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
胡大雷
[作者简介]胡大雷,年在广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年在河北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论、文体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古文人集团》《文选诗研究》《诗人·文体·批评》《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玉台新咏〉编纂研究》等。
摘要
在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对“死而不朽”的问题有过多种思考和答案,或以为“有后”“无后”,或以为是否有“法”以遗后嗣,或以为有无“令名”流传,最终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成为共识。作为大夫、士,“立德、立功”谈何容易,因此,通过推动对“言”的普遍性重视和以臧文仲为榜样,“立言不朽”得到时人认同。鲁国大夫臧文仲之所以受到推崇,在于他对现实的“立言”具有预见性,都一一实现了,因而对后世也有借鉴作用,所谓“虽久不废”“理足可传”,于是,臧文仲“不朽”。这也让世人对“立言”的社会功用以及士人的意义有了明确认识,先秦“立言”文化于此发轫。“立言”文化以君王知道自己寿命不永从而以“言”选立圣哲为背景,以卿大夫、士为主体,被委托进行文化建设式的“立言”,以使君王的生命有所延续;而“君子九能”,“有德音”者地位提高,可以选为大夫,如果天下无道,庶人也可议*,进而使士的“立言”习惯开始养成。在先秦时期,士的“立言”以诸子百家为著。他们各自的“立言”,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和语言表达策略,这两者合一,成为其“立言”口号。例如,儒家的“有德者必有言”,墨家的“言有三表”,道家的“不言”“忘言”,法家的“以言去言”等等。由于先秦“立言”文化崇尚“立言”的理论体系,所以,诸子百家的“立言”都经历了以学术为*治实践又回归学术的体系化、理论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足可传”。为了使“立言”得以传播,先秦“立言”文化呈现为问*、论辩、游说、著书等方式;为了使听者信服而接受,“立言”者十分注重“谈说之术”。先秦“立言”文化形成的标志在于,“立言”成为当*者所倡导、“士”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延至后世,“立言”的意味不断向着文化建设、理论方面迈进。“立言不朽”与朝廷的文化事业、文士个人的当代“贵显”及生活方式、后世名声联系在一起。这些“立言”意味的扩充,表明了先秦“立言”文化的继承与光大。
关键词
不朽立言口号传播接受
“立言”问题,缘于“立言不朽”而受到历代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