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并且取得了一定思想性的成果,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成果是比较显著的。在后面的一系列历史王朝的变更当中,儒家是处于一个独尊的地位,所以其他家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都处于被打压的状态。
其中经常和儒家拿来对比的也就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其实并不是每一处都和儒家保持一定的对立状态。有时候这两家的思想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目标的。那么韩非子的一些思想当中究竟可以反映出如何的道德观和整个人性观念?
一、韩非子的道德观念并不一定和儒家的道德观念相冲突,可能在具体的实践方式当中会有所不同。
1、韩非子的道德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儒家是一样的
其实法家的一些思想并不全然的是违背于儒家的一些思想,其实思想都是有一个共同的之处。因为两者的目标很明确,都是为了一定的救国道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两者的思想会有一定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大体上都是相同的。
并且法家思想的代表人韩非师从于儒家的荀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韩非的一些思想其实也会带有儒家思想当中的一部分,其实最典型的就是韩非对于道德的看法。韩非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反感道德的存在,甚至崇尚道德的存在。
因为道德的存在会让整个社会秩序变得更好,但是韩非子本人的法家思想是出于对于人性的不信任,也就是对于人本身的恶事不信任的,并且这样的不信任是会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但是韩非子曾经想通过整个的社会秩序,或者是通过法律的完善,去尽可能地达到理想当中的所谓道德社会。这一点其实是和儒家思想当中的一些理想社会是相通的,只过儒家思想所主张的是通过一系列比较温和的手法。
尤其是强调自我反省,但是这样的自我反省,适应于整个的主体来说,其实是不现实的。其实儒家所强调的自我反省更大程度上可能是一些君子才可能做到。
像君子之类的一些人之所以可以自我反省,是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的整个社会现实以及对于自身的所作所为,可以很敏感地察觉到错误,从而产生一定的羞耻心理。这样的羞耻心理会迫使这些人进行自我反省,但关键是并不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是对于错误有羞耻心理的。
所以从这样的角度上来看,也会导致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一系列主张,在整个社会秩序当中是比较难以实现的。所以在韩非子一系列的法家思想当中,其实体现的是一个很强大的去道德化的一种政治逻辑,或者是政治哲学在其中。
但是这样的一种逻辑,也仅仅是通过一个去道德化的方式,去完成理想当中的一个所谓以道德构建秩序的社会。如果从社会现实的一些具体角度出发的话,其实韩非子这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条文,可能会比儒家的一些说教管用点儿。
但是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韩非子本人的一些法家思想当中并没有存在道德的因素,并不是这样的。因为韩非子所提出来的一系列主张是为了去构建一个以道德为秩序的社会。
只不过韩非子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暴力机关,比如说法律,比如说监狱,来进行的可能和儒家所提倡的温和的模式并不一样。
2、韩非子对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是贯彻十分彻底的,他认为一道德为建构的整个政治逻辑是非常脆弱的
在一个生产力发展不完善的社会,或者是在一个秩序并没有完全形成的社会,以纯道德的形式去构造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其实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羞耻心理,所以只要能够达到这样的统一,那么社会的秩序是没有办法完全稳定和确立下来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韩非子其实是继承了荀子的部分观点来阐述人性本恶,但是韩非子在阐述人性本恶的过程当中,并不符合认在整个现实社会当中会存在道德。
这样的道德存在,但是相较于整个社会的适应过程,或者是相较于整个社会的更迭周期来说,都是极其不匹配的,或者是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是比较脆弱的。
其实最典型的就是儒家仁正的观点因为认证他是儒家思想当中最高的一个政治标准,最主要的思想和信仰就是为政以德。最典型的一种假设就是有一个十分鲜明,十分优秀的君主去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
或者是还有另外一个儒家所构想的模式,就是有一个圣君的出现,然后这个圣君下面有一大批比较发达的官僚系统,去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儒家典型的两种假设模式。
这两个模式其实前者的贯穿时间是比较长的,因为后者出现是因为在后来,尤其是在中古时期之后,官僚系统不断地发达,这样的模式在宋代的说法是比较多的。
但是最典型的或者说最传统的逻辑,其实还是以一个优秀的君主出现,去经营这个国家,这一点其实可以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典型的一些天下观里面,或者是儒家思想所崇尚的三代君主里面,其实可以看到,很多现象都是这样的。
为什么儒家思想当中对于尧舜禹会如此的尊重?为什么强调圣君的概念?其实是最典型的一个模式。就是想要有一个突出的领导人物去领导,但是一旦出现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一定会被赋予丰富的理想色彩。
这样的理想色彩恰恰是韩非子本人的法家思想当中所比较厌恶的,因为韩非子本人其实对于这样完美的人物,其实并不会给予一个肯定的态度,因为即使会出现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难道不会受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建构的制约?
这么明显是不可能的,肯定会受当时制度的构建制约。那么这样的一个人物都可以受制约,为什么在一开始的制度设计上就不能采用一些较为理性的态度去建构好整个社会逻辑呢?现实的以一些法律条文为前提,然后去进行一些社会现实的基础构造。
二、韩非子的道德观念以及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比较贴合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的
1、正是因为不成熟的社会状态,才会诞生韩非子为主的法家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在整个社会当中不断的去补充该有的国家机器,不断的去充实国家机器的职能,以完善整个社会秩序合理运行的状态。这样的一种思想模式或者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建构模式,是比较适合未成熟的社会发展状态的。
所以可能在一些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会与儒家的不一样,因为法家思想所崇尚的并不是以道德作为一个手段,它是以道德作为一个目标,道德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绝对不能用来治国理政。
“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上,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韩非子本人的思想著作当中,其实很多都可以体现这样的条例。
2、韩非子的道德观和对于人性的看法,也是适用于当代社会的
韩非子本人所提倡的道德观念绝对不适合儒家,相对立的道德观念也并不是盲求所谓的法律极端化而形成的整个恐怖社会。韩非子所提倡的社会是以这些法律条文为手段而达到的一个道德社会。
所以韩非对于道德的看法以及对于人性的一些看法,其实也是可以运用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之中的。因为现如今的社会其实也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所有的一系列制度的建构和制度的设计并没有达到理想当中的理性状态。
所以仍然是需要韩非子的一些思想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补充的。当然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可以采纳的,也并不是非要采用儒家的观点,或者是非要采用韩非子的观点。
因为整体的社会状态是比较多变的,为了应对这样的多变社会现象,那么就需要采用多种的方法去应对。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应该成为一种绝对性的方法,因为整个社会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三、总结
思想的演变,尤其是一条道路发展出来的思想,或者是一个系统发展出来的思想的演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够凭借着仅有的一系列的内容来进行简单判断。
法家思想和家族思想其实并没有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只是在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手段当中会有一些不一样而已。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