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君子礼仪一是学习,二是修身
TUhjnbcbe - 2025/4/23 20:56:00

大家好,我是文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君子礼仪。

人在本性方面,都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圣王和暴君都没有差别。为什么会有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呢?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任其自然发展,就是性恶的小人。如果能按圣人制订的礼来改造自己的本性,指导自己的行动,那就会经常行善,成为君子。但是,君子在本质上,在外表形象以及智力才能上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也没有什么超人的地方,只是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按礼办事。这样就可以“积礼义而为君子”。行为符合礼仪的多少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因此,国君就可以用礼仪为标尺来衡量群臣的好坏贤否。“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

对于个人来说,怎样才能“积礼义”而成为君子呢?荀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二是修身。

关于学习,如果能够直接向制订礼仪的圣人学习礼仪,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方便的了。但是,圣人早已死了,怎么办呢?因为圣人制订的礼仪都保存在书籍里,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学到礼仪。读哪些书呢?荀子提供的儒家典籍是《书》、《诗》、《礼》、《乐》和《春秋》。汉代儒者称这几本书和《周易》都是“经书”。

荀子要求专心致志地学习这些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分心就学不好。还要坚持学到底,从不间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半途而废,那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主张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到死,“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学以后还要贯彻到行动中去,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人乎耳,薯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学习从耳朵听进去,记在心中,化作行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典范。这就是学习为了修身,修身就是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所以,荀子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学习最终目的是实行礼。

行礼是善,背礼是恶。学习、修身都是为了行礼,也是去恶存善。看到别人的善,经过修养,一定要把它变成自己所具有的善。看见别人的不善,应该引起自己的警觉,作为教训,不断提醒自己。哪些行为是善的呢?尊贵者不傲慢,聪明聋不难为人,机灵不抢先,直率不伤人,不懂,就要问,不会,知道学,即使有一些本事,还要注意谦虚礼让,如果生活舒适了,就要避免瀚悄,工作劳累不能表现出疲沓,发怒时不过分拿别人的东西,高兴时也不能给别人过多的东西,反正什么都要处理得当。

还耍处理好各方面的人事关系,对国君,要做好当臣子的职责,对长辈,要象个子弟的样子,对朋友要礼让,对晚辈要教导,这些都叫做“义”。“义者,宜也。”符合礼的,就是适宜的,也就是“义”。荀子认为要重道义,轻王公势位,重内省,轻身外之物,不要作财物的奴隶。体力劳累而能心里安闲的事可以干,符合道义但利益不多的事也要干,一句话,“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不因为物质上不能满足而不积极贯彻自己的主张。因此,所谓“修身”,姑终都要贯彻“以公义胜私欲”,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荀子还注意到,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和固执己见的区别。实际情况变化了,原来的主张也要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情况,这样才能在变化的情况下处处符合礼仪的要求。“与时迁徙,与世偃仰”,才能“应变曲当”,对付变化的局面处处做得恰当。但是,变化又不能脱离礼仪的原则而陷入实用主义的相对论。所以荀子说:“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不离封建制度的礼仪。对于违背社会发展趋势的人,荀子力主镇压,“才有反时者,死无赦。”

荀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分别有过很多论述,而且经常相对而言。君子表现如何,相反的就是小人的表现。但是,君子的表现不一定都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因此,想当君子者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所以,君子应该“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这样说来,至于别人怎么对待,怎么议论,都可以暂时不予理睬。重要的是自己要认真地加强修养,这就是所谓“古之学者为己”。学习是为了自己修养成君子,不是为了让人说好,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当君子是需要有这种坚定信念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君子礼仪一是学习,二是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