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十节知识点总结
TUhjnbcbe - 2020/12/9 16:10:00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十节知识点总结

《劝学》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二、内容赏析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附:更多知识点总结参见——《劝学》知识点总结

《师说》

一、作者简介

韩愈(年-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四、古今异义

1、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3、无:古,无论;今: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从:古,跟随、而且;今: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人。

6、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所以:古,用来……的;今,因果关系连词。

五、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吾师道也。(学习)

齐师伐我。(军队)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3、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4、行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5、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

六、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高一

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三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四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六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八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九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

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图文素材来源于教材、网络,由“七天网络高中”整理,整理不易,欢迎收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十节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