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早读材料
一、情境式默写(自我检测,然后背诵)
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地区,64篇
(一)间隔性默写(自我检测,动笔!!针对问题再背诵)
80.《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风光。作者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描写山间朝暮之景色,其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夏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1.欧阳修《醉翁亭记》对太守宴会描绘得让人眼馋,不仅有“”捕到的肥鱼,还有用泉水酿的酒和摆在面前的各种“”。
82.《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对君子大加赞美,用“”来赞美君子美德远播,用“”来赞美君子可敬而不可侮慢。
8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加冠之后,因为“”,加之身边没有优秀的学者老师,曾奔赴百里之外,只为“”。
84.诗经《蒹葭》中“”句表达了清晨的露水尚未干的意思,“”一句表达了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还没被蒸发完的意思。
85.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
86.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
,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之意境相似。
87.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和范仲淹《渔家傲》中“”。
8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渴望“广厦千万间”的目的是“”,而杜牧在《阿房宫赋》批判秦始皇的阿房宫奢华得让天下的人“”。
89.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与之相似的诗句:“”。
90.“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9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喟叹终日。
92.诗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9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一句写出他对暮色中春花飘零的感叹;用“”一句写出他在花园小路上心情难宁。
9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通过虚写在高塔上见到辉煌景象来言志的一句是“”,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
95.陆游《游山西村》中,介绍农家盛情款待宾客的一句是“”,直接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对吾土吾民之爱的一句是“”,“____________”一句,展现了祈求农事丰收的热闹场景。
9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中“”以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下片写如果能完成功业,就会“”。
97.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最后感叹“”,这与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故借问廉颇“”所表达的悲怆之情类似。
98.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
9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大好山河,历来让中国文人魂牵梦萦,诗情大发。《望岳》中,杜甫望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顿时“①”,因而极目张望,立誓“②”,以览尽众山;《虞美人》中,李煜身囚小楼,见月下雕栏玉砌,心中黯然,一句“③”道出了江山易主、山河变色的慨叹,面对此情此景,李煜不禁生发了“④”的浩瀚离愁;《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驾一叶扁舟,吹着清风,沐浴着山间明月,顿觉人生短暂,很想“⑤”,与明月共存,并认为清风、明月、江水“⑥”,自己和友人可以尽情享用。
用古诗文的名句来表情达意,往往会比白话更加典雅含蓄。比如一位女性就可以用《诗经·氓》的“(1),(2)”来表达对青春老去,情感消磨的感叹;也可以用《楚辞·离骚》的“(3),(4)”来表达自己对荷花、芙蓉等服饰图案的喜爱;还可用李商隐《无题》中的“(5),(6)”来表达对爱人的矢志不渝。
又一轮名句复习完成,你背好了没有?
答案:
80.云归而岩穴暝佳木秀而繁阴
81.临溪而渔山肴野蔌
82.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3.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84.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85.心远地自偏欲辩(辨)已忘言
8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7.长河落日圆长烟落日孤城闭
8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敢言而敢怒
89.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90.东风不与周郎便小楼昨夜又东风
91.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
92.一尊还酹江月浊酒一杯家万里
93.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94.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95.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古风存箫鼓追随春社近
96.醉里挑灯看剑赢得生前身后名
97.可怜白发生尚能饭否
98.身世浮沉雨打萍留取丹心照汗青
99.荡胸生曾云会当凌绝顶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挟飞仙以遨游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桑之落矣(2)其黄而陨(3)制芰荷以为衣兮(4)集芙蓉以为裳(5)春蚕到死丝方尽(6)蜡炬成灰泪始干
北京、山东、海南地区,58篇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2)《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
(3)《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4)《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5)《书愤》中描写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两句诗句是:,。
(6)《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
3.答案:
(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二、文言词语积累(结合例子,体会记忆,然后诵读、记忆)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八)
1①赶紧,马上。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浙江卷,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②屡次。余亟叹其技之妙。
练习:愿亟窜之远方。(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2①至,到,到……时候。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②从。其余略
3①过河,渡河。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②成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救,救助,救济。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4①和,与。命奴仆暨里中小儿辈,箕敛蜂巢,购以善价。(08合肥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让家中仆夫及邻里的小孩,将蜂巢取下来装在畚箕里,他用高价买下来。)②到,至,等到。暨于奏日,
5①超过。例1、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湖南卷,。)例2、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安徽卷,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②处罚。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重庆卷,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③更。
6①美好,美好的。
②赞许,嘉奖。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③感谢,感激。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国语·叔向贺贫》)
④欢乐,高兴。上大嘉乐,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7形声字。从人,从叚(jiǎ),叚亦声。“叚”意为“非原本的”、“借的”。“人”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用的人员”。本义:代理人。引申义:代理,借用。再引申义:非真。不实。说明:“假上将军”即“代理上将军”。“假为天子”即“代理天子”。
(1)动词。①代理,非正式。假吏,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②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以书假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租赁;雇佣。久假不归。假居,租屋而居;暂借居住。假赁,借,租借。
④凭借,利用。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⑤授予;给予。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假年(给以岁月。指延长寿命)。假息(苟延残喘)。
⑥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假易(宽纵;宽容)。假纵(宽纵)。
⑦宽免。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并求假盐税,积日不得通。
⑧请教。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安徽卷,然而岁月久了,它们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或请教。)
(2)连词。
①假设,如果。
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荀子·正名》
假其惊怖斯言。——[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2)又如:假饶(如果;假若);假似(如果;假设);假之(假若);假而(假如)。
②即使。如:假是(即使;纵然);假遭(即使,如果)。
(3)副词。暂且;权宜。
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又如:假嘈(胡乱应付);假延(暂且延缓);假埋(假葬。暂时埋葬以待改葬);假翮(暂时依附)
(4)介词
①凭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愿假宠以请予诸侯。(《左传·昭公四年》)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②当。假今之世。(《荀子》)
8①浸湿,沾湿。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②浸染,沾染。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现代汉语有“渐染”一词,因经常接触而逐渐受到影响。)③流进。东渐于海。④更加。渐见愁煎迫。其余猜测:如浸泡。逐渐(逐步发展渐进;逐渐传入)
9①选择,挑选。例1、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同“拣”,披沙拣金。)
例2、公事朝会,必夙夜早起,简阅衣裳,料数冠帻,如此数四,世以此笑之。(每当公事朝会,必定要夜里早早起来,挑拣衣裳,整理冠巾,像这样反反复复三四遍,世人因此嘲笑他。)
例3、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被(您)舍弃,我哪里敢不向您请罪呢。)
例4、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
②选拔。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能而任之。
③忽视,怠慢。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④竹简,书信。
清简:①清廉俭约。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后汉书·赵咨传》)
③简约。由是案牍清简,囹圄空虚。(清褚人获《坚瓠九集·板隶》)
④清新简练。气韵闲旷,言词清简。(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10①镜子。引申为借鉴、鉴戒。后人哀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也。②明察,审察。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1①围野兽的栅栏或关野兽的笼子。例1、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例2、槛车,囚车。②栏杆。例1、槛外长江空自流。例2、直栏横槛。
12①劝,规劝,劝戒。(多用于下对上。)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②挽回,挽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3①扶,持。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②请。将进酒,杯莫停。
③选择连词,还是(相当于“抑”)。构成“……耶(邪、乎、也),将……耶(邪、乎、也)?”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④率领,带领。
⑤拿,用。
⑥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⑦还,又。岂将有及乎?将信将疑。
⑧一定会,必定。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夫子不远千里,将以有为乎?
14①交互,互相,意同“更”。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②同时。风雨交加。百感交集。
③都,全,一并。供役军士财力交殚。(重庆卷,供役军士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同“率”)
④联合,联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合纵缔交,相与为一。(注意年全国2卷:兵已交,战斗已经开始了)
⑤朋友。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北京卷,宋清是个买卖人,现在的朋友有能期望别人报答像宋清那样目光长远的么?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
15假托.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江西卷,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
16胁迫。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7告发,揭发。例1、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北京卷,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例2、
18①小草。草芥。②比喻微小。
19①独特,孤高,不合群。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湖南卷)②铠甲,甲胄。介胄。③个。一介。④通“芥”,比喻微小。⑤在……中间。⑥边。江介。
20①凭借。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
②依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庆卷,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踩,践踏。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③欺侮,欺凌。今我在也,而人皆以藉吾弟。
④如果。藉弟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⑤垫着,铺垫。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藉:①交错杂乱的样子。②显赫、喧盛的样子。
21①渡口。风烟望五津。②路,门路。后遂无问津者。③汁液。
22①即将,马上。吾属今为之虏矣。②如果,假如现在。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氏者,必为鲧禹笑矣。
23①怜悯,同情。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自夸,夸耀。自矜功伐。③得意,骄傲。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④注重,检点。不矜细行(细节),终累大德。⑤庄重,自重,端庄。例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例2、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广东卷,(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将“矜严”译成“端庄”“庄重”“严肃”或“端庄严肃”等都算对,译成“严格”“严厉”算错。)
24表恭敬。谨拜表以闻。
25①渐渐,逐渐。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四川卷,长安城中盗贼奸民逐渐多,里巷中不良青年合伙杀害官吏,有的还接受贿赂(赇,读“球”,贿赂),替人报仇。)②大水,湖泽。③泡,淹没。④灌溉。
三、拓展阅读,借鉴提升
任仲平文章精选(二)
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
——写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
(五)
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集全国之智、举全国之力打赢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这样一组数据,令人震撼:我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多万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中西部地区还同步搬迁万非贫困人口。这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的大搬迁背后,是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亿元,是各地通过做好安置区群众就业、产业、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等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回首脱贫攻坚这些年,是什么力量能够在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新配置资源,让各种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是什么力量能够在超大规模国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组织体系,让扶贫工作系统高效运转?是什么力量能够推动如此多的干部扎根贫困地区,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带头人?这种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西部22个省份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东部9个省份、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五级书记抓扶贫,各方合力促攻坚……观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战,有学者感慨“这种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大规模动员调度的能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办到”。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能够将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完成这一“当前中国最庞大、最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来,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年初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正是取材于福建与宁夏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领袖同志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吊庄移民”工程,创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的崭新模式。
(六)
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世界各国的贫困问题复杂多样,是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有益的启示。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从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国减贫实现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当被问及世界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仁的意思是,尝试为人民谋利益。这在现在这个时代十分有意义。”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仅以中国方案、中国价值贡献世界,更秉持“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胸怀,作为创始成员参加联合国“消除贫困联盟”,通过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中非减贫与发展高端对话会、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分享减贫经验,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30多个国家实施余个发展合作项目……中国在自身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参与改善全球贫困治理,为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在卢旺达,中国专家带来菌草技术,也给当地人民带来新生活的希望;在马达加斯加,一株株杂交水稻蓬勃生长,实现当地居民“吃饱饭、更吃好饭”的梦想……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经济学教授汉弗莱·莫希,在一篇文章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中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命中注定,我们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去克服它”。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脱贫故事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和未来的故事。
(七)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展现了一个大国的历史担当,彰显了一个大党的初心使命。
领袖强调:“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江西井冈山,神山村的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河北滦平,荒山上的光伏板映出灿烂阳光;陕西柞水,“小木耳”变成“大产业”;山西大同,“黄花菜”开出“致富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走在一条更为开阔的大路上。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离不开脱贫摘帽后的再出发,离不开乡村振兴中的再发力,离不开亿万人民走过千山万水、继续跋山涉水的永久奋斗。
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八)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满怀这样的豪情,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乡亲们的朴素愿望已经变成现实,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凝聚了举国同心的坚强意志,激扬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振奋着追梦圆梦的斗志干劲;砥砺再出发,一个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正带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这艘巨轮正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发。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一定能以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铸就新的历史辉煌,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人民日报》(年03月03日01版)
(二)全国乙卷满分作文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01)当代青年理想采访手记
河南考生
记者:观众朋友们,我是记者小孙。在当下,中国青年开始肩负起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是如何看待理想的作用的呢?今天,我们随机采访几位中学生,了解一下当代青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见大街上有高中生走过,连忙走过去问)这位同学,你好,请问你是如何认识理想的?
高中生李华:理想对我的成长有指导意义,因为没有理想就如同大海中失去方向的小船,漂泊不定。我认为只有加强自我修养,铸就高尚的品德,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平时,多在个人基本修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才能不断给理想加油。
记者:感谢你的参与。(转向李华的朋友张明)你是如何看待理想的呢?
高中生张明:我感觉只修身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还要不断矫思。因为方向错了,再努力都是白费。要时刻铭记脚下的路和远方的山,当“路”出现了问题,走错了,要及时调整过来,否则很可能就南辕北辙。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欺欺人,不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能恰当处理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么,一切都将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记者:(转向刚巧经过这里的一位女生)请问你如何看待理想?
大学生朱丽:我是朱丽,现在读大一。我认为当代青年要把远大理想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以“义”字为先。理想是为人生导航的灯塔,在“义”的指导下,当代青年会更好地实现理想的目标。试想,缺少了目的,怎么会有动力?没有了“义”的靶子,怎么会有前进的方向?孟子一生“行天下之大道”,终流芳百世。我们要把目标树好,重视“义”的作用,努力前行。
记者:分析得很有道理,感谢你的参与。(看到快递员王刚,立刻向他提问)你好,请你也谈下如何实现当下的理想,好吗?
快递员王刚:要有行动,否则都是空想。我现在是一名快递员,也是我们新时代中国所需要的热血青年。有人认为快递员会遭到别人的白眼,被人看不起,很丢脸,但这份职业同样给当下的中国注人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我为此感到十分自豪。无奋斗,不青春!这些年我不仅获得了价值上的认同,也获得了物质上的收获,我要继续为价值的提升努力。再远大的梦想都要去践行才可以,否则-切都没有意义。我会继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
记者:感谢以上人员的参与。(面向观众)通过这几个当代青年的看法,不难得出,理想不仅要修身、矫思,还要注重“义”的作用,更关键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当代青年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只有恰当处理以上几种关系,才能成功采撷理想之花。
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本文将“理想”与“当代青年”相结合来行文,写出了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四个方面。表达时围绕中心,注重“修身”“矫思”“义”和“行动”之间的联系,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
说理深刻,条理清晰。全文运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对理想实现的条件进行深入论述。考生通过写记者对李华、张明、朱丽和王刚四个人的采访,使文章层次清晰明确,让人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
方法得当,过渡自然。文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表达,采访体使文章增色不少,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语言衔接自然,不同人物之间的衔接不显生硬,令文章浑然天成,自然地表达了中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