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愚忠愚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知识点
TUhjnbcbe - 2025/5/13 19:56:00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5154126.html

先秦时期的儒家比较具有独立精神,做事不盲从,强调担当道义,提倡君子人格,主张推行仁义之道,这从孔子、孟子身上得到很好体现。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的生活虽然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如果获得的手段不合理,我宁愿不要;贫贱的生活是每个人所厌弃的,但是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手段去摆脱,我愿意守着清贫过日子。

道义先秦儒家的最高信条,不能违背。孔子认为担当道义的君子,应该首先做到“修己以安人”,让身边的人感到放心、靠谱。一个人肯于安贫乐道,就是君子人格的展现。

当然,担当道义不仅只体现在口头上,还要付诸行动。孔子离开故乡周游列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广他的学说,游说君主遵守礼乐制度,实施仁义治国,在外漂泊了十四年,才回到鲁国。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在他六十多岁时,也效仿孔子开始了列国之旅,去了很多的国家,每次见到一国君主,都要谈到仁义,劝说诸侯以民为重,富国强民。孔子和孟子都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比较注重实践,不空谈。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闻大道,晚上死去也是无憾的,道义重于生命。所以他会很自然的向弟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也说:生我之所欲也,义以我之所欲也,两者若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身取义,为了道义,君子是可以献出生命的。

儒家的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后来的儒家谈的就比较少了。两汉时期,儒学向政治靠近,统治者也有利用儒学的需要,两者一拍即合。儒学虽立为官学,得到推崇,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内核的东西,慢慢就变了味。

比如先秦儒家提倡君主和人臣是双向的人际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是绝对的服从关系。孟子说的更明确,“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贼”,是双方的相互负责。即便到了战国后期,荀子也说“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道义是唯一要标准的,君王要依道义行事,才值得效忠,反之则不必忠于他。

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儒学开始为政治服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出现,从而打破了人臣和君王平衡的相处原则,君王独自高高在上,关系就不平等了。“三纲”指导下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价值信条,也失去了道义的唯一标准,以君主的立场来评判仁义礼智信,这也就变了味。

儒家所言的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对等的,孝也是。孝道本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忠变了味之后,孝也失去了原始的血缘色彩,开始“移孝作忠”。当下讲“愚忠愚孝”,就是从汉朝开始出现的。

从两汉起儒家得到独尊一直到晚晴,两千年间,儒家渐渐变为政治的附庸,儒学慢慢的也僵化起来,到了明朝,完全失去了先秦时期的风貌。被皇权压垮了脊梁的儒者越来越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完全没有了先秦儒者大气悲歌的精神气,处处显现出腐朽保守的时代气息。当下小编提倡学习儒家,多指先秦儒家,思想保守的酸儒,缺少独立精神的伪儒,不在所言之列,这是要说明的。

如果您喜欢我的原创文章,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愚忠愚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