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有浩然正气,行得端走得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然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得屈,成为大丈夫!孟子提倡平等思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论述,与孔子君君臣臣丶父父子子的观点,有了进步,有了部分民本或民权思维,只可惜未能光大!3,论教育。孟子最出名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因此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孟子认为人学习必须是自觉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绝不能靠外力,更不能揠苗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认为,教育即是保存发扬“善性",但必须依规距,大匠诲人与学者相同,依规距是教育的捷径。4,*治主张孟子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其教育与立身理论,但儒家一脉必须提其*治主张。因为这是其思想影响的最重要一环!孟子提倡仁*,源于其平等、民本思想。提倡仁名爱物,反对与民争利。“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大致当时贫富差距过大,也是孟子仁*的原因。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非常准确地预测了社会的发展。由孔子的提倡守道,以德治国,到孟子提倡“仁*",是进步?是退化?真不知道,但统治者道德底线在退化可以肯定!(三)荀子思想荀况,字卿,大致生于前三百年左右,荀子在古代哲学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批评诸子百家,深刻而睿智,却深得百家精髓,自己学于儒家,*治主张却有墨家思维,学生中又产生了法家,韩非子、李斯。李斯的学生董仲舒又是儒家统治*坛的领袖。1,批判荀子思想的基础,来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批判和吸收:a,他不信天,批评庄子:“敝于天而不知人”,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抛却了道家安命守旧的思想,发扬了孟子人人平等的观念。b,批评老子:“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道也"不信天,信人为。c,批评孔子,没有明说,但他主张法后天,“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与孔子法先王作对。他认为礼乐不能用来涵养节制人的情欲,“人生而有欲,欲而不能无求……求不能无争,故制礼义以分之"。与孔子礼乐修身不同,荀子认为礼乐是为了约束人的争斗心和淫乱心。d,批孟子,主张性本恶荀子论述性本恶,正好与孟子善的四端相反,“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则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种种欲望官能,顺之则做坏事,所以人性本恶。故必须有礼义法度,方才可以为善,可见人的善行,全靠人为。由此得出,荀子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在于“积善",与孟子的“自得"正相反。但我们反观孟子的善端论述,你会觉得两个均有理!哈哈,这就是魅力,想吧。总结一下,荀子主张法后王,推崇现在帝王的权力,主张人性本恶需管控才能积善,不信天命,主张人道胜天道。这种思维破除天丶神宗教信仰,破除先人崇拜,认为人必须法度管理,甚至礼乐也应是管理手段。多么熟悉的法家思维,李斯丶商鞅不过是实行者,只不过将礼乐约束变为严刑峻法,更残忍而已。两千年专制的发端。2,荀子的心理学说荀子的性恶论,严格来说并不是简单的性恶说,他把性理解为“情",即官能;官能人皆有之,欲望人人都有,人因为官能产生欲望而起争执方为恶,变善变恶是由于心在起作用,因此善恶取决于心。而心辨别善恶取决于认可不认可道理,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道者,古今之正权也"。权即判断。“故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送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荀子的道,已接近宋学的理了,结合其法圣王、制隆正之名以制实的思想,已经活突突的是要主张一家之言了,其所谓的道也就是儒人利用王权制定的规距。3,方法论:如何知“道"人怎么获得或学得“道",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呢?荀子提出“虚一而静"的方法。什么是“虚"?“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记忆)。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己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不用已经有的知识和观点,固有的思维,去拒绝接受新的知识,叫“虚",非常高贵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平常只谦虚对待他人,而荀子的虚教我们不要总认为掌握了真理,听不进其他意见,固步自封。什么是“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一"。这句话太有用,也太难了。文人有不同解释,胡适解释是:“缘耳知声,缘目知形",而心能比类区别,不混乱,知道是一个东西。什么是“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心能做梦,能思虑,能走神,然而也能停下来,不以梦剧乱知,不影响新知识的获取,这叫静。多象佛家的禅智!虚心丶专一丶静心,非常牛X的学习方法。4,荀子的名实辨荀子认为名实之辨先要有个标准“隆正",这和孔子要正名相同,符合的为是,不符的为非,但这个标准不同。荀子认为要“法圣王”,“制名以指实",即隆正之名为圣王制定。荀子学术上要“法圣王”,*治上又说要“法后王"。无形中认为后王即圣王了,这实在是家天的专制理论基础了。应用到实际,即先“制名",以制的名为标准,“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用法令的权力将约定的俗成,或圣王的要求规定下来。法冶成为荀子名实论的现实应用!(四)小结儒学一脉,自后不过是取古贤者一杯羹,融入佛道对现实有用的观点,加入王者利益利用*权予以光大,成为国教了。至现世,三字经,弟子规,孝经这些宋理学,五四批判的糟粕,成为国学。诸子百家治学修身的哲学无人问津,西方哲科思维成为打击惟心哲学的工具,却能与封建礼教糟粕共存共荣,是否会产生一种更为偏执的儒学?!任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