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荀子middot性恶篇解析之五
TUhjnbcbe - 2020/12/11 15:32:00
单从人性的角度,我是不认同性恶论的。荀子也始终未给出充分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他的性恶论是正确的,而仅仅是给出了“性恶”的结论,然后依此结论铺陈自己的主张。荀子的性恶论得到了儒家普遍一致的批判,唐代的韩愈甚至建议削去荀子的儒籍。秦汉以来研究荀子思想的人也很少,流传于世的《荀子》注解也很少,不能不说这是荀子性恶论惹的祸。孔子和老子均推崇天道。孔子在《易经·文言传》中讲:“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道即天道。在儒家看来,天道是至善的代表。孟子说,天地之间有浩然之气,这股气随人的诞生而潜入人体,是人的一切善的原始驱动力。正是在它的驱动下,人才天生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这些都是人性之善的表现,也是浩然之气作用的结果。继而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也,水无有不下也。”指出人性之善是自然的法则:一切顺乎自然的皆为善,人性顺乎自然,故善。从儒家的系统性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得出性善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儒者的荀子为什么要提出与儒家主流不和谐的论述呢?为了搞清楚荀子的思想脉络,我仔细阅读了从《劝学》到《性恶》的每一篇文章。我发现荀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礼义节奏,陵谨尽察”。荀子曰:“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又曰:“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荀子认为,礼如箕节(控制节拍的乐器),协调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指挥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乐章。义是舞者,婀娜的身姿尽显世间一切善与美。义离不开礼之箕节,倘若无礼,义便失去了方向,便会如古惑仔们的盲从。礼义和合,如乐之节奏,严密恭谨,声声入耳,毫无偏失。可见,荀子极为推崇礼义。如“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如“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如“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又如“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又如“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曰: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礼义是如何产生的?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孟子言性善,在于它合于自然之道。人类的自然之道反映在由群居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上。因群居,则必然要有统领,要有分工,要有约束(礼),要有自觉性(义)。人类的“性”也是这数百万年来磨就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被岁月写入基因的。正是因为荀子发现了“礼义”自然形成的过程,也发现了“礼义”之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治理社会、维持安定的重要作用,所以才把“礼义”上升到“圣王之道”、“治之始也”的高度,才有极大的热情推行他心中的“礼义”。荀子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朴作樸,指树木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荀子说:性之本初,就如同未经任何雕琢的原始材料;经过人为的加工,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会达到极高的境界。由此可见,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它的方法是“伪”,改变它的工具是“礼义”,改变的结果是“文理隆盛”。问题来了:假如人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要改变它?!这个问题荀子必须回答,否则就失去了强力推行“礼义”的必要性。荀子的回答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也只有人性本恶,才有圣人化性起伪的动机,才有礼义生而制法度的必要。于是,我们大概也能理解,荀子给不出性恶的理由的原因——那根本就是强力推行礼义的借口。荀子曰:“所受乎天之一欲,制于所受乎心之多计,固难类其所受乎天也。”荀子很清楚性恶论是个借口。他在《正名篇》中讲:“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欲望不会等到可以得到时才会产生,但求者却可以在他们认为可以得到时索求;欲望的产生由先天的性的决定,而是否求取欲望则由心决定。然而由性决定的那个单纯的欲望,在经过心的思虑之后就会变得纷繁复杂了,很难与那个起源于性的、单纯的欲望相类比了。不难看出,荀子对于“恶”的起源是有着清晰的认识的,它并不是由先天的性产生,而是由后天的心在个体所生活的环境中产生,是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种种认识之中产生的。它根源于社会环境,因此要想消除“恶”就需要改造社会环境,但这是荀子做不到的。不仅荀子做不到,孔子、孟子也没有做到。我想,荀子另辟了蹊径,那就是改造人——这要比改造社会容易的多。荀子曰:“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如何改造人?除了提出性恶论之外,荀子还提出了“礼法”,从而将礼拓展到法。法者,罚也。对于听从改造的用“礼”来约束,对不不听从改造的用刑罚来强制。这样的招数,比起孟子苦口婆心地劝说统治者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环境来,可是有效多了。他的弟子李斯将荀子这套思想用在秦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他的另一弟子韩非则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不能不说受到了荀子的很大影响。我曾经听到一位搞精益管理的高人说过,提高员工素养需要用法家的非常手段。我每每想到商鞅的下场,想到秦朝的下场,还是无法相信法家真的可以做到。现在看,应该以荀子为师。到这里,我的《性恶篇》解析之旅就结束了。还是那句话,我不认同性恶论,但认同荀子的思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middot性恶篇解析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