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
诗
流露出淡淡的悲凉。
冰心
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
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
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
纪
伯
伦
一本奇妙的哲学著
--------读《纪伯伦散文集》有感
(届4班赵江媛)
“你是东风刮来的第一阵风,从根本上扫荡着西方。但是,你带到我们海岸的只是鲜花。”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以小标题的形式,仅用28章的散文诗道出了许多世间真理,饱含了许多人生哲理。
纪伯伦不如其他诗人那样保守神秘,而是用笔墨将内心的情感彻头彻尾地写下,不但能给读者一种超脱世俗的美,还能使读者联系自我,看清自我。
“有一天,美和丑在海边邂逅,他们互相怂恿:‘咱们一起到海里去游泳吧。’他们脱下衣衫,跳到海水里。过了一会儿,丑回到岸上,穿上本来属于美的衣衫,径自离开了。接着,美也从海里出来了,却在岸上找不到自己的衣衫,她太羞怯,不敢赤身裸体,于是他只好穿上了本来属于丑的衣衫,也径自走了。所以,直至今日,世上还有很多人,错把丑当作美,把美当做丑。然而,有些人看见过美的真面目,尽管她穿了丑的衣服,他们还是能认出她是美。有些人也认得丑的真面目,衣衫是蒙骗不了他们的眼睛的。”
上文是《流浪者·衣衫》原文,是整本散文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散文诗。全文仅11行字(书中)却十分引人入胜,引发深思。故事表面讲述了一件穿错衣服的搞笑事,而故事真正要表达的可不仅只有这些。丑穿了美的衣服,美只好穿丑的衣服。现实中,一些丑恶的人披着善的伪装,看上去善良,迷惑了单纯的人,而内心却伸手不见五指;一些善良的人无故被“背了锅”,使单纯的人认为他是丑恶的,但不管怎样,他就是清白的。世间除了美丑单纯的人,还有认识美与丑的人,他们分得清美与丑,到底是美还是丑得看内心到底干不干净。衣衫永远蒙骗不了自己的真面目。
这本书如丝如缕的做人哲理,犹如纪伯伦思想天空中的阵阵微风,摇曳了读者心中的风铃,爱抚了世间新奇的美好。
家长寄语
这世界确是“美”“丑”并存,甚至某时某处“美”“丑”混沌的。希望也相信更多的人,不仅拥有“美”的心灵,更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与创造“美”的智慧。你,一定是其中一人!
媒介的迷雾
——读《娱乐至死》有感
(届4班程睿林)
今天我看了《娱乐至死》的第一章《媒介隐喻》,内容主要讲的是媒介开始偏向娱乐化。*治、竞选商业、新闻播报都不再看其真实性、质量亦或驾驭能力和才干,而是偏向于容貌、广告和取悦于人的程度。媒介偏向娱乐化也从未如此亲近人类。随之而来的,是媒介也变成了一种隐喻,也就是暗示。它迎合人们对于商品、竞选等事物的看法。而可怕的是,人类在不知不觉中相信了这种暗示。
媒介是什么呢?媒介即传播方式。
从言语,到书信,再到电视、互联网,媒介的连接性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偏向娱乐化,但它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日新月异、不断更迭的信息技术。
那媒介日趋娱乐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媒介很复杂,它包括信息的来源、象征方式、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推崇用辩证法来看待事物,老子也认为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信息也是如此。比如人类的起源正是对自己(从哲学方面)、对事物(从科技方面)的思考以及多个方面的了解,长此以往,才创造出许多科技成果。而人类正在逐渐失去这种能力。媒介已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更像是笼罩在身边的迷雾。事物被隐藏它的多面性,人的理解也变得简单。人类已经很难对这个世界理解得更加透彻。
我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事情。一个人往往会对某些事情有一些看法,但当他们听完别人的看法后经常会对事物有新的看法,而认为自己是错的。这是因为媒介带来的暗示往往会被认为这就是真理。而遮掩真理的迷雾在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原来人与人的沟通桥梁也就是迷雾的传播方式。
今天的落叶
AUTUMN
扫完“今天的落叶”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届4班刘思恬)
这周,我认真阅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其中的一篇《今天的落叶》,从中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这篇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作者林清玄小时候身上的一件小事。他的爸爸规定,他们兄弟上学之前,要先去树林扫落叶,扫干净了,才可以去上学,他们都认为扫落叶是一件苦差事。有一天,他们的爸爸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扫地之前,可以先把明天的叶子摇下来,两天扫一次就好了。他们一听,兴奋得不得了,都十分用力地摇树,希望把几天的树叶都摇下来。可是,不管他们用多大的力量摇树,第二天的树叶仍然会落下来。最终,他们明白了,原来在树林里并没有“明天的树叶”可扫,只要能把今天的树叶扫完,也就好了。
林清玄在文章的最后这样说“心灵里的烦恼、悲哀、苦痛,要在今天做个了结,明日自有明日的痛苦,就让明天的肩膀来承担吧!”我认为在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有的人希望学习能够一蹴而就,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天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把今天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都学会了,日积月累,我们学到的知识就会很多了。荀子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扫完“今天的落叶”,向着我们的理想扬帆起航!
书海拾贝
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
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
不要为明天烦恼,
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林清玄
点灯
-------读《小橘灯》有感
(届4班史雨辰)
冰心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杰出女作家。从年开始,她投入五四运动,在长达80年的文学生涯中,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小橘灯》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收录了她的许多优美的文章,例如《我的中学时代》、《一只小鸟》、《还乡杂记》等名篇。
小橘灯这本书被评价为—“它如一颗闪烁的启明星,在人生的旅途中,指引着不知归途的旅人,找回心灵最深处的爱与感动。”这本书的内容不是每一章都互相连接的,而是穿梭于冰心的童年到暮年,穿梭于大江南北,但这本书一直是环绕“真善美”这个主题进行延伸的。
这本书记录的是冰心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她在书中赞美了可爱又可敬的人们,歌颂了她的故乡,并提醒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每个章节后,她都会寄托对最高“真善美”的理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每一个事物,每一件小事都观察得细致和周到。
我认为冰心在书中用了平易近人的语气来创作,让我感觉仿佛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在诉说她童年在各地的故事,并教育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她也给我们讲述了英雄的光辉事件,在我们小小的心灵中埋下懂得感恩等美好品德的种子,并帮助我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朝之奋斗。
我希望冰心等国家教育界的前辈们的谆谆教诲能千古流传,让以后的孩子们也能有幸从中获得关于人生的感悟。
家长寄语
希望你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培养一双善于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真诚的爱心。
离恨
-------读《城南旧事》有感
(届4班牛梓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次前奏响起,我立即会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仿佛跟随着林英子一同回到了家乡……
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胡同中,胡同里住着个“疯子”,叫秀贞。大家都认为秀贞是疯子,只有英子不认为,因为英子知道她背后寒酸的故事。我想问问说她是疯子的人,也许你们并无恶意,但有没有想过她是怎么疯的,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什么是疯子……但是,年仅六岁的英子却想到了。她知道她为什么疯,因为她失去了心爱的孩子和迫不得已离家的丈夫。我从中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也知道了“每人皆有故事”,理解她才能关爱她。“那跨院,仿佛一直都是关着的,我从来没有见谁去过那里”,我莫名感受一阵酸楚。
后来英子偶遇妞儿,妞儿告诉英子。她不是父母亲生的,父母经常打她,她要找亲妈去,英子知道秀贞的孩子小桂子颈后有一个大大的胎记,妞儿正好有。一个暴风雨夜晚偶然英子带着被挨打的妞儿找秀贞,秀贞看到妞儿的那一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多少年来她日思夜想的小桂子啊,带小桂子找她爸去!也就是这夜晚,有人相遇又离我们而去了,英子闭上了眼睛……这也是她在这座胡同中的最后一晚。
马儿被快鞭抽打着,每一声都打在英子的心里,来到了她的新家,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个以偷盗为业的年轻人,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做贼子。小偷强盗都是坏人吗?这位年轻人在英子眼中既渺小又伟大,但是干坏事都得被抓。英子的生活中,又失去了一位挚友;我仿佛看到了英子眼中噙着的眼花,也看到了英子后悔的心……
不久,英子的慈父也因病逝去,英子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离别,骨肉相连,血肉相通。但慈父的声音总在耳边萦绕,背影忘不掉。一捧黄土,两泪纷纷,一方石碑,红叶翩翩。
曾经的依依不舍,曾经的朝夕相伴,在离别时都化为一派泡沫,悄然而去;往日的悲欢离合,往日的阴晴圆缺,在失去时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吃人
——《狂人日记》读后感
(届2班王若涵)
“吃人”是我看完整篇文章后,最熟悉的字眼。吃人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恶心的事情!而从作者的视角看,他所见的万物,包括人,狗,书,孩童都渴望吃人,而要吃的人正是他。这不就是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吗?我也看着着莫名其妙的文字也不断的感慨着,实在无法理解,无法苟同,更无法同情。
然而又不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