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来自“遗传”吗?
有人说“是”。根据是:我发现我的很多行为模式,和我的父亲/母亲,几乎一模一样。
有人说“不是”,因为一个家庭里的几个孩子性格都不同,甚至双胞胎的性格都会不同。
对性格的推论,每一个解释都有看似站得住脚的理论与实例,也有反驳的依据。事实上,太多讨论基本都属于“有遗传推论”。那么,性格究竟是否来自遗传?
千百年来,“本性难移”被人津津乐道,性本善恶,也争论个不休!
1、孟子主张“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恶。老子主张“无善恶论”:人之初、性本无。
2、《生物学》中达尔文提到“物竞天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性本恶论”;西方神学中提到“人生来就是罪恶的,应该去恶存善,为自己赎罪”,这还是一种“性本恶论”。
3、东方玄学那就模棱两可了,因为受到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性有善恶、无善恶,说不出个所以然!事实上,这也正是大众的争论点。因为我们都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育儿心理学》三个方面聊一聊这个问题!
性格是否来自“遗传”?
一、看看《心理遗传学》怎么说
心理遗传学是遗传学中发展最慢的,这个学说至今都没有系统化。所以各位前辈也直接提出了:性格小部分来自遗传,性格大部分来自遗传,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等说法。
说白了就是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只能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糊弄人”!
表述一:性格是基因遗传的,父母有什么样的性格,孩子就会是什么性格。
表述二:性格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
表述三:除了遗传素质,环境对性格的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好家伙!遗传,非遗传,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因素,话都让这群科学家说完了。真是“严谨”!)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一是受历史观念影响深刻,二是目前遗传学对性格的研究方向,也并非是遗传与否的问题,而是研究“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性格的影响有多大”。
这其实是一种“有遗传推论”,即:将性格建立在有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做研究。
如果方向一开始就错了,自然也得不出有效的结论。
或者说:一开始就带有主观意愿,先入为主,自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这就是遗传学给我们的答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看看《育儿心理学》怎么说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