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荀子经典第十五篇议兵节选十一
TUhjnbcbe - 2020/11/10 0:31:00

荀木白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①。故赏庆、刑罚、埶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②,虑率用赏庆、刑罚、埶诈除阸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则必犇,霍焉离耳③,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埶诈之为道者,佣徒鬻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④,莫不毒孽⑤,若祓不祥⑥;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戆陋⑦,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循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⑧,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⑨,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注:此处疑有缺文)之属为之化而顺,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⑩,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

——出处《荀子·议兵》

注释:①焉:于之,对自己。②焉:于是间。③霍焉:涣然,散去的样子。④敦:通“憝”[duì音队],怨恨。⑤毒:祸害。这里用作意动词。孽:妖孽,灾害,这里用作意动词。⑥祓[fú]:古代一种除灾驱邪的仪式,此泛指驱除。⑦戆陋:戆[zhuàng],纯朴而愚蠢。陋:见闻少,知识浅薄。⑧属:类。⑨雕雕焉:昭昭然,明白的样子。县:同“悬”,挂。⑩旁:偏颇,不公正。辟:通“僻”,邪僻,不正当。曲,弯曲,不正直。私:偏私,不公道。?矜[jīn],骄傲,不谦和。纠:检举揭发,不客气。收:夺取,不谦让。缭:纠缠,不和睦。译文:大凡人们的行动,如果是为了赏赐和表扬才去做的,那么看见对自己有损害就罢手不干了。所以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不足以竭尽人们的力量、使人们献出生命。现在做人民君主的,他们用来对待下面老百姓的,其中没有礼义忠信,而大抵只是使用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控制臣民来获得他们的功用罢了。强大的敌寇到来,让他们去把守危险的城邑,就一定会叛变;让他们去抵抗敌人进行战斗,就一定会败北;让他们干费力艰苦繁杂的事,就一定会逃跑;他们涣散地背离了,臣民反过来制裁了他们的君主。所以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作为一种办法,实是一种受雇佣的人出卖气力的办法,它不足以团结广大民众、使国家的风俗淳美,所以古代的圣王认为可耻而不遵行它。古代的圣王提高道德声誉来引导人民,彰明礼制道义来指导他们,尽力做到忠诚守信来爱护他们,根据尊崇贤人、任用能人的原则来安排他们职位,用爵位、服饰、表扬、赏赐去一再激励他们,根据时节安排他们的劳动、减轻他们的负担来调剂他们,抚养他们,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策法令已经确定,风气习俗已经一致,如果还有人违背习俗而不顺从自己的君主,那么百姓就没有谁不怨恨厌恶他,就没有谁不把他当作祸害妖孽,就像要驱除不祥一样要除掉他,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刑罚就从此产生了。这种人便是重刑所施加的对象,耻辱还有哪一种比这个更大的呢?要把它看作为有利的事吗?但是重刑加到了他身上啊。本身如果不是发疯、糊涂、愚蠢、浅陋的人,谁能看到了这种处罚而不改过自新呢?这样做了以后,百姓就明明白白地都知道要遵从君主的法令、依顺君主的意志而爱戴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能被善道所感化、修养身心、端正品行、不断奉行礼义、崇尚道德,百姓就没有谁不器重尊敬他,就没有谁不亲近赞誉他,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奖赏就从此产生了。这种人便是高官厚禄的授予对象,光荣还有哪一种比这个更大的呢?要把它看作为有害的事吗?可是用高官厚禄来扶养他们的啊。凡是人,哪一个不愿意这样呢?明明白白地把高贵的官爵和优厚的奖赏摆在他们的前面,把彰明罪行的刑罚与最大的耻辱放在他们的后面,即使要他们不变好,可能么?所以民众归顺投奔君主就像流水奔向大海一样,君主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君主采取措施的地方人们都受到教育感化而顺服:残暴、凶狠、胆大、强壮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忠厚老实,偏颇、邪僻、搞歪门邪道、偏私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大公无私,骄傲自大、尖刻伤人、竞抢不让、纠缠不休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和气温顺,这叫做深广的教化、极大的一致。《诗》云:“王道真大满四海,徐国已经来朝拜。”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啊。木白引申

这段经典阐述了君主对待臣民,不能只是赞赏奖励,而要注重道德和礼义的引导,做到忠诚守信爱护他们,做到尊贤用能原则安排他们。这样*策法令确定,风气习俗一定,如果有人违抗,百姓就会厌恶他们,惩罚就出来了。

附: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前),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

荀子第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END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经典第十五篇议兵节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