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儒家VS法家,博弈胜负的关键是什么l
TUhjnbcbe - 2020/11/2 19:3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浩然专栏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

本期,强浩老师继续在这里解答你的疑问与思考,带你读懂儒家经典,贯通古今点亮人生。

如果你对本文的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

如果你喜欢研究儒学,心存疑问求解答;

欢迎给博雅君留言,写明你的主张与问题;

也许在下期文章中,强浩老师回答的对象,就是你~

老师您好,您对儒家的荀子教出两个著名的法家学生(韩非、李斯)有何看法?是否战国后期的儒家与法家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子夏、荀子、适应*权、转化*权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在追溯法家历史的时候,不能止于荀子,而要上溯到子夏那里去。子夏与颜回、曾子不同,他并不恪守孔子复兴周礼之道,而是着眼于当世之*。孔子死后,子夏便旅居三晋,做了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的老师。

魏文侯在位期间重用李悝,从而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使得魏国一跃成为强国,实际上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商鞅变法便是以此为蓝本的。

荀子继承发展了子夏儒学注重实践、强调功用的特色,形成了三晋儒学的别样风采,并最终导引了三晋法家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其弟子韩非成为了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另一弟子李斯则成为了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臣,并主导了秦朝开国后用郡县制替代封建制的*治变革,直接影响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相比中国,欧洲在这一方面的改革延后了一千多年)。

在他们两人之间,我更加看重李斯。周代分封列国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土地和人口都极其有限,是真正的“小国寡民”,这种状态下的国家单靠民俗、血缘和信任的力量就能维持稳定,但当大一统国家形成之后,法治的价值就远远超乎其它了。

在广土众民的中国,国家统治必须以制度为主,民俗、血缘只能作为辅助,在制度意义上讲,李斯的成就是超过韩非的。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我们可以说法家是从儒家开出的,或者说,是儒家某一异端思想的发展形态。我们之前提到子夏着眼于当世之*而非复兴周礼,其实这就是儒法之间最大的区别。对于战国末期的社会来说,集权化国家正在逐渐成型,国家的强制力和国民的向心力变得愈发重要,所以专谈“道之以*、齐之以刑”[1]的法家便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儒家与法家不同,儒家谈本末,在治国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本,而“道之以*、齐之以刑”是末。本末既缺一不可,又要以本来涵盖、整合并转化末。形象得讲,先以“末”来为现实世界设立一个最低值(民众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再用“本”进行转化(教化民众使其具有道德自觉),以接近理想世界。或者说,儒家以适应*权为手段来达到其转变*权的目的,这种转变往往是通过批判现实*权来达成的,这种对当权者的批判精神其实是儒家的精华。

相对应的,法家就是完全的适应*权、迁就*权甚至与恶*权沆瀣一气来为统治者服务。当然,从历史上看,儒家这种以道德来影响意识形态,进而影响*权的尝试,在当时大部分是失败的。失败的结果,一是失去其批判精神,而和*权同流合污,成为了*治化的儒家;一是在民间继续其批判,却失去了对*权的直接影响力。

为什么在当时会失败呢?综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韦伯[2]认为的儒家是完全的适应*府,其实这并不是真相。从历史上看,佛道两家对*府的适应程度是远远超过于儒家的(儒家还有相对独立的史官秉笔直书来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3]),无论是秦汉的方士,还是宋元佛道两家的国师[4],都完全按照君主的意志行事。

所以我们不应当从学派上找原因,而应当从*体上找原因。西方民主是三权分立,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又互相制约,由其一入手去转化其余二者就较为可能(radicalother)。

中国是君主集权,作为知识分子来说,既要依附于君主,受其俸禄,接受君主对自己身家性命的支配,又要转化君主,实在是太困难了。古代的谏臣们实在是常常拼了命去说话的,不然海瑞又何必事先备好自己的棺材呢?然而纵观历史,像海瑞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所以,马克思·韦伯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从历史整体来讲,从现实性来讲,儒家往往会被*治化,但其并未失去其批判精神。但我们既然选择了内在超越的路向(中国文化是一个世界——世俗,西方文化是两个世界——天堂和世俗,这里的内在超越指的是世俗世界内的超越),就必须同时承受它的利与弊,比如以韦伯的观点来说,儒家对*权的转化不够有效率,但这恰是中国历史演进“以渐不以骤“的特点,此特点和中国广土众民的大国现实互为因果。没有当时的失败,未必有后来的成功。

1
查看完整版本: 儒家VS法家,博弈胜负的关键是什么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