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能人辈出,各种思想观点天马星空,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直接奠定了我国后世两千年思想文化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一家独大的学派要数儒家了。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自汉武帝开始,经隋唐到两宋发展出程朱理学,后在明朝又出阳明心学,直至清朝,儒学系统发展到顶峰。而其他的诸子学派要么没有大的突破;要么沦为末流原地踏步,两千年一点进步都没有;要么干脆失传,偶尔流传的观点或文献都被其它学派所兼并。
比如道家,自道德经以后,能与道德经想媲美的著作没有,孙子兵法后,隋唐时期兵法有所发展,但是能媲美者不多。至于墨家、农家和名家基本绝迹。纵观儒家的历史,自孔子的《论语》起,吸收和继承前人经典,四书五经不曾断绝,历代更是大儒辈出。而今天我想说的是最可惜的一个学派---名家。
名家是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派了,它诞生在学术爆炸的春秋战国,对于它产生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旧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需要社会的公认,各地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化给了名家发挥的空间,但是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名家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有的观点认为它的诞生跟王朝律法的出现有关;古代王朝在颁布律法后,由于只有少部分的人识字,民间这部分人对法律条文进行解读辩护,类似于今天的律师;因为对律法条文的分析,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强调研究概念,从文字上把一件事物表述清楚;但是封建王朝自古有刑不上大夫之说,宋朝更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于君权专制的封建社会,法律只是平民的法律,研究这些概念的学派自然不会成为主流,最终落得后继无人。
名家的思想精华在论辩之中,最有名的当属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白马非马辩论中认为“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马”。这里混淆了概念,“马”是一种动物,“白”是白颜色,“白马”中的“马”说的是动物“马”的形状特征,最后推出白颜色的马不是动物“马”,这属于典型的诡辩。
但是,坚白石二的辩论就有点意思了,眼看不见石之坚,而只能看见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而只能触及石之坚,因而“无白”;公孙龙主张“坚”为石头的特性,“白”为石头的颜色。眼睛看到的这块石头是白色的,手触摸到的这块石头才知到它是坚硬的。这里蕴含了两个概念,石头的坚硬和石头是白颜色,坚硬的石头不一定就是白色的,白色的石头不一定是坚硬的。这个简单的逻辑推论是不是跟我们大学写论文时讲究的逻辑思维很相似?
名家对于概念和逻辑推论的研究如果能往下深一步的发挥,形成完整的理论,任何跟它结合的学派都将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儒家和法家,对政治更好的解读,对法律更好的规范,这对于中国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改天换地的。但是,我们古人都没有意识到名家思想的重要性,就连庄子、荀子这样的大师都只看到名家的诡辩而没有看到逻辑的关系,白白错过两千年的发展机会,直到西学东渐,逻辑学进入中国,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研究这项学问了。可叹!可悲!
我们看西方的科技史,几何、数学和物理的建立都是在逻辑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好多人都说墨子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家,其实墨子顶多算是一个工程师,他的著作《墨经》中所记载的各种发现和解释(比如小孔成像:“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做基础,只是对自然现象的单纯描述,严格来说算不得科学家。
看过欧几里得《欧氏几何》的小伙伴明白,从开场基础条件的假设,到后续的定理论证,都有严格的逻辑做基础;后面牛顿的《数学原理》所用的论证方法基本上也是沿袭了《欧氏几何》的套路。自牛顿开始,西方的科学突飞猛进,远远超过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逻辑学改变了数学,数学改变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