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浅读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
TUhjnbcbe - 2025/6/27 20:42:00

按照书中的脉络,接下来讲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儒家的另外一个学派,现实主义一派,其代表是荀子,后文将有所提及。孟子,名轲,字子舆,出生于战国时代的邹国(今山东南部),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也曾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遭到冷遇,返回故里后与弟子们著《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书之一。

孟子曾是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稷下学宫因在齐国国都临淄附近一处称为“稷门”的城门附近设立,因此得名。

齐威王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我们熟知,他最初即位的时候荒废朝政,后来在大臣的劝谏下决心变法改革,一点一点改变了齐国现状。当时齐国国君热心学术、网罗学者,不断发展稷下学宫的规模,这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百家争鸣”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天下贤士汇聚于此,广开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言路,使齐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稷下学宫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成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大解放。

孟子最著名的就是“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些本性,本身无所谓善或恶,因为人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它们会导致恶,而如果将之充分发展和引导,就形成了孔子所强调的“四德”,拥有德之四端,人才能区别于野兽,才能真正成为人。

由孟子的观点可以看出儒家与杨朱道家、墨家的不同之处。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他认为杨朱主张利己,那便与主张仁义的利人相矛盾;墨子主张爱没有等级差别,与儒家爱有等级差别相矛盾。孟子在“爱有等级”原则下发展出来的著名论断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我孝敬我家里的长辈,我也会像孝敬我家长辈一样,去孝敬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爱我家里的孩子,我也会像爱我的孩子一样也爱护别的孩子。这也是对孔子的“仁”的实践。

孔子“正名”的思想认为,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进一步认为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够充分发展,从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道德,由于人伦关系的发展,形成了社会和国家,国家的领袖应当是社会道德至高之人,这也是君之所以为君的道德要求,如果一个君王徒有其名,不具备成为君王的品质,孟子认为,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故而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古以来主张的“革命权利”并不比西方民主思想产生的影响小,相反,正是这种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西方民主传入近代中国成为了推翻帝制的催化剂。

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他主张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王道依靠道德教化,霸道依靠暴力统治。只有当人人都受到适当教育、懂得人伦之道,王道才能完全实现。如果说孔子的思想主张限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范围,那么孟子则将儒家的思想推广到政治和治理国家的范围。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天就是道德的宇宙,懂得了这个有道德主宰的宇宙,就达到了“知天”,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即人与宇宙融合为一体,不断滋养和积累“浩然之气”,这也是一种超越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孟子的主张,这种超越道德的价值的实现,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以“性善论”为基础,世人只要充分发展本性,“人皆可以为尧舜。”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的内容。冯友兰先生通过性善说、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政治哲学、神秘主义四个方面论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代表孟子的有关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等思想,或通过列举《孟子》一书中的记载,或通过与不同学派的对比,对孟子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娓娓道来,读来既不枯燥也不晦涩,能够让人很好地了解孟子的这些思想。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读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