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的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慎到师出于道教,之后至学于法家,是百家争鸣之时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多年,门下弟子众多盛名远播。其学说在当时褒贬不一争论颇多,庄子评价慎到“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因庄子与慎到同属道家固多有赞扬其道的思想。而另一位思想家荀子却提出不同的看法,说慎到“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荀子指责慎到的学说是迎合君王与群众,忽视能人贤士的作用,只要依法行事即可养尊处优无为而治。但不论如何,慎到的思想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颂和世代传承的地方。今日节选《慎子》当中五句智语加以释义,愿有所获。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慎子》
释义:法律并非从天而降,也非从地下生出,它是在人间发生而来,是合乎人心的道理。意思是说,法律生之于民心所向,也为民所用。
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我为,则莫可得而用矣。——《慎子》
释义:不是自己做的事,却拿来为我所用,最终只会因败露而得不偿失。做人要实事求是,冒领贪功不但不会成事,反而会败事。
昼无事者夜不梦。——《慎子》
释义:白天无费心事,夜间就不会梦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比喻,做人须坦坦荡荡,在日后才不会因前事而惊扰。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慎子》
释义:用一片小小的树叶就可遮蔽眼睛,雄伟的泰山在眼前也看不见。两颗小小的豆子堵住耳朵,就连雷霆的声音也难听见。比喻,人若是被蒙蔽,即使再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
视之明也,鉴于贤,不在见于蚊睫。——《慎子》
释义:一个人能够通明,在于他的贤能,而并非他有看清蚊子睫毛的本事。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贤德并不因为他有超凡的本领而为人称颂,而是因为他的个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