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并在书中阐明了本性是至善之“诚”,结合周敦颐的其它著作,可以推理出人的“恶”,则源自人的欲念萌动。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周敦颐还是主张性本善的,人之恶并非先天,而是后天欲望作用的结果。
1、周敦颐:一个拥有极高精神境界之超然自得的谦谦君子
要了解周敦颐关于人性的观点,我们需大致了解一下人物背景,以求对其思想有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单单只说“周敦颐”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如果提起《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而“周敦颐”实则就是《爱莲说》的作者,至于“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则是他借话表达自己对谦谦君子的向往之情。
周敦颐,北宋时期人,这个人不喜名利,热爱自然,喜欢山林生活,有比较高的精神境界,许多人借此认为周敦颐心向道家。但是,周敦颐的性格里面虽然有道家之尘视名利的特色,但是他却并未隐入山林,即便他确实很喜欢山林。
他曾经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是他并未和陶渊明一样喜欢菊,而是喜欢花中君子“莲花”。可见,“君子”是周敦颐心中的理想人格,那么由“君子”,我们便能想到儒家。儒家关于人性的议论,除了荀子的性恶说以外,还有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性善论影响更大,可能是基于孟子以后的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君子人格的周敦颐也认为人性善,他将人之性善看作“诚”。而周敦颐曾经教导过理学开创者二程兄弟,这些便是后话了。
2、周敦颐关于人性的看法:人之本性为诚,属善
在《太极图说》中记录了周敦颐对于人道的看法: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周敦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是由天地宇宙之间最为灵秀的气凝聚而成,有了形体以后,人便自然地拥有了感知外界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于是,在这种感知和思考能力的催化下,人便出现了善恶。而代表善的“圣人”是主静的,如何主静呢?践行“仁义中正”的道德原则。
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不认为最初由气凝聚而成的人在本性善有“恶”的成分,而恶的出现,与人之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关。但是这里周敦颐没有仔细说清楚,人本性是什么,人之恶如何出现的。因此,周敦颐又在《通书》中对人性作了进一步的议论。
在《通书》中,有这样一段议论: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这里,周敦颐将“诚”看做是人的本性,本性是“诚”,因为诚是至善的,所以人之本性亦是至善的。值得注意的是,“诚”是寂然不动的,为何不动?因为诚之本性与“神”相分离,这里的“神”指的是思维。只有当人与外界发生接触的时候,人的思维在本性的决定作用下,便会对外界有所反映。而句子中所谓的“几”则指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为:“人与外界接触,人刚刚出现精神活动但是却还未显现的时刻”。而人之恶,则与“几”有关。
3、周敦颐关于人之恶的看法:恶源于欲
关于人之恶,周敦颐也有相关的阐述,在《通书》中,周敦颐先说: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此,诚动于彼。
又说:
诚无为,几善恶。
结合上述分析,再加上上面几句话,我们大概就能了解周敦颐关于人之恶的看法了。首先,周敦颐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因为没有“思维”的影响,在外来之物的作用下,本性以“思维”为载体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人性属诚,是至善的存在,本来是没有恶的。但是,当人与外物接触,人之精神活动刚刚萌动但是还未成型的时候,这个时候便是“几”,此时善恶便出现了区分。
而后,周敦颐又说: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一个君子会自强不息,始终保持“诚之本性”,而要做到自强不息于诚,就必须做到压抑自己嚣张忿怒的气焰,收敛自己的欲望,行善积德,有了错误,立马改正。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君子以制欲而求诚,那么,因“几”而分善恶的恶,定然就源于人之欲望了。这也表明周敦颐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保有自己诚之善良本性,必须在恶之念头萌动的时候加以抑制,也就是当然之不好的“几”产生时,就要多加注意,时刻反省自己,压抑自己不好的欲念。
4、总结:周敦颐认为人性属善,而人之恶,则源于欲望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敦颐认为人性属“诚”,而“诚”代表至善,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周敦颐认为人性是至善的。同时,周敦颐指出,人之恶源于“几”,而所谓的“几”,就是人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精神活动刚刚产生但是还没有成型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人的欲念会让人为恶。所以,周敦颐亦是借此在告诫世人,要成就自己如莲花般的君子人格,保有自己生来至善的“诚”之本性,就要懂得谨慎反省,从念头萌动的初期便要注意压抑自己的欲念,避免在念头萌生时期让欲做了主导,继而让人表现出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