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莎士比亚
我们人类文明产生后就一直很注重对人的教育。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人的天性是很善良的,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无瑕。但是人的天性会随着环境而发生改变,导致人不再有善良的天性。其实关于人性的问题有很多中说法,不管怎样善恶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许事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善和恶也会隐藏。警察在美国模范公民家中调查,就发现令人震惊的一幕,简直就是人间地狱。警察在他的家中究竟发现了什么,为何会如此震惊?
善恶的观点论
我们每个人的出身环境不同,受到的文化教育也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因素都会对我们的成长带来不同的影响。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善良的人,他们经常主动去帮助别人,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也会看到有人为了蝇头小利就去伤害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理所应当。从这两种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不同,善和恶一目了然。善和恶的观点自古就是人们一直研究的对象,古人把善和恶总结为四个不同的观点。
人性的善与恶一直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时期,孟子的观点被人们大力推广。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是人们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性。“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本性就像是水往低处流,是一种基本的形态。人的本性发生变化就像是水受到了阻力而发生变化,人之所以会出现善和恶的不同表现就是因为人受到了外因的影响。所以人要想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就需要不断的教化,去除不良的习惯,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孟子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人们的尊崇,直到荀子的人性本恶的观点出现,又让人们有了新的看法。
荀子和孟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的天性是恶的,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的。人之所以会做出恶的行为是本身的天性,所以必须要用法制来约束和教化人,让人们遵守社会制度。到了战国时期,人性善恶的观点又有新的看法。这时告子的性无善恶的观点也得到了认可,他认为人的天性并具有道德属性,善恶的产生也是后天行为导致的。人性不分善恶,就像水流不分东西一样。后来在此基础上,人们又有了新的观点,认为性亦善亦恶,善和恶是混合在一起的。善和恶的行为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学习善的行为就会变得善,学习恶的行为就会变得恶。不管是哪种观点,都对人性的善恶做出了分析,目的都是教化人们向善。
中西方善恶观点的差异
文化的产生和国家的生活习俗和体制有着紧密联系。关于善和恶的认识,中西方有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古代一直就不断的研究善恶的本性问题,因此历代学者们总结出了善恶的很多观点。从这些观点看出,我们国人更加注重善而轻恶,强调了善与恶的对立观点。相反,西方国家对于善恶的观点与我们有一定的差距。他们认为善与恶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善与恶是一种相互不即不离的斗争现实状态。
在善恶的观点上,我们国家更注重通过思想教育来达到教化人向善的目的。我们强调精神领域对人的人格修养,以人的本性为主加以后天的教育。在西方国家,善与恶是一种现实问题,在思想观念上信奉的理论不同。西方国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将善与恶和原罪说联系在一起。
我国关于善与恶的观点和西方国家善与恶的观点都是源于国家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信念的不同也导致我们对善恶的认识不同。我国自古就教导人们向善,对于恶的行为非常的抵制。西方国家则是借助恶的消长,来达到善的目的。中西方对于善恶虽然有差距,但是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恶行终将受到惩罚
我们在善恶的观点上虽然有差距,但是做出恶的行为终将受到惩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件骇人听闻的惨案。这个事件的罪魁祸首竟然有着模范公民的称号,谁也没有想到他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他犯下的罪行简直令人发指,当警方到他家看到悲惨的一幕后,都纷纷表示地狱也不过如此。那么,在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善者究竟做了怎样的事情?
这件事情的主谋是约翰·维恩·盖西,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个十分和善有礼貌的人。他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对人总是很有礼貌,和他接触的人都对他赞赏有加。可以说他的行为就是当代的行为典范,是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他还接受了第一夫人的邀请并合影留念,当时也是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