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孝文化的影响与时政的推动,共同促成了宋人
TUhjnbcbe - 2025/5/19 17:3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一种人类特有的葬礼活动,人们会在病人去世之后为他专门举行各种丧葬仪式。

这种文化表达方式最初来源于人类宗教信仰和神鬼思想的发展,人们通常是通过丧葬文化表达自己对于死者的缅怀和纪念,同时达成让死者灵魂转生的愿望。

而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丧葬文化更是十分讲究,而且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政权如何更替,丧葬文化也是官府和百姓最重视的文化传统。

也是因为重要,所以在时代的发展中,丧葬文化也是越来越系统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更是各自演变出自己的一套体系,而在此时,“厚葬之风”也开始悄然盛行。

一开始这种风气是兴于秦朝,后来盛行于汉朝,在唐朝时期也是多有发展,所以很多学者在列举的时候会只针对于这几个朝代。

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宋朝时期,“厚葬之风”也是存在的,而且这种风气十分普遍,这一结论的提出也是推翻了之前很多“宋朝薄葬”的观点,具有很大的意义。

所以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让众人迷惑的“宋朝厚葬风尚”,看一下究竟是什么缘故导致的呢?

一、“事死如事生”,宋人的厚葬之风

01.涵盖社会各阶层的厚葬现象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因为它独特的方式和本意,进而逐渐成为各个阶层人眼中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丧葬文化包含众多,其中丧祭札仪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而宋朝的各个阶层却纷纷表现出一股“厚葬之风”。

比如以民间的丧葬文化为例,因为宋朝社会的日益稳定,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的机会,商人小贩不断出现,他们凭借着商业活动而逐渐富裕,于是这些商人和小贩就形成了最初的“富民阶层”,当他们在人间获得了足够的财富,自然就助长了他们的欲望。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已经不再单单地满足于人世间中普通的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反而希望在精神上也能够和这些贵族达成一致,所以在丧葬中“礼僭越分”的事情也就不断地出现了。

民间的平民百姓,利用自身积累的财富,为自己举行“豪华葬礼”,也就是说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厚葬之风”。

王权贵族也不例外,他们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资产,在葬礼上更是无尽地奢华,宋朝皇室的丧事也是越办越隆重。

比如在皇室丧葬中,修建皇陵——皇帝墓陵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传宋仁宗修建的永昭陵,虽然是依照了宋英宗“毋过华饰”的指导思想,但是仍然调用了四万多人劳役,并且花费了一笔巨资,而且光修建也是不行的,还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修理,让皇陵保持完好,这也需要很大一笔钱财。当然皇陵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陪葬品了,虽然在后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宋朝统治者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来限制陪葬品的等级和规模,还是没有制止住人们的厚葬之风。

而这就是宋朝各个阶层的厚葬现象。

02.丰厚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宋人的厚葬现象

《礼记·檀弓下》中记载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如果说到古人的葬礼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人的陪葬品——明器。

明器一般是指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明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

随着人们工艺水平的提高,古人也会将自己做的陶瓷或是精致的器皿放置在自己的墓室当中,而且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明器规格。

后世专家在考古的过程中也会依据不同的明器规格来判断墓室主人的身份。

虽然宋朝时期已经开始推崇纸制的明器,但是仍有一大批人用真正的工艺器皿来作为陪葬品,而且是只多不少,这种丰厚陪葬品的现象也是体现宋朝厚葬风气的重要一点。

除了在古籍中,人们能够看到宋朝明器的奢侈,在很多出土的宋朝墓室中,人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宋朝这种“暴发户”式的厚葬现象。

比如在江苏江西出土的很多宋朝古墓中,就有着大量的丰厚陪葬品,其中包括很多金银器物,如铜镜、漆盘、金银首饰、瓷器等。

而在江西出土的宋人易氏八娘墓中更是出现了很多金银首饰和金银饰面等众多的陪葬用品。

一个民间女子就能够有如此规制的墓室规格,更不用说一些宋朝皇陵了,其奢华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通过这种丰厚的陪葬用品更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宋朝的厚葬之风。

二、宋朝人为何流行厚葬?

01.孝文化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历经年代最久,最传统的一种思想,同时也是最能维持封建礼教、巩固帝王统治的一种思想。

所以儒家思想经过千年历史的积淀,在宋朝思想文化传承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孝道,“百善孝为先”,但是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孔子提倡孝道的意识,却反对厚葬文化,在他看来,治丧应该以哀为主。

但是在儒家中提到丧葬之礼的古籍《荀子》中说到,“礼者,道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这个人死后也需要更加的善待,所以儒家学者就出现了不少支持厚葬习俗的人。

比如孟子,他曾是厚葬文化的倡导人,在他看来,孝道理应被物化,并且与厚葬文化挂钩。“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种思想也是对后世影响极大,所以完整的丧礼制度虽然是在孔子、孟子等人手中建立起来,将它升华到极致和治丧奢华现象的却是受到影响的后人。

虽然这种被物化的孝道思想并不应该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仍然影响深远,宋朝时期也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02.厚葬成为人们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完善的丧礼制度形成之后,这种让逝者“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便开始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所以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厚葬”氛围。

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坟墓占地面积大,周围空间广阔,陪葬规格高,墓葬奢华,墓碑精雕细琢就能够更好地告慰逝去的亲人,同时最主要的是能够通过墓葬来向人们显示逝者的权势和身份地位。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死后的墓葬规格高,同时非常奢华,墓地选址也比较广阔,随处可见一股“厚葬”的奢华之风,那么就表明这个人在之前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死后被草草埋葬,既没有墓室也没有陪葬品,那肯定这个人在社会上也是可有可无的,身份地位极低。

宋朝皇室就是凭借着自己的陵寝来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几乎所有皇帝的皇陵都是精细建造的,不仅外面富丽堂皇,就连里面也是精致无比,这样就能够彰显自己的崇高权势和地位了。

所以在宋朝,厚葬就成为人们彰显地位所不可或缺的方式了。

03.时政背景下使得皇室的随葬品相对普通官员来说相当丰厚

之前很多学者大多数认为宋朝是一个广泛提倡薄葬风尚的朝代,但是通过历史古籍和现如今出土的宋朝墓葬来看,宋朝不仅存在着厚葬文化,而且还十分普遍。

那么宋朝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差呢?

其实是这样的,宋朝也确实有着薄葬之风,不过这仅仅是存在于士大夫阶层。当时的宋朝大臣大多数都是一些高风亮节之士,所以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就提出了反对厚葬文化的倡导,并且朝中大臣也非常赞同,司马光为了倡导薄葬也曾说过,“慎勿以金玉珍玩入圹中,为亡者之累”的话语。

但是对于皇室和民间的厚葬风气来说,这些士大夫的倡议也根本没有用处。

而且当时的时政背景也给宋朝皇室厚葬提供了机会。

比如在宋朝与契丹等外族进行征战的时候,宋朝获得的战利品就多被充归国库。而皇室的财物,普通大臣也是无法触碰的。

所以皇室人可以用这些战利品当做陪葬用品。

在这种情况下,皇室的陪葬品就比普通士大夫丰厚多了。

三、结语

宋朝时期,厚葬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儒家对于孝文化的倡导,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薄养厚葬的现象,他们在平时对父母苛责,在父母逝后却开始大操大办来找显示自己的孝顺,并体现自己的地位。而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引导文化,厚葬并不能与孝文化挂钩。

二是因为时政背景导致的皇室厚葬风气盛行,而这种现象也与当时士大夫提倡的薄葬理念相反,所以也是一种错误的丧葬方式。

厚葬并不能给逝者带来什么,所以当初宋朝士大夫提倡的薄葬文化很符合时代发展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展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孝文化的影响与时政的推动,共同促成了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