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思想史,大概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样一些词:“古板”“枯燥”“严肃”“艰深”……会认为这是一个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涉足的冷门领域。然而,最近几年,我们却越来越多地看到它的身影。人们不仅愿意在忙碌的工作之外付费学习相关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文史素养,还开始对思想史产生了兴趣。一些谈论思想文化的专著,譬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也越卖越火,甚至成了畅销书。
看到逐渐升温的思想史热潮,大家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难道冷门的思想史研究开始走进大众世界了吗?答案其实并非如此。思想史研究在全球一直是个大冷门,甚至还呈现出唱衰之势。当我国的著名学者葛兆光得知自己的《中国思想史》竟卖到了七八万册时,他不禁感到惊讶万分,直言这在国外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部分思想史图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思想史研究在全球都是大冷门,却逐渐在我国掀起了巨大的热潮呢?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对“尘封已久”的古代思想感兴趣了呢?究其原因,或许离不开以下这两个因素:
首先是我国对思想文化一直以来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学者林毓生教授曾经谈到,“中国习惯于最终在思想文化层面来解决问题”。我国古人常爱谈论“本末”“道术”,作为思想文化的“道”,在他们看来攸关生死,它不仅是理解事物的命脉,还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因此,当个人、社会面对新的困惑时,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思想中寻找答案。
此外,这也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历史经验的国家,对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借鉴更是极为重视。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学说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此后,随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其对中国士人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的影响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人们对道家、法家等思想学说的探究与发展,又使之与儒家学说这一正统思想不断发生碰撞、融合,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根基,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性格,指导着我们的生活。
苏格拉底曾说:“一种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今,随着西方思想、现代思潮的冲击,我们的社会与以往相比,似乎充满了更多不同的观念和意见。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独自去探索生命的答案,难免会陷入重重迷惑。而这时候,回溯传统,去聆听古圣先哲的思考和看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他们也曾像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也曾认真深入地思考着自己和生活,他们所作的一些重要的抉择,甚至还深远地影响着我们。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时代都过去这么久了,你确定古人那里会有我们当下问题的解答吗?跨过这么远的距离,去一个几千年前的古人那里寻求智慧是否显得愚蠢呢?对此,英国作家、思想家C.S.路易斯就曾经做出过解答: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视角。每个时代都会特别看清某些真理,也特别易于犯某些错误。所以,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那些能够校正我们的特有错误的书。这样的书当然非古典著作莫属了……我们可以确知,20世纪必有它所特有的盲点,存在于我们无法意识到的领域……没有人能完全避免这种盲点,但如果我们只读当代著作,则无疑会加剧这种盲目性,削弱我们对它的警觉。如果当代作品阐释了真理,我们对其已经有所认识;如果这些作品中存在谬误,则会使我们在原本已经很危险的错谬中越陷越深。唯一能缓解这种局面的方法,就是让以往时代的清爽海风吹拂我们的头脑,而要想如此,只能通过阅读过去的典籍。当然并非往昔就有什么特别的魔力。以前的人并不比我们更聪明。他们和我们一样犯了很多错误。但他们所犯的错误与我们的不同。对我们在犯的错误,他们不会恭维;而他们的错谬,如今既已昭然若揭,也就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
——《论古书阅读》
或许,古圣先哲的故事和话语不能够完全解答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但是,通过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哲思,我们未尝不能获得某种新鲜的启示,能够去更深刻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更智慧地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而这或许也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需要不断回归古代思想、继续文化传承的根源吧。
清焦秉贞《孔子圣迹图》虽然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古圣先哲已离我们非常遥远,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字也早已变得晦涩艰深。不过可喜的是,我们有了更便捷的知识渠道,可以随时随地收看权威人士的专业讲解。
为了回溯传承、变化千年的思想文化,揭示历史发展真相,三联中读持续发力,自年11月起,以超强阵容推出了中国思想家精品课:《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第一季,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