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季学期通识核心课程一览
0
1
《传习录》导读
主讲教师:丁为祥
课程助教:李文(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王阳明是儒家心性之学的集大成者,《传习录》是阳明的代表著作。阳明心学,广义上是一种强调主体担当的实践型智慧,它并不专属于“精神”领域,也绝不神秘。本课程破除阳明“主观唯心”的过往误解,还原阳明圣人光环下的具体人生,揭示阳明“家”之美名背后的价值世界。阳明心学作为一种“成德之教”,对国人的具体生活、人生抉择乃至身立安立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经验指引。
0
2
《资本论》导读
主讲教师:肖士英
课程助教:倪薇(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本课程导读对象作为经典著作,理解难度较大,课程教学将把《资本论》相关基础知识的解释分析作为重要目标。《资本论》内容的展开有严格的科学逻辑,阐发现代性条件下人得以解放所关涉到的种种经济逻辑,本质上是以理性形式绽现铺陈着的解放情感与解放期待解放憧憬,对问题的分析阐发也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课程教学将结合各部分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上述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孕育和激发学生追求超越资本逻辑以求得解放的内在激情。
0
3
《荀子》导读
主讲教师:曹树明
课程助教:杨宁宁(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本课程注重经典原著的学习、为学与为人的双层培养。首先介绍荀子其人其书,之后逐步研读《荀子》之《正名》、《性恶》、《解蔽》、《礼论》、《天论》、《富国》、《劝学》等七个篇章,从而展示荀子思想的出发点、其*治哲学的理性基础、认识论、*治制度设计、天道观、*治哲学的重心、教化哲学与*治哲学的关系等。
0
4
《纯粹理性批判》与德国古典哲学
主讲教师:庄振华
课程助教:马明(级硕士研究生,外国哲学专业)
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切入口和指针,使学生对德国古典哲学有基本而全面的了解。化繁为简,力求通俗,不拘泥于抽象理论与原著脉络,简明扼要提出哲学理论后,将重点放在通俗化讲解上,结合生活实际多举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课程教学不局限于哲学理论,将各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各学科)的问题纳入进来,鼓励学生多作跨学科问题思考;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抽象的哲学知识反思现时代基本特征的能力。
课程大纲:
0
5
环境伦理学与生态文明
主讲教师:王云霞
课程助教:兰文玉(级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立足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环境危机,对反思环境问题之根源的各种环境伦理思潮和流派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环境问题和我国目前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探寻未来的“生态人”所应具备的环境美德,以更好地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当代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的环境问题,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美德素养。
0
6
关学源流与宋明理学
主讲教师:林乐昌
课程助教:郭秋桂(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从北宋张载到晚清刘古愚,关学走过了年漫漫长途。在这年当中,无论是北宋还是明清,每一时期都有许多重要的关学人物涌现。他们有如灿烂的群星,代代接续,为关学谱写新的篇章。关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张载理学体系的创建和关学学派的形成,明代关学的多元并存,清代关学的近代转型。对应于关学发展的这三个历史阶段,本课程内容分为三编:上编“张载思想体系与关学学派”,中编“明代关学的多元发展”,下编“清代关学及其近代转型”。在上、中、下三编的框架下,每一编又依照一定标准设置若干章节。
0
7
《利维坦》与近代西方*治哲学
主讲教师:段保良
课程助教:刘冰洁(级硕士研究生,外国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本课程之基本定位是一门经典文本研读课,除了阅读相关二手研究论著(详细书目见本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延伸阅读”部分)以外,主要是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精读霍布斯《利维坦》的重要章节。课程拟介绍英国近代思想家霍布斯《利维坦》的写作背景、重要二手文献,并引导学生直接阅读原著,旁及思想史的其他经典作品,讨论《利维坦》一书涉及的思想主题和主要论述,以帮助学生了解霍布斯思想的整体脉络,提升研读人文社科经典作品的能力,养成博雅宏辨的思想气质,以及获得理解思想史的更广泛的视野。
0
8
《正义论》与当代西方*治哲学
主讲教师:宋宽锋
课程助教:吕浩(级硕士研究生,外国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通过教师讲授、原著领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致力于使学生对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中心的当代西方*治哲学形成一个概略性的了解,同时课程内容还涉及作为知识前提的柏拉图*治哲学、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的*治哲学。该课程的旨趣不是哲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哲学思考和哲学论证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0
9
佛教思想史
主讲教师:吕建福、许潇
课程助教:张庆红(级硕士研究生,宗教学专业)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佛教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梳理佛教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向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注重培养学生一定水准和广度的学养,运用相关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历练出面对佛教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影响为著眼点的思辨力。帮助学生客观理性认识宗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科学无神论宗教学研究立场。
1
0
《近思录》导读
主讲教师:江求流
课程助教:郎雪祺(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近思录》由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导编撰,选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家语录而成书,以专题化的方式,从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十四个方面,全面分梳和总结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课程将按照《近思录》自身的章节为脉络,以形而上学、伦理学、*治哲学、认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托,对《近思录》中的相关章节进行理论的阐发与分析。以展示理学思潮自身的内在结构与理论内涵。
1
1
《什么是启蒙》与马克思主义
主讲教师:陈越
课程助教:蔡文科(级硕士研究生,文艺学专业)
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从深入解读康德“启蒙”问题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思想中的革命性。运用“症状阅读”方法,对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葛兰西《狱中札记》、阿尔都塞《论再生产》等一系列理论原典及其他需要涉及的次要文本(如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福柯《什么是启蒙》等)进行精读和导读,引导学生就“‘什么是启蒙’的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这一主题做深入的理论思考。
1
2
关中文化十八讲
主讲教师:王晖、刘学智、李继凯、丁为祥、于赓哲、朱鸿等
课程助教:
江求流(哲学书院专业导师,博士)
王文琦(哲学书院专业导师,博士)
赵绒绒(级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阿丽玛(级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课程介绍:
关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课程是哲学书院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一流学科特色推广所建立的一门文化素养类的课程,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基地的建设,以“关中文化”为目标,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民俗学、地域文化、生态文明等多个学科领域出发,系统展现关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样貌。有助于学生了解陕西地域文化,有助于构建文化强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培养。
1
3
哲学智慧与时代问题
主讲教师:游旭群、尤西林、王宏波、袁祖社等
课程助教:
王辉(哲学书院专业导师,博士)
刘佳宝(哲学书院专业导师,博士)
郭佳昂(级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课程介绍:
哲学的思考离不开对社会的深刻体察和对生活的细致感悟,思想与经验的互通,理论与现实的融合,让哲思回归到生活是哲学教育的一个方向。本课程围绕“哲学智慧与时代问题”的话题,从人之所在(自然科学)、人之所为(社会问题)、人之所是(人文关怀)三个模块展开十多个子话题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对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认识,从而对其本学科在当代的作用与用途有深入的认知与思考,对其本专业的学习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课程大纲与更多课程信息
QA哲学书院通识核心课程问答
1.哲学书院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院文化和核心课程群,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认知和思考的窗户,帮助学生用严格的理性和批判精神,在宽广视野中反思和坚守自我、在无限天地中涵养和树立人格,激发和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智慧和思辨精神,多方位、多视角、跨学科地审视和对待自己所学专业,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各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
2.哲学书院的人才培养有何特色?
三大特色:一是打造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哲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二是形式多样、创新的教学模式;三是实行全程全员导师制。
3.哲学书院的核心课程群有哪些?
书院将提供“经典哲学智慧、伦理与*治生活、科学与宗教世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古典语言与文明”五大模块共24门通识核心课程,每学期开设12门左右课程。
4.加盟哲学书院要完成多少课程?
学生在毕业前,需修满8门书院课程且成绩合格。书院核心课程等同于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的通识选修课,也即学生在书院所修学分可与学校规定的通识选修课学分进行抵换(不含学校规定选修的1学分艺术类课程)。
5.书院课程如何考核?
书院所有课程均不组织闭卷考试,采用新的考核模式,如通过提交论文、辩论等方式进行考核。
6.未完成规定的8门课程怎么办?
学生在毕业前,未修满8门书院课程,其选修并合格的书院课程亦视同于在校期间必须修读的通识选修课,并可由哲学书院出具修读证明。
7.完成规定修读课程会有证书吗?
学生在书院修满8门课程并合格,将获得由陕西师范大学颁发的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不满足授予学位要求的,可颁发学分证明。
8.哲学书院采取何种教学模式?
书院推行“小班教学+小组研讨”的教学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每个课程小班不超过30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每个学习小组不超过15人,由哲学学科的青年教师和优秀博硕生担任课程助教,力图通过自主性研读,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同学,书院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书院内开辟经典读书会、学术沙龙、演讲、阅读行动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采取“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力图通过更多的非形式教育,真正起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起到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心智的作用,助力学生成长。
9.哲学书院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每一个被选拔进书院的学生都有双重身份,既是书院的学生,也是所在专业学院的学生。在管理上,学生学籍仍由所在专业学院管理,书院的学生组织生活仍属于专业学院,毕业资格仍由原学院负责审核。哲学书院负责书院课程的教学组织、学业考核和与书院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我们相信,加盟书院的学生通过在书院各种独具特色的学习、交流活动,一定可以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人文、科技等各个领域运用哲学思维实现卓越发展。依托陕西师范大学七十余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担当,哲学书院这个具有独创性的年轻生命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中砥砺前行。我们愿意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努力营造既有历史沉淀又独具特色的哲学书院文化,将哲学书院做成陕西师范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的一张靓丽名片。
---------------------------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
编辑:高洋
初审:李忆兰
审核:尹兆坤、王文琦
终审:石碧球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