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荀子middot礼论第十九24
TUhjnbcbe - 2020/9/28 12:03:00

文章编号XZ-19-24,总第期。

简介:

荀子第十九篇礼论第二十四段。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第六本与大家分享的书是荀子,因精力有限,每天分享千字左右,分享的内容包括原文、译文与学习心得。如果有朋友对某段很感兴趣或有见解,想进一步探讨,欢迎回复或留言。本书分段多根据内容数量,并非完全按照文意。

编号:XZ19-1-24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祭祀,是人们思慕感情的真实表达。心情郁闷不舒畅,又不能随时抒发。所以,在欢欣团聚的时候,那些忠臣孝子就会感动起来,思念君主,想念亲人就会表露出来。他们这种思君念亲的感情非常强烈,可是由于没有祭祀礼仪,那他的饱满的真情就要惆怅地表现不满足;这样,他们的心意和思慕的情感就会悲哀而不愉快,他们在礼节方面也是欠缺而不完备。所以,古代的圣王就为此制定礼仪,于是尊敬君主,孝敬父母的礼义就产生了。所以说,祭祀就是人们思慕感情的真实表达,是忠诚信爱的极点,是礼仪制度的最高表现。如果不是圣人,是不能懂得这一点的。圣人明确地了解它,士君子安心地实行它,百官把它作为职守,百姓把它形成风俗。君子,把它作为治国之道;百姓,用它侍奉鬼神。

祭祀,是人们心意和思念之情的积累。人们心情的感动、烦闷都要在一定的时间表达出来,不是能随时随刻抒发。所以人们欢乐团聚的时候,忠臣孝子也会感动,让思念君主和父母双亲的感情流露出来。他们要表达出来的感情非常强烈,如果没有恰当的祭祀礼仪,那么这种饱满的思念在表达时就会惆怅而不满足,也就是不能抒发出内心的情感,这样原本对亲人的深浅和思念,就会变得悲哀而不愉快。而如果有了礼的引导与节制,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先王为此设立了礼义,让人们能够将对君主的尊重和对父母的亲爱的感情表达出来。

所以说祭祀是人们心意和思念之情的积累,是人们忠诚、守信、热爱、尊敬的极点,是礼节仪式的最高表现,如果不是圣人,是没有办法能准确把握其中的道理的。圣人能够明白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士君子能够知道这是有利的,虽然不能掌握道理但能够专心施行;百官把这当作职守;百姓虽然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能够对照施行,把这当成风俗。在君子看来,知道这是人道的道理;但百姓不明白,只以为是祭祀鬼神的方式。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体现,让百姓在日常风俗中,遵循人道的道理,是“日用而不知”的。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middot礼论第十九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