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公益平台
怀才不遇是历史上与现实中常有的事,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因为这实在可以算是人生的常态。遇到这种情况,一味沉溺在委屈、难过、焦虑、愤怒的情绪里不能自拔,不但于事无补,恐怕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时间长了,还可能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而对这个问题,孔子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值得参考的意见。
要说怀才不遇,那孔子自己就是个怀才不遇的典型。他有那样丰厚的学养,他有那样济世的热情,可惜他生不逢时,一生吃尽辛苦,仍然不受重用,反而受到很多的排挤,甚至打击,以至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不但有时断粮挨饿,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过威胁,只好既无奈又幽默地向学生承认,自己就像一条丧家狗。用今天的成功人士的标准来衡量,至少孔子在他活着的时候,无论在*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算不上是成功人士。但他却有精神魅力,吸引那么一批各具才能的学生追随着他。
把孔子抬上神坛是后来人的事,孔子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神,也没有成为神的愿望,《论语》里的孔子就是个活生生的人,他当然也会有委屈、有牢骚,《论语》里也留下相关的文字记录。比如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如果在中原文化这么发达的地区,各国统治者都不愿采用他的*治主张,他不排除去边远地区甚至蛮荒地带,传播他的主张,宣传他的主张。他的年轻的学生们自然更会为他们的老师,为他们自己打抱不平。但牢骚虽然难免,孔子还是很忠实地奉行了他自己定下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原则,要求学生少抱怨外力的不公,向外求不如向内求,与其不断地在不满与愤怒中沉沦,不如沉下心来,努力去夯实自己的根基,增加自己的实力,更要时时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到底是别人的眼力不够,不能赏识你,还是你自己的能力不够,还不配得到别人的赏识。
修炼内功《里仁》篇里记载: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里出现的“患”字,都是担心、忧虑的意思。大意是,不要怕自己没有职位,而要怕自己用来履职的能力不够,不要怕没有人知道你,而要追求值得让人知道你的本领。这话实在是至理名言。
我们常常说,人的成功除了能力的因素,机会也很重要。而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人非常有才,但一生都没有碰到好的机会,以至默默无闻,一事无成,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肯定都是存在的。但我们又说,机会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这恐怕主要是指你得优先修炼好自身的内功,积攒够自己的资本,等机会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去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而这种机会有可能是稍纵即逝的。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了足够的内功,有了足够的资本才有可能抓住机会,不让它逝去。
《宪问》篇里记载: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不够,就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卫灵公》篇里又记载: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这样翻来覆去,一再强调,显然是学生之中的不被他人理解不被上层理解的情绪太常见了的缘故。而孔子则告诫说,只有不急于让别人知道,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态度和做法。孔子这些话的主旨,其实也跟他在《论语》一开始说的那句名言意思相通。“有朋自远方来”是为人所知,为世所知时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是不为人所知,不为世所知时的平和。能否为人所知,为世所知,不仅仅关乎你的愿望,你的能力,也常常关乎你的机遇,你所处的世道。
孔子的态度是,在没有知遇者的时候,也不怨天尤人,用后世诗人的话说,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把花草折去,或者戴在头上,或者插在房间里,这当然很好,但是草木有它自己的本心,它所以长得那么好,长得那么美,并不是为了追求美人把它折回去,或者戴在头上,或者放在屋里。而用后世哲人的话说,是“有得于中,无待乎外”。只要我的内心充实了,只要我的能力足够了,外界怎么看我,外界怎么用我,就不是我的事情,而是他们的事情了。
严格要求自己而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荀子,把孔子的这个观点阐发得更加系统了,他说:“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子的意思是说,士君子,有些事是能做到,有些事是不能做到的,君子能做到值得被人推重,但不能做到让别人一定推重自己;能做到值得被人相信,但不能做到让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做到值得被人任用,但不能做到让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一个君子会把品德有污当作耻辱,但不会把被人污蔑当作耻辱,会把诚信不足当作耻辱,但不会把不被信任当作耻辱,会把能力欠缺当作耻辱,但不会把不被任用当作耻辱。所以,不要虚的名誉,也不怕不实的诽谤,行事遵循道义,严格要求自己,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搞得神魂颠倒,这才叫真君子。
的确,一个人有了让人佩服的本领,哪怕没有教授职称,最终也会嬴得尊敬;没有让人佩服的本领,哪怕拥有院士头衔,最终也会落下笑柄。所以我们理智健全、头脑清醒的人,最好不要通过歪门邪道,去攫取自己的实力不能与之相配的职位,有了这样的职位,最好也别洋洋自得,更别不可一世,而不妨遵循孔子的教导,多看看自己的“位”与“所以立”之间的差距。
孔子的教导,值得时时回味,时时提醒自己的,不要自觉天下之美尽在于自己,这是孔子给我们的有益的教诲。(根据复旦大学博导傅杰先生讲座整理)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片言苟会心,身体力行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