读孟荀,亦是同理。)

林桂榛我是说有些学者认为孟荀说自己的观点居然都说错了。

陆建华点赞陆老师!哲学家有自己玩法,读者说哲学家错了也可,但肯定不得哲人“要领”,属于“门”外汉评价。

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来说,同情之理解比所谓中立之评价更重要。批判的继承也要建立在同情了解基础上,如果变成了只批判不继承,也就意味着传统成了被后人羞辱一翻的“玩物”。悲哉。

(荀子学园.10.01)

一个学者在某一个领域的学术影响最大,不代表其学术成就一定最高。

任何思想家的思想都是不断变化,他们努力去解决自己认知而需要解决的问题!荀子的思想也不能例外,有时间先后不同的发展阶段!梁涛的努力是合理的,分析逻辑也细密,有说服力!荀子《性恶w》篇里有关人性的观点基本在游齐之前已经形成,只是没有对人性的问题集中在一篇中去讨论,更加没有特别回应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游齐之前可能听过孟子的名,甚至知道他的人性论,但他到了稷下之后,孟子的思想,尤其人性沦对他的冲击必然巨大!《性恶w》无疑是后期的论著,深入申论他自己对人性的观点,同时集中回应孟子性善论!

荀子游齐之前对人性问题有一定的看法,游齐后受到各学派不同观点的冲击、质疑,对于人性问题不得不有更深入的反思,对自己的观点有更缜密的思考,而表达时对于字词的选择自然出现一些不同,对于关键的概念的选择会有更多的思考!所以《性恶w》篇直接以之为篇名,突出自己的论点!即使其他篇章不用“性恶w”的表述,但到了写作《性恶w》时,选择用“恶”作为主要的概念,而“不善”作为其同义词!“性恶w”比“性不善”,“为恶”比“为不善”更直接有力!

多数思想家的思想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荀子》也许记载了荀子不同时期的思想。但是,谁能确定《荀子》各篇的写作时间呢。

所谓各篇写作不同时间云云的说法,多数是空泛或无意义的,是突围或取巧的一种方式。荀子不会超过岁,以50至齐及岁后不写作看,《荀子》全书即使都是荀子亲笔(假设),也就50年内写成的。孟子四十岁成熟得道开始游说自己思想,假设荀子天资稍蠢而五十岁后得其道(思想理论贯通),那么今本《荀子》主体(荀子亲笔部分)也就-~-年间写作的而已。一个50岁得道到最多岁还写作的人,他要是大脑混乱,那荀子真够垃圾的。

四五十岁人的思想观念是定型的(我40岁后也观念定型了,很多人也照样此态),谁曾改变孟子,谁又曾改变早慧的孔子,某类似乎言之有理、不排可能的假设基本上不懂思想家之所以为思想家,思想家不是过家家、蛋炒饭,四五十岁脑子糊涂、观念不定的人类大思想家可谓不存在,神学思想家更是如此,更早慧(早熟)更固执(坚定)。

历时性解释之后,还是要面临共时性的问题。

一个思想家的思想的变化并不一定意味是“发展”。

历时变化可能有,看变什么内容(今人写文还历时改措辞甚至修正文章观点),但谁能有效说明《荀子》某篇是荀子四十最多五十岁前写的,而五十后荀子又成熟了,以证明荀子思想体系演变了呢,能证明就好了。照此演绎,有多个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图……《论语》某句当今个人不好解的话或今人伦理看来不妥的章句,是孔子30岁前说的,孔子思想不成熟之故,那就好玩了,也可以学术成立,谁也不敢保票绝无此可能。

清代以来,不少学者的著作,都能找到几个不同版本,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就有《原善》《孟子私淑录》等多个文本。可以想象,荀子肯定也有不同文本,只是今天看不到而已。

有的现教授的书就好几个版本,如杨泽波老师《孟子性善论研究》就好几个传世本子了,杨老师思想主体、思想体系变化了么,糊涂混乱了么,没有啊,还是杨老师的孟子观,核心思想一直鲜明而坚挺如此!

文本有不同,细部有变化,但感觉主体思想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可能跟人的性格一样,本性难移。

(荀子学园.10.02)

《墨子》:“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恶衣,这个“恶”显然不是与善相对,而是与“美”相对。

张晚林《论语》就有二“恶衣”,糟孬义,不美义(美广义即好义)。把先秦两汉辩性时言“恶”都置换成人性如衣服糟糕不美试试,把材质美不美与人性是否伦理善恶置换对调试试,必脑洞大开。

张晚林“尊五美,屏四惡”!美、恶都是多义字。美有1.貌质美丽、美好,也有2.道德义的美德义。恶有1.粗恶、丑陋的貌质义,也有2.心理的憎恶义,与引申为“被憎恶”的不道德行为“恶e”义!

周启荣对,“恶”义比较复杂。《论语》里有“恶衣”“恶食”,但也有“尊四美,屏四恶”。

先秦两汉文献(含《孟子》)足够证明孟子讲性者伦理本善,刘向至东汉文献(含《荀子》)也足够证明荀子讲性者伦理本恶,有性善有性不善,善恶混有不独善独恶,诸如此类……这种语言意义的“善—恶”共同话语是推翻不了的,谁也推翻不了。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定义性伪之分。荀子善恶标准以《周礼》参照物区分,遵守是“善”,反之“恶”,“善”与“恶”阶段性发展有变化,“伪”就是学习所谓的“礼法”。“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人饿了不择手段吃饱,个体动物本性,礼让父兄是后天教化“礼”伪,伪善。——解释越多就像“忽悠”,越糊涂,“白马非马”概念偷梁换柱……

(接上次美恶讨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各篇写作时间能否确定附美恶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