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相乐:从《乐论》
看荀子的音乐思想与美育理念
——以《美学散步》为起点
《乐论》收录于《荀子》一书中,主要记录了荀子对音乐的见解与论述。此篇更是先秦儒家音乐思想著作的集大成者,在古代音乐思想研究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文章怀着反驳墨子“非乐”的目的,从设置先王制乐、奏乐的情景入手,突出民众听乐的效果、状态,进而描摹出其理想“大乐”的演奏方式与宏廓气象,着重突出音乐对完满人格的塑造与作用。同时,荀子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孤立割裂的,在自成体系的同时与其美育理念、*治观、历史观交相辉映,共同构建出荀子美学思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乐论》;《美学散步》;荀子;音乐美学
一.《乐论》之文本析读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如是评价《乐论》:“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宇宙观念、*教思想和艺术见解[1]......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也要理解中国音乐思想。”《乐论》表面上看是荀子对音乐的阐发,但实际却包含了荀子乃至儒家丰富的音乐思想,更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映照。
在论述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时,荀子本着其“法王”的学派传统,构建出一个理想中的情境,赋予音乐的产生、创立以合法化与理性精神,《乐论》的全文始终围绕着这个由荀子构建的情景展开。在这里可以根据音乐的主体性质将情景分为两个方面,也即先王制乐与民众听乐。
1.先王制乐
在制乐上,荀子从治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先王制乐的原因、方法以及*治目的。简而言之,荀子笔下的“先王”始终围绕着国家管理出发,而听乐效果、作用也呈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入。
制乐目的上,呈现出以教化为目标的特点。“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2]”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顺着人性任由人表达感情会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主张通过变化繁复的音乐来发挥音乐“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3]的教化作用。
而荀子将先代用于划分等级的“乐”赋予了“教”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则是赋予先代带有程式化的制度以更加理性、符合逻辑的阐述与新精神,促进仪式伦理向心志伦理转变,呈现出先秦儒家对“法先王”的思考与批判。
2.民众听乐
总而言之,“听乐”归根结底属于审美活动。而其审美主体则是先王所管辖的“民”。在民众听乐的客观效果上,荀子作出如下描述: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4]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乐”作为一种*治手段,其所有的受众为国内百姓,作用为使不同社会关系之间达到“大和”的境界;在音乐的性质上,展现出“中平、肃庄”的特色,使听者形成一种文化认同与听乐的心理共鸣的同时共抵外辱,巩固统治。在这种大和、大齐下,外敌减少,民众的生活更加稳定,从而巩固、提高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成“王”的社会*治理想得以实现。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先王制乐与民众听乐仅仅是荀子在《乐论》中设置的一个场景,并不能代表历史事实;荀子利用这种情境看似在描摹先代历史,但其实是借此场景用以发表其对音乐的观点与看法。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6月第1版第页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商务印书馆,年1月第1版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二.《乐论》的音乐特点
1.天地同和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家对音乐有着“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审美观念与价值标准。这一点在《乐论》中亦得到了体现。音乐的两个主体——乐器及演奏方式、听乐者分别与宇宙的风物、精神呼应,同时两者共同构建的音乐效果使审美过程更达到了“与天地同和”的宇宙共鸣。整个音乐审美过程被赋予更深刻的宇宙意义,将审美境界推向一个高峰。
自然风物与演奏乐器“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辰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万物。”[1]在奏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的音色不同,不同的乐器在对应自然风物时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譬如音色浑厚的钟被给予“地”的角色,音色清亮的“磬”被给予了“水”的角色。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乐器与自然风物的交汇与融合;同时不同的乐器根据其演奏重要性的不同亦被赋予了不同的自然角色,其中钟、鼓、磬等重要的乐器被赋予的角色如“天、地、水”亦更重要。这本身也反映出了演奏乐器中的等级制度,与社会层面的等级制度遥相呼应。音色、演奏地位与自然风物一一对应,形成双重唱和,是为乐器与自然风物的共鸣。
天下宁顺与听者个体“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2]荀子主张以乐教修正个人道德,当个人道德水准较高时天下即可宁顺。在这里可以将审美主体、审美效果这两个方面划分出一条逻辑链条:每个听者通过听音乐陶冶情操,修养道德——提高道德水准与个人修养——更正原有的具有一定危害的社会活动——社会混乱得到根除,天下得到达到大治。在这里,听者个体的道德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完备与修养,形成了完满的人格,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是为听者个体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与共鸣。
”宏廓气象之天地共鸣。“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3]这里的“共鸣”主要针对于音乐效果。“清明、广大、俯仰”实际上都是荀子对音乐状态的描写。在钟鼓、琴瑟、干戈等一切乐器、舞蹈的共振下,整场音乐与天地四季气势相合,形成偏重伦理道德的“人籁”,进而与天地共鸣。
三者在各自成体系的时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儒家礼乐教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治、人与自然、宇宙整体的和谐。
2.礼乐相洽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这种音乐观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要与其他制度相配而用的。“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4]礼乐均起源于宗教祭祀礼仪,秉持“人文教成”理念,最终发源为人文礼仪。在当时人看来,“礼”可以规范外在秩序;代表着秩序与规范;“乐”则是从内在的个体情感出发,代表着情感与和谐。在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中,两者既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共同构成礼乐文化主体。
而在教化效果上,儒家对礼乐教化也有着高度的自信。而这种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成书于西汉的《乐记》曾主张“致礼乐之道,据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礼乐教化的传统在汉代依然受到统治者较高的重视。西汉即主张儒法并重,在实行礼乐教化的同时并行“*刑”,以保证国家的文化治理与*治治理。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三.荀子的美育理念
1.完满人性之必需
音乐对于人性的完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矫饰性情,另一个则是性情之激越。
首先是矫饰性情,化性起伪。荀子音乐思想的构建离不开其对于人性的论断,他在《性恶》、《乐论》中对人性的阐述交相辉映。《性恶》中直接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这里的“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而非经过改变的品行,荀子认为人生来既有一系列恶劣品性,故认为教化是不可避免的。“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从这里论述可以看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在这种人性的操纵下,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难免会导致社会混乱。针对这种混乱,荀子主张用礼乐、法度的手段进行规范与治理。礼乐、法度实际上是为治理区分出了两种手段,分别是道德手段与法律手段。法度由外而内地为人的社会行为划分出一个最低的底线与标准,而道德手段则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人的志向,陶冶情操,由内而外地使人规避扰乱社会秩序的因素。
同时,音乐也是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承载、宣泄了人的个体情感,并将情感进一步深化。“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1]“乐”在这里被解释为欢乐的“乐”。荀子认为“乐”是人情中不可避免的情绪,而音乐恰好可以代表这种情绪,这种情绪也可以通过音乐更好地表现出来。两者相互呼应发越。
2.理想人格之养成
儒家的美学始终有着审美活动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的特点,荀子在《乐论》中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据此提出了“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观点,描摹了音乐对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塑造与教化,强调人在道德上的成长,本质是对何以“成人”的论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2]艺术在荀子眼中,既具有引导志向,陶冶性情的作用,又具有修养完满道德的作用。荀子眼中的最高道德即为君子人格的养成,这种人格更是将道德修养理想化,使人由内而外地获得净化心灵、驯化自然的内在生命力,注重自然性情的和谐与节制,“以道致欲”,注重自然引导,在道德理性的规范下合理地抒发个人情感。
《乐论》承载了荀子重要的音乐思想,同时又映射出荀子的*教思想与美育理念,是记录先秦时期音乐思想的重要篇章。其所推崇的音乐形态彰显出宇宙秩序的同时,又与礼乐相配,被赋予崇高的理性精神,成为完满人性、平治天下之必需手段。这在今天的音乐理论、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亦是值得被重新探讨的巅峰。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6月第1版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2月第1版
4.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4月第1版
5.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7月第1版
7.梁启雄《荀子乐论篇浅解》,《音乐研究》年第3期
8.刘成纪《中国社会早期的音乐哲学》,《求是学刊》,年第5期
9.王楷《美善相乐:生命哲学视域下的荀子乐论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04期
10.曾繁仁《儒家礼乐教化的现代解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
11.朱志荣《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年4月第4期
本文荣获哲学学院-学年秋季学期
本科生优秀读书报告三等奖
作者系级思想*治教育专业张芸鹭
驿站小编丨张艺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