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讲义第九讲对比
定义: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类型:
(1)相对
(2)相照
解析:
(1)相对
将两个相对、相反的事物进行比照以使形象更加鲜明、是非更加清楚的对比叫“相对”,也叫“两事对比”。
例句:
①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选自(汉乐府诗《长歌行》)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选自(荀子《劝学》)
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选自(谚语)
(2)相照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
选自(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③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选自(荀子《劝学》)
总结:
(1)用以对比的事物典型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有互相对应的关系,应有本质上的不同,不能是调和型的。否则,不能构成对比。
(2)对比的两项矛盾要尖锐
对比要深刻,不能不痛不痒。语言的色差也要鲜明,不容含糊,不能造成比距缩短、意思含混不清。用以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反差要大,矛盾要尖锐。
知识点补充:
1、对比修辞与对比写作手法辨析
对比修辞是语言上的,着重对语言因素的加工、修饰,只在短语、句子和句群范围使用。写作上的对比手法则不受语言上的限制,往往是大段落和篇章性的,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突出矛盾冲突,这是从整篇文章上看的。
2、对比与对偶
(1)相同点
对比修辞与对偶从形式上看都要求成对,又是为了一个目的——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使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人易于接受。
(2)不同点
①内容上
对比要求比项双方要相反、相对,即内容上不能调和,矛盾要尖锐,比距要大。而对偶则不要求内容上的对立。
②形式上
对偶在形式上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要求两项“对称”。而对比则不要求。
③修辞作用上
对比的目的,是使形象生动、感情强烈,使语意更加明确,使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更强。对偶则是运用对称的语言形式,和谐的语音节奏,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3)区别方法
区别对比与对偶要从它们的不同点着手。对比注重意义,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拘泥于结构形式。对偶注重结构形式,而不重内容上的比较。因此,字数、结构是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对比修辞是短语、字词、句子和句群范围内的,字数不拘多少,当然就不存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问题。对比比项双方意思是“对立”的,即相反、相斥的,矛盾尖锐,比如“红”与“黑”等是不能相混的。对偶的两项总是紧挨着的,对比的比项紧挨着的则不多。
对偶中的“反衬”也是一种对比,是对偶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的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