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精彩
新刊速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六期目录摘要
摘要:王元化先生晚年在组织和推动传统学术研究的同时,以个人在思想领域的艰苦探索,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代风尚的转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在关于"五四反思"或"启蒙反思"中发表的一系列著述,这些著述表明他既不会"局限于陈词滥调之中",又坚持"以传播真知为指归,而不愿以豪言惑众,取媚流俗"。更深入的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忠实于真理的态度与他在学术活动与思想探索之间的长期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独立之个性,自由之精神"。
关键词:王元化;思想;学术;五四反思;个性
作者简介:高瑞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六期。
为了纪念王元化先生诞辰百年,学报同仁早就开始酝酿组织笔谈专栏,编辑频频嘱我撰文。自年随陆晓光兄识荆以后,多次参加先生召集的活动,广闻启智,且每每收到他惠赠的新著,以至于有些竟先后有了不同的版本。我爱读他的文章,沉潜含咏,方正温畅,廉而不割。先生以文学家发端,因《文心雕龙》研究而名世,加之通*学两界,晚年以思想史研究引领风尚;做学问讲究“根底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熊十力语),思想确能随时代而进阶。我未曾忝列门墙,岂可以随便置喙。不过学报编辑以多年淬炼而成的催稿艺术,使我觉得若不能及时撰文,不但有负于他们的美意,而且有负于王先生以往对我的关照。于是重新阅读王先生遗著,翻检他的《九十年代日记》,见有年6月22日日记一则:
美胡佛研究所墨子刻来沪,通过高瑞泉要与我约见。今日上午九时半在上图中宾室约少数人座谈。同来者有台湾“中研院”黄克武,黄在胡佛研究所进修,与墨共同研究严复,曾在台出版了《自由的所以然》,副题是“严复对约翰·密尔自由思想的批判”。墨称康有为的空想来源于传统,而不是受海外思想影响。[补记:高瑞泉后来告诉我,墨说“王的文章不易驳”。]
因此想起己亥年仲春,在洛杉矶参加以CommemoratingthethAnniversaryoftheMay4thMovement:ReflectionsonNewThoughtsandOldTraditions为题的学术讨论会,元化先生的高足吴琦幸兄赠我一份他手编的期刊,其中有一则墨子刻教授回忆与王元化先生交往的文字:
在一个充满悲剧、*局动荡和人格缺失的社会中,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像孔子那样“直道”的人,他并不专注于个人理论光环的建立,或者只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学者,就像孔子的身体力行一样,他反思着社会*治和知识分子的复杂性,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会不同程度地有着某种洞察力的缺失或个性上的弱点。与这样的人交谈,总是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当这样的人走了之后,我们就会感到永不休止的遗憾,因为这样的机会不再重来。这样一位学者就是王元化教授(—)。
高瑞泉教授在年或者年期间曾经给我看过王元化教授批评卢梭的文章,并且后来在年还为我和我的学生黄克武(几年以后他担任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所长)安排了一次到上海图书馆拜访王教授的机会,而在年和年期间,高教授再次安排我访问王教授。我在年6月1日在上海图书馆做了一个“乌托邦与怀疑主义:当代东西方*治哲学的困境”的讲演。王教授出席了那次讲演会。虽然那次讲演会非常冗长,而且没有组织得非常完备。我不安地从讲坛上注意到王教授在他的位置上经常变换着坐姿倾听。此外,年12月,我还荣幸地有机会跟王教授、高瑞泉一起共进一次难忘的晚餐。在那次晚餐中,王先生的言谈评论总是那样的精辟,每每总是超出我所能理解的高度之上。他那精辟的洞察力,神采奕奕的精神,知识的力量以及他的学问都使我感到他真有点像孔子形容自己的那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王教授的睿智在他研究中国历史的思想中显现出来;同样也在他的人格中,在他参与的现代革命中,在他思考当代哲学和方法论等方面都显露无遗。当然,他的为人正直,他所追求的“是什么就说什么”的精神,与殷海光教授所说的那样,从来不局限于一种陈词滥调之中。
墨子刻教授的回忆刻画王先生的面貌十分传神,也让我想起许多往事。不过,不知他是否将讲演日期记错了。我的记忆力向来不灵,墨子刻教授所说之事,一晃已近二十年,现在只记得一个大致的轮廓。墨子刻是费正清的第一代弟子,曾同时受教于杨联陞、刘广京等名师,其学源颇广;父亲是德裔现象学家,又受韦伯、帕森斯的影响甚巨;与张灏、余英时、杜维明、杨国枢等交游,与史华慈(史也是墨子刻在哈佛时的老师)、狄百瑞论学。海外新儒家中,唐君毅是他最佩服的学者。他深爱中国文化,衷心赞美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作为一位著名汉学家,他对当代中国学者著述阅读之广泛而认真的程度,在海外汉学家中罕有其匹,被他认真评论过的海峡两岸学者不下数十人。于是,我认为他不应该不读王先生。当然我之所以将王先生关于卢梭的文章(可能是现在收入《九十年代反思录》中的《卢梭〈社约论〉笔谈三则》)推荐给墨子刻,也因为王先生当时对卢梭《社会契约论》尤其是对“公意”的质疑、对激进主义的批评,与墨子刻对于乌托邦的批评和其“调适”(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