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6/6 19:36:00
帮小编转发一下,也许您看到的正是别人需要的![原文]《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详解]本章主要讲爻的变动。可分两节:第一节从“《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到“无有师保,如临父母”;第二节从“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到“道不虚行”。现逐句加以解释。《易》之为书也,不可远。这句话意思是说,对于《易》,不应当离之太远,应常放在身旁、左右。这句话应和下文“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联系起来,是说《易》没有师保,好像父母亲临其境来教育一样,不应该离之太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讲变。“道”,就是规律。“屡迁”,就是“不居”。“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即是说作为道来说,是要展迁变的,是变动不止的。这句话就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讲的正是这个意思。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这三句话是讲变动不居的具体情况。“六虚”,指大位。《易》的每卦有六爻,因此就有初、二、三、四、五、上六位。“上下无常”,是说爻的上下位置不一定。比如,“泰”是小往大来,“否”是大往小来。“刚柔相易”,是说爻的刚柔性质也互相变易。刚可以变柔,柔也可以变刚。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适”,是从的意思。“唯变所适”,就是适变,也就是从变。这两句话意思是说,没有哪个东西是典要能遵守不变的,因为《易》本身就是“唯变所适”的。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度”是经过。“外”指外卦。“外”指内卦。“出人”,是说爻有时由内卦出到外卦,有时又由外卦入到内卦。“其出人以度外内”是讲变。“使知惧”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意思是说,处危时要惧,居安时也要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故”,是指过去,历史。其义同于《荀子·劝学》“《诗》、《书》故而不切”的“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又明白忧患以及历史。范仲淹《岳阳楼记》说的“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与《易经》思想相符。现代新儒家常讲忧患思想,认为人应常知惧,总有忧患,才能有所作为,也可能与此有关。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师保”,即《周礼》所说的师氏、保氏,掌管教育之事。这两句话意思是说,《易经》里虽然没有师保,但是就像父母亲临其境进行教育一样。以上为第一节。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率”,是循、依照的意思。“揆”,是揣度的意思。“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是说初看爻的辞,循着爻的辞,揆度辞的方向,即寻找其规律。“既有典常”,“典”是常法,意思是说变不是乱变,而是有典常,有不变的东西,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两句话意思是说,道自己不能行,得人行道、守道,人如果不行,光有道还是不行。总之,这一一章第一节讲变、变易,第二节则是讲不变、不易。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变中自有不变存在。爻在《易经》中很重要,《易》对爻讲得也多。爻是讲变化的,《系辞传》两次讲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可见《易》强调变化、发展,并且重视统一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加以注意。以上为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