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2.
较:jue,觉;叶:she,设;揳:xie,协;菑:zi,字;陶:yao,姚;闳:hong,红;说:yue,越。麋:mei,没。
3.
(1)姑布子卿:姓姑布,字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给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
(2)唐举:战国时魏国(即梁)人,曾看过李兑、蔡泽的相。
(3)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武王之父。
(4)周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名旦。
(5)仲尼:即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
(6)子弓: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
(7)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公孙吕:人名。事迹不详。
(8)孙叔敖:春秋时楚庄王的宰相,辅助庄王成就了霸业。
(9)期思:楚国邑名。在今河南淮滨。
(10)轩较:古代士大夫以上乘坐的车。轩,车前的直木。较,车前的横木。
(11)叶公子高:春秋时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因封地在叶(今河南叶县),故称“叶公”。
(12)白公之乱:公元前年,白公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耶,杀了子西、子期,劫走惠王,史称“白公之乱”。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
(13)令尹:古时掌管行*的最高长官。子西:即公子申,楚平王的儿子。司马:古时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子期:即公子结,楚平王的儿子。
(14)揳:同“絜”,度量,估计。
(15)徐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其人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后周王命楚国消灭了他。
(16)蒙倛:古时驱疫避邪用的一种假面具。
(17)菑:立着的枯树。
(18)皋陶:相传舜时掌管刑法的官。
(19)闳夭:周文王的大臣。
(20)傅说:商王武丁的相。
(12)植鳍:竖起的鱼鳍,这里指驼背。
(13)伊尹:商汤王的相。
(14)麋:通“眉”。
(15)牟:通“眸”。
4.
5.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时世,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立身处世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方法是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冉雍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哄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箱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6.
(1)相,视也。视其骨状以知吉凶贵贱也。妄诞者多以此惑世,时人或矜其状貌而忽于务实,故荀卿作此篇非之。《汉书》形法家有《相人》二十四卷。
(2)道,说。
(3)姑布,姓;子卿,名;相赵襄子者。或本无“姑”字。
(4)相李兑、蔡泽者。
(5)再三言者,深非之也。
(6)术,道术也。
(7)子弓,盖仲弓也。言子者,著其为师也。《汉书·儒林传》:“馯臂,字子弓,江东人,受《易》者也。”然馯臂传《易》之外,更无所闻。荀卿论说,常与仲尼相配,必非馯臂也。轩馯,音寒。
(8)杜元凯云:“期思,楚邑名,今弋阳期思县。”鄙人,郊野之人也。
(9)突,谓短发可凌突人者,故《庄子》说赵剑士“蓬头突鬓”。长左,左脚长也。“轩较之下,而以楚霸”,言修文德,不劳甲兵远征伐也。《说文》云:“轩,曲輈也。”郑注《考工记》云:“较,两輢上出式者。”《诗》日:“倚重较兮。”
(10)叶公,楚大夫沈尹戌之子,食邑于叶,名诸梁,字子高。楚僭越称王,其大夫称公,白公亦是也。微,细也。叶,音摄。
(11)白公,楚太子建之子,平王之孙。子西,楚平王长庶子公子申。子期,亦平王子公子结。
(12)揳,与“絜”同,约也。谓约计其大小也。絜,户结反。《庄子》:“匠石见栎社树,絜之百围。”权,称也。轻重,体之轻重也。言不论形状长短、大小、肥瘠,唯在志意修饬耳。
(13)徐,国名,借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瞻马,言不能俯视细物,远望才见马。《尸子》曰“徐偃王有筋无骨”也。
(14)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子虚赋》曰:“蒙公先驱。”韩侍郎云:“四目为方相,两目为倛。”倛,音欺。《慎子》曰:“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之者皆走也。”
(15)《尔雅》云:“木立死曰椔。”椔,与“菑”同。
(16)如削皮之瓜,青绿色。
(17)闳夭,文王臣,在十乱之中。言多鬓髯蔽其肤也。
(18)植,立也。如鱼之立也。
(19)《尸子》曰:“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日禹步。”郑注《尚书大传》:“汤半体枯。”《吕氏春秋》曰:“禹通水浚川,颜色黎黑,步不相过。”
(20)牟,与“眸”同。参牟子,谓有二瞳之相参也。《史记》曰:“舜目重瞳。”重瞳,盖尧亦然。《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当时传闻,今书传亦难尽详究所出也。
(21)从者,荀卿门人。问将论志意、文学邪?但以好丑相欺傲也?
(1)梁启超:篇首一段,辟相术之迷信,编录者因取以为篇名。内中有“法后王”一段,实荀卿学说特色之一。篇末论谈说之术两段亦甚要。
(2)梁启雄:非,违也,讥也,排也。非相,即反对相术,讥遣而排去之的意思。
(3)王念孙:元刻“相”下无“人”字,宋龚本同。案无“人”字是也。此谓古无相术,非谓古无相人;谓学者不道相术,非谓不道相人也。
(4)王先谦:有相人即有相术。荀子以为无有者,世俗所称,学者不道,故虽有,直以为无有耳。因当时崇尚,儒者惑焉,故极论之。
(5)王天海:相人,相人之说。
(6)梁启雄:姑布子卿,春秋郑人,字子卿。曾经看过孔子和赵无恤的相。详《外传》九和《史记·赵世家》。唐举,战国时相士,尝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相蔡泽曰“先生之岁从今以往四十三岁”,后来都应验了。见《史记·蔡泽传》。
(7)高亨:焉,盖借为“颜”,音同通用,犹下文之借“麋”为“眉”也。面长三尺,颜广三寸,谓面长而额短,所以为奇也。
(8)李涤生:“三尺”、“三寸”皆夸饰之词,盖极言公孙吕之狭长。
(9)安积信:轩较之下,谓孙叔敖起于轩较之下,仆从之间。
(10)王天海:突,出也。突秃,犹言秃头突出。长左,左臂长。轩,车也。较,车厢两旁横木跨于輢上者。此言孙叔敖身材矮小,身高还在车厢横木以下。
(11)王先谦:《广雅·释言》:“将,且也。”此承上文,言古之闻人不以相论,故事不揣絜长大、轻重,亦且有志于彼数圣贤也。
(12)王天海:“士”字,今存诸本并作“事”,非也。此文谓不必猜度士人身高、形之大小轻重,只须识别其心志罢了。
(13)王天海:蒙,罩之于头日蒙。倛,古代面具,多为狰狞丑恶之相。“面如蒙倛”,犹言面如蒙上面具一样。
(14)郝懿行:鳍在鱼之背,立而上见,驼背人似之,然则傅说亦背偻与?
(15)王天海;鳍或“鳞”字之误也。身如植鳞,谓身上如同布满鱼甲,犹今鱼鳞病也。
(16)卢文弨:从者,犹言“学者”。
(17)骆瑞鹤:从者,犹言听者。
(18)王天海:从者,指从其形相之说者。荀卿故诘问之。
7.
山医命相卜,是古人的“五术”。术者,道之用也。其中,相术为观其形而知其义之法。因诚于中必形于外,故而精通此道者可观形而知心术、吉凶、妖祥。然而,《非相》篇开篇即直斥相术,”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这句话,在第一段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原因何在?
本篇中,荀子举了众多例子,从正反两面来说明长短小大、善恶形相,不足以为吉凶之判断标准。在这一章中,首先例举了相貌虽丑、但学行突出的众多圣贤:帝尧、帝舜、文王、周公、仲尼、子弓、公孙吕、孙叔敖、叶公子高、徐偃王、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等。古今中外,这般的例证不胜枚举。庄子中,相貌残缺骇世之人,往往却神气完足;禅宗的罗汉,也大多丑陋奇诡,以示离世绝俗之修行。
事实上,相与心之关系,古今争论不绝。既有貌如其人之说,却也有人形貌非常、难用世俗之法揣测。对此,荀子采取了十分激进的态度,断然否认相术的意义。在“相”、“心”、“术”三者之间,他断然选择了“心”和“术”。在后两者之间,又更认可“术”的重要。这与荀子强调“为学“”修身“”不苟“乃至”荣辱“的立场是一脉相承的。相非人造、心不可察,唯有”术“是一个人有完全的自主选择能力的。故而,与其看相来判断吉凶,不如端正内心;而与其端正内心,更重要的是选择所操之”术“。这是荀子与后世理学家和禅宗重点不同的地方。他不诉诸幽微难以触摸的心性,而是强调人人可见、可实操的”术“,荀子的践履性、务实性由此可见一斑。
非相,某种意义上也是破相。凡俗之人,最容易被外相所惑,起起伏伏、兜兜转转,总是停留在世间表象的沉浮枯荣之间。而士君子则知道真正区分人与人的关键在于“行为”。毕竟,人生雪泥鸿爪,惟独留下的,就是所有造作的行为及其痕迹而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