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君子人格,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TUhjnbcbe - 2025/4/23 20:59:00

儒家认为人之根本在修身立德,修身立德的核心是“反求诸己”式的自我砥砺和净化。倘能如此则可以“君子”矣。“君子”的要件有二条,一是好学,而是自律。所以《论语》开篇就是一则“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这一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出必须有热爱学习的品质,“学而时习之”是勤勉学习的特质,视学习为人生所必需,而且一切有利于学习进步的切磋交流都乐见其成。二是必须有自我把持的涵养风度,“人不知而不愠”是笃于自信的宽厚,也是基于涵养的风度。这种风度的本质是内敛的矜持,反求诸己的自律,正如《礼记中庸》所言“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立身之本,就是严于自律。不担心“人不知”的原因是基于德行品学的自信和对社会君子之风的希望和期待,笃信君子终有为人所知之时,为世所用之日。所以孔子认为君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是自我完善的途径,它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予以修正。荀子也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自省自责而不是怨天尤人,对他人求全责备,这显然是要高人一筹。非有顶天立地的心胸和境界是难以做得到的。这种品质被认为是端正的,善良的,温润宽厚的,在孔夫子看来“君子”理应如此。因此,“君子”才异于常人,才能德高望重,有不怒而威的感召力影响力。“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这句话强调两点,一是君子应该庄重或曰自重,品学端正,不苛求于人,则受人尊敬,不怒而威。其次是,不要和品行低劣行为不端的人交往,而且不能因为脸面尊严而掩盖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有错即改,坦然面对。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此。

这种态度的要义是严以律己,以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严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正因为如此,君子才能获得极高的声望和敬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君子有别于小人,小人是“过则顺之”,君子是“过则改之”(孟子公孙丑下)。

更重要的是君子能“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这种甘于平淡,严以律己,安贫乐道的境界是普通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正因如此,孔子认为君子可以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仁义以化育之,礼乐以熏陶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种愿望和理想是非常美好的。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这就给君子套上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道德高标,将君子推上了人格完美的境地,事实上也窒息了君子的生存空间。君子如此其难,常人所不能及也,普天之下,谁能“君子”?“君子”又将何以自处?

儒家“君子”人格风范的确立,其逻辑起点是风正气清,人皆舜尧。如果失去了这一前提,“君子”人格则有歧化异变之可能。

其一是容易滋生二重人格,道貌岸然,表里不一,双面人性。“君子固穷”,小农经济时代尚可自律,商品经济时代则难以自持,明面上清高以自许,私下里唯利是图,坦荡其外,阴暗其内之,于人则求全责备,于己则“过则顺之”。

其二是忽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滋生精神鸦片,不利于调畅理达,中正平和,一旦触及实际则往往不堪重负,则有崩溃或愤激之虑。过高的诉求滋生清高之心态,而难以企及的现实则又滋生幻灭虚妄之情绪。

据此,儒家的“反求诸己”的思维模式,立足于理想境界,追求理想境界,足以弘扬,值得称赏,局限与不足也显而易见。

年1月18日星期六

1
查看完整版本: 君子人格,理想与现实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