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实现理想人格的目的:自我实现
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为用,这一“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人格,一直蕴含在儒家的圣人哲学中。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来要求每一位儒者。儒家,一直强调个人对国家,对天下的付出,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圣人,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人格。
而马斯洛所主张的人本主义,因其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在上世纪50年代对心理学的发展、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影响,而成为了心理学派的第三势力。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定义也成了其思想中实现理想人格的最终目的。马斯洛对自我实现有着很好的定义,自我实现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天职或天数、命运和秉性,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同意、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自我实现者,往往能够有效地捕捉现实,忍受不确定性;能够接纳自己及他人,而不强求;思想及行为合一;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有幽默感;创造力颇高;能够深入地欣赏生活的基本经验……自我实现者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完美的理想人格。
儒家学者和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思想虽有不同,但仍有共通之处。儒家以“圣人”作为勉励众人的理想人格,而马斯洛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标准,提倡做自己正确的事,同时调和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追求达到统一,最终成为“自我实现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二者衡量理想人格的实现的标准不同,他们所提倡的自我实现,从对自我和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关照中仍是互通的。
实现理想人格的基础:人性观
02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是必然的,这是人们的共同属性。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们先天固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也是后来仁义礼智得以形成的四个善端。另一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并不否定、回避人性,而是认为需要将此欲望加以节制,去追求善,积善成德,最终仍能实现化“恶”为“善”。尽管儒家的众多学者中存在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观点,但都不否认最终理想状态下人性向善的这种趋势。
而马斯洛对于人类的本性同样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马斯洛强调以人为本,坚信人类能够自发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马斯洛把人本主义观点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一直热爱人类、热爱天性、热爱事实,以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展开研究。在马斯洛看来,人类具有由遗传决定的需要、能力和倾向,这种需要、能力和倾向是好的或中性的,而不是邪恶的。
总而言之,儒家学者在人性问题上持有“人性向善”的观点,与坚持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达成了共识,这正是他们的思想理念中建构理想人格的基础。人性向善论保存内在良知的特殊价值,以此界定人格,肯定了教育学习的意义,这不仅成为了实现理想人格的基础,也为实现理想人格在途径方面提供了一定启发。
03
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教育
在如何实现理想人格这一方面,儒家学者和马斯洛都提出了相应的途径,即在“人性向善”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和放大这一特点,最终实现理想人格。而二者的很大的一个共同点,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也有可比之处。
儒家十分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无论是主张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了家庭、学校、社会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目的,且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尊重各个阶层的学生,强调有教无类,平易近人,因材施教。而马斯洛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同样,注重心理治疗和教育的方式,在教育理念上并没有与儒家产生分歧,提倡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本真状态和自我价值的选择意识。二者同样在尊重,在尽可能地朝着学生可塑的方向培养,最终使其尽可能地实现理想人格。
马斯洛曾多次指出:“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通过比较儒家学者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思想理论主张,发现其中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希望可以为现代社会塑造理想人格提供了启示。
让伦理大课成就伦理大学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