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生命状态是无忧无惧,这说起来简单,可真要达到这境地,没有下一番真功夫,谈何容易。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当司马牛以为“无忧无惧”就能成为“君子”时,也觉得不敢相信,可孔子说那要求并不低,因为真正的“无忧无惧”是要通过“内省不疚”获得的。什么是“内省不疚”?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一旦做到了“内省不疚”,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荀子·子道》中,也记录了一则夫子分析“忧”在君子和小人身上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用今天的话说即是——
子路有一次向孔夫子求教说:“夫子,君子也有忧愁烦闷的时候吗?”夫子回答道:“没有。君子修身养性,懂得修身为本的根本道理,便会很自然地忘我于自我更新,超越与升华过程中,内心澄明透彻,时常会有悟处,至乐即在其中;而当他亲身体会到修身的深层妙处之后,便自然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率性将其加以运用,一生都在做自己的主人,向内修,自在得很。因此,他有终身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
不注重道德修养的小人却不这样,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不返照内在真实的本心,一味向外妄求,经常担忧,总是端着,很希望得到更多。得到了更多之后,又唯恐失去,内心不安,整天六神无主,一刻也不能让自己真正清静下来,任何时候总是患得患失,因此一生都生活在担忧恐惧之中,没有一天的身心圆融,逍遥自在。”
君子和小人的生命状态为何会如此不同?夫子也在《论语》中给出了很强有力的解释——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由于有这些不同,以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用几句谚语来说,即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种其因者,须食其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然而当我们真正去处世的时候,最不该的就是起一个分别心去看人,即使那个人过往名声不好,但当他跟你打交道时,你也应该先以一份“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心境去面对,不要带成见去看他人,如果你心中非要先起一个念想,那也要像傅斯年所讲蔡元培那样,——“大多数中国人,在待人接物及法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实其无罪;而蔡元培先生是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诚意,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先把人往好处想,你笃信他是好人,他真的就会变成如你笃信的那样。当一个人眼里看人全是好人时,他离生命的最澄明之境也就一步之遥了。正如同老子所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论语·宪问》中夫子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雍也篇》里夫子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秉性坦荡,广仁,自然“无惧”;内心清静,澄明,自然“无忧”。无忧无惧,自然长乐,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