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那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涌现出一大批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当然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曹操,刘备,孙权。特别是他们三个手下,谋士众多,我们知道刘备有诸葛亮,孙权有周瑜、一个六出征祁山、七捕孟获,另外一个火烧赤壁,那么曹操呢,他的谋士是谁呢?
其实由于曹操太过能干了,大家忽视了还有一个人,在那个时代也同样光彩夺目,这人就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首的荀彧。
三国:荀彧,字文若,颍川人,在今许昌。父亲荀绲,官至济南相,叔父荀爽,董卓时期,官至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何颙曾评价他:“王佐之才也。”后来荀彧弃袁绍投曹操,曹操同样大悦道:“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当初辅佐刘邦的张良,可见曹操对荀彧是多么看重。
我们今天讲荀彧,不但是说他的谋略,更重要学他的为人之道:因为他的说话艺术,同样令人佩服。举例,我从一则故事上,给大家说一下。
公元年,陶谦在徐州病逝,曹操决定攻打徐州。当时,陶谦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决心复仇。荀彧为当时的大局挺身而出,曹操在一些明智的建议下,终于打消了进攻徐州的念头。想想,杀父之仇,他是怎么说服曹操的,这里大家要做一下笔记了。
第一:引经据典,进行细致分析。
荀彧劝解曹操说:“昔高祖保关中,光祖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至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我们看到了一开场,就是拿先帝来说事,举出成功案例。
后面他看了一下曹操的脸色,接着夸曹操:“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东山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想想,每个人都想自己被人夸,是不是这样一来,曹操心情就高兴起来。
最后他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河、济,天下之要地,今虽残坏,犹易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想想看,他非常知道曹操心里想什么,荀彧把曹操比作汉武帝、光武帝,曹操能不开心吗?重点事,都是在夸曹操有能力。
第二:规划初步方案,给出愿景。
荀彧并没有停下来,后面看曹操喜悦了,就开始说出自己的想法了:“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不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
大家看道没有,荀彧这招厉害了,用连夸带比做铺垫,把曹操捧上了天,后面才是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有细节操作方案,这样他给曹操是一个得更加美好的愿景,这样两者比较,曹操肯定要思考的?曹操会拒绝成功诱惑吗?
最后,荀彧不愧为谋士,为了让曹操下定决心,又接着给曹操心里烧了一把火。
直接,点明了利弊,一锤定音。
荀彧说:“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馀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当然,大家看了这段话有些饶,我们简单的翻译一,就是说,如果你不听我的,非得按着自己的心的想法去做,那么迎接你的就是这样那样的失败,1,2,3等等,你能够接受失败吗,你是曹公你能接受吗?
换谁这心里肯定不能接受啊,自己刚刚才有地盘有队伍,有点人有点钱,走上人生巅峰白富美都还没开始,突然变成一无所有,这搁谁心里都难受啊。
最后,他成功地说服了曹操放弃了攻打徐州的决定。
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汉代孝道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曹操这样的枭雄,面对自己的杀父之仇。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第一次攻打陶谦时,所过多屠戮。
想想陈宫、张邈为何叛逃到吕布那里,主要原因就是曹操杀戮过多。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荀彧还能说服曹操,最后改变主意,想想说话的智慧多么的厉害。
后来荀彧凭借自己的谋略和说话的智慧,帮助曹操战胜了一场一场的战争,贡献很大。同时,他经常被委以重任,留下了盛名。后来他为魏国第一谋士确实是毫不夸张。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与他人交流。知道说话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爱说话是一种本能,会说话是一种能力,说出来的话能让人爱听,是一种智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向荀子学习,他老人的思想和智慧,让我们说说别人喜欢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