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录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必修2》第29页对“品类之盛”的注释是:“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85页采用谢楚发的“参考译文”,对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是:“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显而易见,两者都将“品类之盛”的“之”译为“的”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译文值得商榷。
“之”译为“的”,则表示“之”是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助词。如《诗经·召南·羔羊》中的“羔羊之皮”,“之”可译为“的”,表示“羔羊”是定语,“皮”是中心语,两者之间是“羔羊”修饰“皮”。同理,若将“品类之盛”的“之”译为“的”,那就表示“品类”是定语,“盛”是中心语,两者之间是“品类”修饰“盛”。而实际并非如此,“品类”是名词,“盛”是形容词,从事理上看,它们之间应当是“盛”修饰“品类”,而不是“品类”修饰“盛”。可见,将“品类之盛”的“之”译为“的”是不合事理的。
“之”用作助词,可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兰亭集序》中的“不知老之将至”,“之”取消“老将至”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不知”的宾语。此例的“之”用在主语和动词谓语之间,也有用在主语和形容词谓语之间的,如《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的“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之”取消“汝心固”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固不可彻”的主语。再看“品类之盛”,它与“汝心之固”结构相同,由名词加“之”加形容词组成。若将“之”也理解为取消独立性的助词,那么“品类之盛”就是“俯察”的宾语。若将“品类之盛”译为“自然界的万物繁多”没有问题,但将“俯察品类之盛”译为“低头细察自然界的万物繁多”,动宾之间的搭配似乎就没有“不知老之将至”那么畅通了。可见,将“品类之盛”的“之”理解为取消独立性的助词是不合语法的。
“之”有时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性助词,古诗文里常用“之”将形容词定语置于中心语后面。如屈原《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之”将“岌岌”置于“冠”之后,将“陆离”置于“佩”之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8页的注释是:“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高、长,用作动词。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再如《荀子·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将“利”置于“爪牙”之后,将“强”置于“筋骨”之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3)第86页的“参考译文”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依笔者之见,“品类之盛”与“冠之岌岌”“佩之陆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同类,应为定语后置短语;“俯察品类之盛”与“高余冠之岌岌”“长余佩之陆离”“无爪牙之利”“无筋骨之强”同类,皆为动宾结构句式。将“品类之盛”译为“繁多的万物”合乎事理,将“俯察品类之盛”译为“低头细察繁多的万物”语意顺畅。当然,“仰观宇宙之大”与“俯察品类之盛”同类,可译为“抬头观望广大的宇宙”。总而言之,这里的“之”应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性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