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文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看完深感
TUhjnbcbe - 2025/5/11 16:38:00

王夫之,字而农,湖南衡阳人。王夫之曾考取了举人,青年时以博学见称。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过湖南时,曾遨请王夫之参加农民起义军,王夫之毁面伤腕而拒绝。年清军入关,王夫之在家乡举兵抗清,失败后前去广东肇庆,投奔明永历政权,担任行人司行人小官,因不满南明政权的腐败,上书要求改革,受到当权者的迫害,几丧性命。

王夫之后隐居衡阳的石船山,著书研究四十余年,后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除哲学外,还精于史学、文学、经学,并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等都有所研究,著作很多,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王夫之哲学思想,是其研究著述中的主要部分,其它如对史学文学、经学的研究,皆以其哲学思想为指导。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丰富、精深,涉及中国古代哲学的诸多方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次全面性总结。他的哲学著作主要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张子正蒙注》等。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倾向于回归。如佛教认为一切皆空,人只有认清一切皆空而不执着,才能回溯至光明的佛境;如道家思想也可认为是回归性的,老子就问:“专气致柔,能婴儿呼?”虽说道家、道教有着许多经世的谋略、手段。唐末李翱首先提出“复性”说,宋明新儒家继续提倡复性,所谓“复性”,就是回归到性的本然状态,也即是圣人之境。

另一倾向与回归性倾向相反,是向前进性的。这一倾向表现出了唯物主义的精神,如荀子、王充、张载等。具有此种倾向的哲学,多主张世界的本体是物质的、实有的,认为人应努力前进,运用自己的才智,去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表现出了人创造世界的雄心。王夫之的哲学与佛老不同,又与宋儒有区别,它属于向前进性的哲学。这一特点在王夫之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王夫之对社会、历史、个人的观点上都得到了反映。

王夫之哲学的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宇宙充满着气,“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气无处、无时不在,气是无限、普遍的。气是极其微细的物质,王夫之说:“气,有质者也。”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受这种微细的气,“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天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

气是运动变化的,气有阴阳,“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运动是绝对的,静只是动之静,是相对的气的运动原因来源于自身,运动是气固有的属性。气是实在的,是有,所以王夫之哲学中“有”是无限、绝对的。除物质的气之外,本体上没有如宋儒所说的“理”。“理”在王夫之哲学中只是气的一种属性,理气又是统一的,所以王夫之提出了有名的论点——“理在气中”。

气是阴阳之气,“一气之中,二端既肇,摩之之,而变化无穷。”阴阳二气交感变化而产生万物,具体的物也就是“器”。王夫之说:“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道不可离器而独存,而且道只是器的道。王夫之“理在气中”、“道不离器”的理论,抹去佛老以及宋思想中飘忽、虚无的道,一变而成实在的、物质的、变化的世界。

而且,“六合一气,万古日新”,气运动不息而且日日新,这肯定了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具体的事物时时在变,其变化的事物处于不断更新之中。那么,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呢?王夫之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是知行观。首先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意思是说,通过对事物的接触,进行实践,在此基础上方可以产生对事物的认识——知。王夫之以这一唯物论的观点,批判了朱豪知先行后的观点。

同时,王夫之针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提出了“行可兼知”的观点。他认为王阳明“知行合一”,其实是把行归入了知之中,但王夫之认为与其把行归入知之中,还不如说行之中可以包含知。王夫之用例证说明:“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行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是行可有知之效也。”王夫之在知行观上表现了一定的辩证性,认为知行是统一的,者不可偏废,“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

王夫之气动理论,以及关于认识、社会、历史、个人的理论,都表现出了人应该认识清楚一切都是变化的,而变化的方向是向前的,而且是日新日成。所以人要以自己的头脑把握现实,从现实出发,因为现实是最重要的。王夫之这种具有积极进取的思想,在历史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王夫之思想中也有时很强调人的先天性。

据小编所知,王夫之思想一反宋明儒学的唯心主义,倡导气一无论的唯物主义,在哲学上吹起了一股有力的、进取的风。王夫之对以前的唯心主义“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眼”,通过批判,“欲尽度古今虚妙之说,而反之实”,提升了哲学的水平。共思想“推故而别致其新”,对后世影响深远。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看完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