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曾经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的领袖,时人尊称“荀卿”,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荀子》三十二篇,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荀子思想影响后人几千年。但史书记载荀子的文字并不多,为全面介绍荀子学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专家,就史书记载的荀子故事编辑整理成《荀子史话》系列故事,推介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参考。
荀子与毛亨
秦国大兴焚书,神州各地,火光四起,竹帛典籍,灰飞烟灭!
兰陵杏坛,静穆庄严,老年荀子以百岁高龄召开“传经大会”。
荀子身后无数中华典籍,堆积如山,这是中华文脉所在。
杏坛下,荀门弟子毛亨、浮丘伯、陆贾、穆生、张苍五人为首,弟子如海。
荀子宣讲:“诗书礼乐之道:《诗》表达圣人之志;《书》记载圣人之事;《礼》制定行为规范;《乐》弘扬中和之音;《春秋》蕴含微言大义。天下的大道,全都在这里!”(《荀子?儒效》)
荀子:“毛亨!浮丘伯!”
毛亨、浮丘伯上前跪拜。
荀子传授《诗经》:“孔子编订诗经三百篇,传于弟子子夏,又传曾申、李克、孟仲子、根牟子,至为师之手,今将《诗经》传授于尔等!”
毛亨、浮丘伯跪地,双手接过《诗经》:“感谢恩师!”
荀子:“陆贾、穆生!”
陆贾、穆生上前跪拜。
荀子:“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传《易经》于子夏,子夏传于子弓,至为师之手。今将《易经》传授于尔等!”
陆贾、穆生:“弟子将如何学《易》?”
荀子:“善易者不占!以义理治《易》为正宗,而非占卜。”
陆贾、穆生:“感谢恩师!”
荀子:“张苍!”
张苍上前跪拜。
荀子传授《春秋》:“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号《左氏春秋》。传于曾申、吴起、子期、铎椒、虞卿,至为师之手,今将《左氏春秋》传授于你!”
张苍跪地,双手接过《春秋》:“感谢恩师!”
秦国焚书,造成了中华经典的浩劫,几乎断绝了中华文脉;而荀子传经,将兰陵变成中华经典的最后避难所,保留了中华经典的最后基因。荀子传经的历史背景异常严酷,诸子百家纷纷逝去,汉代儒者尚未兴起,又值战国暴秦之乱,惨遭焚书坑儒之劫。六经之所以存续不绝,仰赖荀子承上启下的卓越贡献。
荀子传经,是中国儒学史、中国经学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荀子是儒家最大的功臣,汉代六经,大半系荀子所传。汉代儒家之杰出人物,如毛亨、浮丘伯、张苍、申公、陆贾、贾谊、杨雄、王符、荀悦等人,都是荀子之传。
先儒毛子像
荀子所传中华经典,以《诗经》最为重要。若无荀子毛亨师徒,《诗经》早已失传!后代子孙无法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无法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无法读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更无法读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四库全书》收录,清代范家相《诗沈》卷三《总论下》对荀子毛亨师徒极高的评价:“古儒者之名,在汉莫如扬雄,在周莫如荀子,实则荀非扬比也。而传诗之功,尤莫大于圣门。毛苌之学受之毛亨,而亨亦受之荀子。《汉志》言,三百篇遭秦而存者。设非荀门弟子,则诗之存否,殆未可知。后学何由得而讽诵之乎?”
这段话的深意是,古代的儒学美名,在汉朝有扬雄,在东周有荀子。其实,荀子之地位,绝非扬雄可比!特别是荀子传承《诗经》的功劳,居功至伟,光耀儒家门庭。毛苌向毛亨学习《诗经》,毛亨向荀子学习《诗经》。《汉志》记载,《诗经》三百篇遭遇秦国焚书,却依然流传后世,这是为什么?如果没有荀子与其弟子的传承保全,那么《诗经》能否流传下来,都还不知道呢?子孙后代如何才能朗诵《诗经》的优美名句呢?
《毛诗正义》:“毛公亲事荀卿。”《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学部三》引《正义》:“赵人荀卿授汉人鲁国毛亨,作《训诂传》以授于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其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我们经常称《诗经》为《毛诗》,正是因为荀子弟子毛亨的缘故。
《诗经》真的有如此重要吗?
《诗经》乃五经之首,文学之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以《诗经》为首!《诗经》又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创作于西周初期到东周春秋中叶,是五百年来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类,共计篇。正如《论语?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正是《诗经》的艺术境界。
春秋末期,《诗经》有数千篇,孔子删去复重,存三百篇,遂成经典。孔子传于弟子子夏,子夏传于曾参之子曾申,申又传于魏人李克,克传于鲁人孟仲子,孟仲子又传于根牟子,根牟子传于荀子,荀子再传于鲁人大毛公。毛公被立为河间献王博士,毛诗流传下来,成为今本《诗经》。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诗经·小雅·鹿鸣》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食野之蒿,这里的青蒿,一直是科学界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