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庄子何人啍啍乱天下
TUhjnbcbe - 2020/11/6 19:30:00
手上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728/5577583.html

原文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

①上:指居高位的人,君王。诚:果真,确实。好(hào):喜欢。知(zhì):智慧。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智”。无道:指不行正道,胡作非为。②何以:以何,凭借什么。然:代词,这样。邪(yé):句末语气词,表探询的疑问语气。③弩(nǔ):一种装有发射机械的弓。毕:一种带长柄的网,用以捕捉鸟兔等禽兽。弋(yì):射鸟用的带丝绳的箭。机变:即“机辟”,一种捕捉鸟兽的装置。④钩:钓钩。罟(gǔ):网。罾(zēng):一种用竹木为支架的方形鱼网。笱(gǒu):捕鱼用的笼状竹器。⑤削(qiào)格: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罗落:截捕禽兽的用具。罝(jū):捕取小兽的网具。罘(fú):捕兔子的网。泽:这里指山泽之间。⑥知(zhì)诈:巧诈。按:表示智巧义的“知”后来写作“智”。渐(jiān):欺诈。毒:伤害。颉(xié)滑:联绵字。错乱,混淆。坚白: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命题。公孙龙分析“坚白石”,认为视觉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无法看到石头的坚硬;人的触觉则可以摸到石头的坚硬,却无法摸到石头的白色,可见坚和白是分离的。公孙龙把事物的属性孤立起来,结果事物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解(xiè)垢:指诡辩。同异: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一个命题,即“合同异”。惠施认为万物的同和异都是相对的,从无限的时空观来看天地万物,则天地一体,万物毕同。他通过辨同异,从逻辑角度研究了事物的类和种的关系。但他只看到了事物之异的相对性,把事物之同绝对化了。《荀子·礼论》:“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惑:使神智不清,使心智迷乱。辩:言辞动听。这里指花言巧语。⑦每每(mèi):昏乱;迷乱。

译文

君王果真喜好智巧,却不懂得大道,天下就要大乱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各种猎取飞禽的弓弩、罗网、装置的智巧太多,那么天上的禽鸟就要大乱了;各种捕鱼的钩饵、渔网、竹笼的智巧太多,那么水里的鱼就要大乱了;各种猎捕野兽的牢笼、机关、罗网的智巧太多,那么山泽间的野兽就会大乱了;各种巧诈陷害、混淆坚白、诡辩异同的变化太多,那么社会上的人们就会被花言巧语搞得神智不清了。所以天下昏乱无序,其罪责就在喜好智谋。

读后感

这段话里有些字词的解释各家不同。注释和翻译中我们参酌各家说法,择善而从。

关于这段话主旨的分析,也多有分歧。表面上看,庄子似乎颇有些反智色彩,主张毁掉已有的物质文明,退回到无知无识的原始状态。这恐怕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误解。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在欲望的支配下,处心积虑、机变百出,打破了自然规律,导致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的精神生态都失去平衡,陷入混乱无序。应该说,庄子这种现实批判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好智而贱愚,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更是人性的体现。好是喜爱,是崇尚,是心理上的信任与依赖。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在谋求生存的沉重压力之下,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不得不崇尚计谋。

当人类告别蛮荒,当人类宣称走向文明,建立了道德体系,那么,人性也应随之进步,变得纯厚善良,各种欺诈机变应当逐渐退场了吧?

然而,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体系的日趋完备,人心的进化方向却是更狡诈险恶,更诡计多端。更可怕的是,这些机智巧诈,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互害。

因此,物质层面上的智巧是表象,庄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庄子何人啍啍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