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克商之后,便有了在洛邑建造新都的想法,可惜尚未来得及实施,他便去世了。周公平定三监和武庚之乱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对东方地区统治的重要性,于是很快就下令在伊、洛地区营建东都。
同时拥有东、西两座都城,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创举。自周朝以后,汉、隋、唐、宋、元等朝代也采用了“多京制”,设置多个都城,以便对全部疆域进行管理。
东都洛邑称为成周。成周落成后,周成王命令周公旦驻守在那里,主持东都政务。周公前后一共执政七年,等到成王长大,可以亲自处理政事之后,周公便归政于成王,自己依旧面北称臣。
成王大概在位三十年左右,他的继承人是周康王。周成王驾崩时,周公应该已经去世,但是召公奭仍旧健在。因为在记载成王临终遗命的《尚书·顾命》中有这么一段话:“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太保召公奭是卿事寮的首席大臣,太史毕公是太史寮的首席大臣。
在成王和康王统治时期,进行了周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分封。《荀子·儒效》中说:周人分封建立了七十一个新国,而姬姓国就有五十三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周王大臣富辰回顾周代分封的对象,其中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等,他们都是文王的儿子;邘、晋、应、韩,是武王的儿子;凡、蒋、邢、茅、胙、祭,是周公的儿子,等等。《荀子·儒效》说:“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周王的子孙,几乎都得到了分封。分封之后建立新国,这些新诸侯也就将自己的国名作为氏名。
西周分封的新封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王都首都丰镐所在的渭水流域,黄河汾水地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成周近畿,鲁南、苏北、豫、皖一带,豫南、鄂北一带,还有鄂南、湘、赣至浙江。其中姬姓诸侯的封国沿着原殷商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的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分封在今河南地区的新诸侯最多,山东次之,这些都是原来商人势力主要的分布地区。
为了分散殷商的残存势力,除了让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担任宋国的国君外,周人还把一部分“殷顽民”迁到了洛邑。其余的殷遗民,或者被迁往更西边的周原地区,或者由周分封的各个诸侯分领,带到新的封地进行“分而治之”。鲁国就领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卫国领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晋国领有“怀姓九宗”。
为了捍卫统治,周天子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在西周时期,天子的军队一直对诸侯保持着强大的军事优势。属于天子的军队包括虎贲、周六师和成周八师。虎贲又称为“虎臣”,是周天子的禁卫军;成周八师起先戍守在殷,因此被称为“殷八师”,后来因为被调往成周戍守,故而改称“成周八师”。《周礼·地官·司徒》叙述周代军队建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一师就有二千五百人。西周后期,军制有所改变,诸侯军队规模有了严格的规定,“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以此来保证天子拥有最优势的兵力。
周王通过分封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有效的统治体系,中原地区的政治结构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周朝疆域的边界,还活跃着许多不同部族的人群,他们时而臣服,时而背叛,与周王室的关系并不稳定。周人将这些部族人群称为“戎狄蛮夷”,大致说来,北方为戎,南方为蛮,东方为夷,西方称狄。
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部族有羌、犬戎、混夷、昆夷、畎戎、鬼方与猃狁。这些戎狄部落与周人的争战从未中断过。周康王二十五年,周人与鬼方发生了一场大战役,周人大获全胜,俘获敌方酋长三人,战俘近一万四千人,杀戮五千余人,还缴获数量超过一百的马匹和战车,三百五十五头牛、二十八只羊。鬼方经过这次惨败,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袭扰中原,西北地区获得了暂时的平静。周穆王也曾对犬戎用兵,但未能取得什么战果。到西周晚期,猃狁又成为周王室的心腹之患。宣王时候,猃狁势力甚至逼近宗周。周幽王则是在犬戎、申侯和缯侯的联合攻击下,身死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