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主义精神
TUhjnbcbe - 2025/4/7 21:13:00

道家文化所蕴含的民本主义精神

老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诸子之一,这个学派发展形成的道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继承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源流,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创始人老子生于先秦时期,以他著述的《道德经》为经典。《道德经》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法则,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从的准则,其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崇尚人的生活要顺应自然规律的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相当抽象的哲学观念,为了形象地说明“道”的具体形象。在《老子》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实际说的是做人应效法水的品德,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而且从不与万物产生纷争,从不彰显自身的功德,公平无私的对待世间万物,而求任何不回报,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说,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和日丽时水居低就洼,使世间万物受益,体现了柔弱无争地一面,但是当暴风雨到来之时,柔弱的水汇聚到一起,就会奔腾咆哮,以排山倒海之势移山拔树、摧枯拉朽。“天下之至柔”不仅是哲学意义的观点,同时也是老子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他把柔弱的水比喻为百姓,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正告统治阶级不要为了过分追求享乐,而对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统治,表达了强者与弱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辩证关系。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呼声,则是对统治阶级的严厉警告。

儒家学说同样重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孟子·告子上》篇中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意思是说,假如拍打水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以“人性本善”的角度解释了人之所以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表达不满并且做出反抗,体现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儒家学派的另一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王制篇》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马害怕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唐太宗李世民继承了荀子的观点,他在《贞观政要·论政体》指出:“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都认识到了,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懂得劳动人民的力量极其伟大。这些民本主义思想,使部分统治者为了实现封建王朝的延续,不得不考虑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封建王朝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盛世,都是封建统治者注重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历史时期,反之,如果封建统治者过分压榨剥削劳动人民,就会发生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

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凝结了中国古代圣哲先贤们的思想智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石,民本主义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永恒不变的主线,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当中。水资源是自然界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广大劳动人民则是社会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重视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