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讲义第五讲对偶
对偶
定义:将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个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句群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叫“对偶”,也叫“对仗”、“俪辞”。
类型划分:
一、从结构形式上划分
◎严式(也叫“工对”)
解释: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表现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对语句。
常用于“律诗”要求严格,“律诗”又称“格律诗”,清代也叫“新诗”。
例句: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格言)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选自(鲁迅《自嘲》诗)释义:形容对敌人绝不屈服,
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宽式
解释: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表现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对语句叫“宽式对偶”。
与“严式对偶”相比要求没那么高,它运用起来更为灵活、方便,范围也更为广泛,多用于除诗歌以外的散文作品中。
例句:
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②大弦嘈(cáo)嘈(cáo)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二、从内容上划分+
三种基本形式:正对反对串对
六种特殊形式:自对互对
倒对扇对
借对磋对
基本形式解析:
1·正对:由意思相近或相关、意义上互衬互补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构成的对偶句叫“正对”,也称“平对”。
例句: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ɡāo)腴(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穿插秦始皇小故事
2·反对:由意思相反或相对、意义上相互对比映衬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并列构成的对偶叫“反对”。
例句: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qī)戚(qī)。(《论语·述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荀子《劝学》)
3.串对
上下句意思相关联,表示承接,递进,假设,因果等关系的对偶叫“串对”,
也叫“走马对”或“流水对”。
其特点是两句紧连,一气贯注。
例句:
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yán)真(zhēn)卿(qīnɡ)《劝学》)
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其二》
特殊形式解析:
(1)自对:除上联外,上下联之中又各自对仗,形成当句对,就句对,句中对和四柱对。
例句:
①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月》)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互对
既是对偶又为互文对特殊对偶叫“互对”,也叫“互文对”。
互对能使思想缜密,意蕴丰富而和谐整齐,且音韵铿锵,节奏明快,能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把主题思想烘托得更加突出。
①迢(tiáo)迢(tiáo)牵牛星,皎(jiǎo)皎(jiǎo)河汉女。纤(xiān)纤(xiān)擢(zhuó)素手,札(zhá)札(zhá)弄机杼(zh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②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王维《答张五弟諲》)
(3)倒对:
对偶、倒装兼用对对偶叫“倒对”,也叫“倒装对”。
因受平仄或词性对限制而不得不颠倒词序,便出现倒装对。这种倒装、对偶兼用对形式,既照顾了平仄又实现了词性相对,且使语意得到强调、重点得到突出。
例句:
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②诲尔谆(zhūn)谆(zhūn),听我藐(miǎo)藐(miǎo)。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日未知,亦聿(yù)既耄(mào)。(《诗经·大雅·抑》)
释义:(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看你那种糊涂样,我心烦闷又悲哀。反覆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如果说你不懂事,怎会骂我是老迈。
:1、藐藐:轻视的样子。
2、虐:"谑"的假借,戏谑。
3、聿:语助词。
4、耄:年老。
总结:(1)避免语意重复
(2)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忌拼凑、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