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皇权之斡旋下,儒法两家由水火不容,终变
TUhjnbcbe - 2025/3/26 21:1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一、儒家一般被认为是孔子所开创,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主张“仁义礼智信”,不符合乱世需要强国、强兵的需求,继而并不为各诸侯国所重用,也就是常常是不得志的。

(1)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学,儒家思想也成为了主流社会思潮。

(2)而汉武帝之后,历朝历代统治者,也基本是延续了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是社会主流思想的思路。由此可见,儒家在我们封建历史上,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二、而法家一般被认为是李悝所开创,与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得志相比,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谓很是盛行!

(1)因为,非常适用于乱世,即能够快速增强国力和军力,继而,法家思想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想,常常是能够力压其他思想学派。

(2)不过,要说法家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在秦国,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法家的影响力,可谓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3)在秦国,法家算是走上了台前,成为了超越其他所有学派的主流社会思潮。但是,随着短命秦朝的覆灭,法家似乎也销声匿迹了,就好像从历史上消失了一般。

(4)难道法家真的是消失了吗?在笔者看来,肯定是没有消失。至于为何说没有消失呢?笔者先卖个关子,我们后面再说。

三、看完儒家和法家的介绍,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儒家和法家其实都算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员,都是实力雄厚的学术流派。

但是呢,因为核心思想的不同,故而,两者的发展轨迹,强弱变化趋势,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不过,虽说儒家和法家的核心思想不同,但两者其实是有天然的联系的。说到儒家和法家两者的天然的联系,就不得不提,法家开创者李悝的早期求学之路。

(1)李悝虽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但聪明好学,志向远大,稍大一些的时候,他便立志求学。于是乎,拜孔子的亲传弟子子夏为师,学习儒学。期间,那是相当地勤奋好问,尊敬老师,很受子夏器重。

(2)因为聪慧,学了几年,李悝便算是学成归来,此后,他继续潜研学问。不久,通过对比当时的一些法律书籍,李悝便发现了儒家的很多缺点。于是乎,李悝开始醉心研究法律书籍。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李悝完成了由学习儒家,向开创法家的转变。

(3)既然李悝的老师是子夏,而子夏又是孔子的弟子,从源流来说,法家应该就是源出儒家。当然了,这种说法有一些争议。不过,除了李悝之外,法家还有不少代表,早期学习的也是儒学。诸如,吴起的儒家老师,正是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等等。

(4)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吧,其实法家和儒家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即很多人认为法家是源自儒家,是儒家演变出了法家。

四、按理来说,既然法家源出儒家,于春秋战国时期,两者应该“互有好感、互相帮助”才是。可是呢,事情往往事与愿违,两者不仅不亲近,反而犹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故而,时常有争斗。这就奇了怪了,儒法两家之间,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今天,我们不妨来,说道说道!

五、通常来说,最早记载的儒法两家争斗,当是春秋时期,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当然了,虽然此事件存疑,却还是可以间接证明,在孔子时期,儒家和法家的争斗就已经开始。而且两家的争斗,已经呈现出水火不容之势!

(1)孔子诛杀少正卯,并暴尸三日的事情,在《荀子·宥坐》中有记载,相对来说,应该是真的!但是,后世儒家的很多人,认为此事可能是假的,是有人想诬陷孔子。当然了,说法较多,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笔者对此就不赘述了。

(2)话说,孔子为何要诛杀少正卯呢?想来,这和孔子所处的,当时的时局和局势有关。

a.彼时,深受周礼影响,且也受老子道家影响的孔子,游走四方,积极劝善,宣扬儒家之“仁、义、礼”,以求归本溯源,迎回周礼。

b.可是,此时的周王朝早就衰落不堪了,各诸侯国都忙于利用法家等思想,积极扩展实力,以谋求争霸或吞并他国事宜。显然,在这种局面下,周礼名存实亡,早就是礼崩乐坏了。

c.所以,不论孔子如何地奔走疾呼,几乎都是没人理会他。等到失望至极的孔子,回到自己的故乡--鲁国后。却看到了,少正卯正大肆宣传法家,处传播法家之言,到处画饼充饥。而且非常具有蛊惑性,就连自己的学生也会去听。

d.对此,传言孔子先是对少正卯,进行了相劝,却是没用。最终,孔子是忍无可忍,决定着手强硬处理。于是乎,为了自己儒家的,立志道德救人,乃至平天下乱之宏愿。彼时,已是司寇,手握大宰之权的孔子,在位子尚未坐热的情况下,诛杀了少正卯,并朴曝尸三日,以期杀一儆百,为儒学和儒家,扬威立名。

六、孔子之后,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等,是对儒家持批评态度的。但要说孔子之后,哪位法家代表人物,批评儒家最甚,非商鞅莫属。而商鞅对于儒家的强烈批判,也是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法家非常不喜欢儒家,儒法两家,似乎已然是水火不容。”

(1)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虽然仅限于秦国范围,但其实对儒家的打击算是很大的。在《商君书》中,商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痛骂儒家,让彼时的儒家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例如他在《农战篇》中强调:“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又比如《去强篇》中又批评儒家到:“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

(2)由此可见,在法家的代表商鞅看来:“儒家的孝顺父母,兄弟友爱,讲礼貌、心底善良、兄弟和睦等优秀品德,都是罪恶虚伪的表现,是不值得学习的。”

(3)当然,有鉴于商鞅在秦国大行变法,用严刑酷法来规范秦国官员和百姓的行为,重刑罚而轻德治,且极致侮辱儒家,儒家肯定要反击。

a.但是因为商鞅远在在秦国,且法家在秦国很受支持,也很得势。一时间,儒家也不能拿法家的商鞅怎么办。

b.最终,儒家只得攻击秦国为“禽兽之国”,攻击商鞅是禽兽一般,以此来表现出对法家的蔑视。

七、商鞅之后,战国时法家的又一代表人物--韩非子,对儒家也是颇有微词,也存在明确批“儒”言论。且韩非子批判孔子,近乎认为孔子就是一个骗子。这一事件,再次表明儒法两家,矛盾很深,就是水火不容。

(1)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篇里,曾说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2)翻译过来就是:“世上最出名的学派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丘,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自从孔子死后,有子张儒学,有子思儒学,有颜氏儒学,有孟氏儒学,有漆雕氏儒学,有仲良氏儒学,有孙氏儒学,有乐正氏儒学。自从墨子死后,有相里氏墨学,有相夫氏墨学,有邓陵氏墨学。所以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墨家分为三派,他们对孔、墨学说的取舍相互矛盾,各有不同,却都称是得了孔、墨的真传,孔、墨两人不能复活,叫谁来判断社会上这些学派的真假呢?孔子、墨子全都称道尧、舜,但他们的取舍又大不相同,却都自称得到了真正的尧舜之道。尧和舜不能复活,该叫谁来判定儒、墨两家的真假呢?自儒家所称道的殷周之际到现在七百多年,自墨家所推祟的虞夏之际到现在两干多年,就已经不能判断儒、墨所讲的是否真实了;现在还要去考察三千多年前尧舜的思想,想来更是无法确定的吧!不用事实加以检验就对事物作出判断,那就是愚蠢;不能正确判断就引为根据,那就是欺骗。所以,公开宣称依据先王之道,武断地肯定尧舜的一切,不是愚蠢,就是欺骗。对于这种愚蠢欺骗的学说,杂乱矛盾的行为,明君是不能接受的。”

(3)显然,在韩非子看来,利用没有事实根据的上古传说,来说事,是愚蠢的,是一种欺骗。这分明是在暗示:“既然你孔墨都公开宣称,自己的思想,依据的是殷周之礼,甚至还说自己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尧舜的道理。那么谁能证明呢?如果没有人能证明,就只能说明,你们这是一种愚蠢的说法,就是一种欺骗!”

八、其实,上述笔者开列的,孔子杀少正卯、商鞅诋毁儒家、韩非子批评孔子是骗子等。都还只是儒家和法家争斗中,很小的一部分,仅仅算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罢了。而除了这些典型的例子,儒法两家私下里,口水战可是一点也没少打。

(1)诸如:“法家骂儒家空谈迂腐,纸上谈兵,儒家则反骂法家粗鄙野蛮,急功近利”、“法家骂儒家软弱无能,儒家则反骂法家卑鄙过于严苛,不够仁义,冷酷无情”。

(2)诸如:“法家骂儒家感情用事、没有规矩和方圆,儒家则反骂法家不懂变通、条条框框,过于教条”、“法家骂儒家思想圆滑,让人捉摸不透,儒家则反骂法家太执拗、不懂人情世故,不懂拐弯抹角”等等。

九、其实,造成儒法两家争斗和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即:“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即向往强权、霸道,讲究办事效率,讲究是非黑白,清清楚楚,是实干派。而儒家主张以德(礼)治国,推崇王道,讲究中庸,讲究人心向善和礼法,是理想派。”

(1)很明显,正是因为儒家和法家的根本性区别,造成了人们有了一种印象。即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起到的作用是精神指导,喜欢追思古代圣人,显得保守且懦弱。

(2)而法家呢,则给人一种与改革有关,是一种积极的进步之力量象征,当然有改革嘛,就意味着需要破旧立新,也就给人一种,法家喜欢搞破坏,破坏旧制度等印象。

十、很显然,既然儒法两家,存在核心思想针锋相对的情况,那儒法两家的争斗,在韩非子之后,肯定还会继续上演。

(1)话说,韩非子之后,曾经学习于儒家后圣--荀子的,法家又一代表人物李斯,算是间接地促成了,秦始皇完成了争议颇大的“焚书、坑儒或术式”之事件。

(2)彼时,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算是完全超越了,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学派,让法家思想,成为了秦朝的主流社会思想。显然,在和法家的,这一次的争斗中,儒家算是暂时的,全方位的落败了!

(3)显然,法家也算是彻底得罪了全天下的儒家人,被天下儒家学者所攻击和谩骂。同时,李斯也算是彻底地让秦始皇得罪了天下读书人,也就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儒家学者,让秦始皇也被天下读书人谩骂和诋毁。

(4)毕竟儒家开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而天下读书人,通常来说,就是指儒生或儒家学者。

十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焚书、坑儒”的概念,最早的出处是见于《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其中写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很显然,按此记载,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而且两者,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

(1)关于“焚书”的起因,当是和淳于越等强烈反对“郡县制”有关。秦始皇34年,即公元前年,儒家博士齐人淳于越等,强烈反对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要求仿照古制,分封子弟,施行分封制。对此,代表法家的丞相李斯,加以严厉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a.一时间,儒法两家的口水战,打的如火如荼!不过,一番思索之下,志在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秦始皇,算是顺应历史潮流,采纳了法家李斯的建议,即执行更为先进的郡县制。并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官方(儒家)博士馆的,民间私藏《诗》、《书》等,要求限期交出烧毁。违者将严厉处罚,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另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事件。

b.对于“焚书”事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c.说到“焚书”事件嘛,确实破坏性很大,也很广。但显然,也不能一棍子完全打死!毕竟秦朝的官方,即秦博士手里,还保留有六艺之备份,而仅仅是民间的,被完全烧绝而已。此外,“焚书”事件也确实加强了秦王朝的统治,有利于大一统之局面。

(2)关于“坑儒”的起因,当和一些诈骗秦始皇大量钱财的,且不办事的方士有关。秦始皇35年,即公元前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竟然私下大肆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的事情。之后,更为大胆的是,竟然还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a.可想而知,秦始皇得知这一系列的消息后,有多么的生气。于是乎,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人并全部活埋,这大概率就是“坑儒”的原型了。

b.但是,笔者想问一句:“真的如一些典籍上记载的那样,秦始皇这真的是“坑儒”吗?”显然,一些典籍的记载有失偏颇。所以,是有很多人替秦始皇抱屈的,明明是一些方士骗了秦始皇,坑杀的都是诈骗的方士啊。哪里来的坑儒啊?

c.当然,如果还不信,秦始皇坑杀方士事件,可是在不少典籍里,都有相对明确的记载。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到:“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3)通过上述“焚书”事件可知,儒家学者主张恢复分封制,属于开历史倒车,算是扮演着历史绊脚石的角色,显然是不符合历史潮流。彼时,明显是郡县制更符合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显然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a.试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恢复分封制,那要不了多久,彼时的古代中国又会陷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民不聊生的局面,又会再次重演。显然,这是极其不利于古代中国的大一统和社会发展的。

b.当然,你要说秦始皇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完全否定儒家,也是不对的,毕竟秦始皇时期,还接纳和保留了很多儒家的博士,让他们参与政治讨论。也就是说,无论是法家代表李斯,还是秦始皇嬴政,在对待儒学和儒家上,都谈不上是赶尽杀绝,而是持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当然,你要说秦始皇和李斯,没有打压儒家哪怕一丁点,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4)在笔者看来,极大的可能是,秦始皇因为没有采纳儒家的恢复分封制的请求和要求,于是乎,得罪了一大批守旧的儒者。导致一些儒家人士,便怀恨在心。之后,借着秦始皇和李斯“焚书、坑方士”之事件,大肆渲染和宣扬秦始皇以及法家李斯的残暴,继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之事件。

(5)如此说来,秦始皇可能真的是被冤枉的,毕竟,秦始皇可是第一次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之大一统局面,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局面。对古代中国而言,秦始皇缔造的第一次之大一统局面,可谓意义非凡。

a.甚至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不为过。

b.毕竟,秦朝之后,历朝历代可都是在,向着大一统之方向努力,大一统是历史趋势,也是民心所向!

(6)不过呢,大概是因为秦始皇的大一统之战争,近乎是“以战止战”,确实杀掉了”六国“很多人,也确确实实打击到了很多守旧的贵族势力,损害了太多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即确实是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当然,这其中肯定包括不少的儒家学者。

a.最终,在这些儒家学者的笔头之下,秦始皇成为了“焚书坑儒”的暴君,成为了杀天下读书人的暴君。

b.想来,支持法家的秦始皇,是因为得罪了儒家人,才和法家代表李斯一道,成为了儒家的死对头,被历代儒家人所唾弃和谩骂吧。

c.呜呼,悲哉!千古一帝成了天下读书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要怪就怪他得罪了,许多守旧的,支持分封制的儒家读书人!

十二、说了那么多,除了有争议的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儒家算是小胜法家外,其他时候,儒法之争斗,似乎都是法家主动攻击儒家,且法家占优势啊!

那么试问一句:“难道儒家在和法家斗争的过程中,就没有占据优势的例子吗?”答:“有,而且这一回,儒家不仅占尽优势,还是一战定乾坤!从此,在世人眼中,儒家算是彻底甩开,并超越了法家,算是完全地飞黄腾达了!”

(1)这一次,不是别的,正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很显然,儒家这一次的伟大胜利,不仅仅战胜了法家,而顺带战胜了其他所有学派。这一次的胜利,不可谓不大!

(2)在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略中,大儒董仲舒可谓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董仲舒所建议汉武帝施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没有对法家等其他学派,赶尽杀绝。

(3)也就是说,此时的儒家,早就在后圣荀子的启发之下,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核心的,有优势的思想,吸收进入到了儒家思想的体系内。

(3)很显然,彼时的儒家算是博采众长,成为了兼容并蓄的思想界的集大成者。当然,虽然此时的儒家,对其他的学派,诸如法家等,没有赶尽杀绝,但肯定会进行打压。于是乎,便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局面,即儒家之外的其他所有学派,要想发展,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附于儒家。

十三、事实上,也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在其他学派,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附于儒家的特殊形势之下。在春秋战国及秦朝,都混得风生水起的法家,到了汉代却近乎出现了断层,且出现了隐没的趋势和迹象,直至后来,变得销声匿迹了。

(1)此后,大家在历史上,确实很少再能看见,真正的法家之大思想家或实践者了,法家的活动,近乎停止了。

(2)但是,有一点大家必须清楚,那便是法家之思想核心,所铸就的结晶--秦法,却一直为汉代,以及后续的王朝所继承。最终,秦法算是成为了,我国各封建王朝的法律的大框架和基础,继而发挥着巨大的,管理社会的基础作用。

(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家根本就没消失,而是隐退到了各封建王朝的幕后,成为了管理国家的,最基础的法律之工具,也是成为了最核心的管理工具。

十四、话说,不管儒法两家如何争斗或斗法,但从形式上来看,几乎都是以打打嘴仗居多。即儒法两家,并没有真正的来到大范围的,斗得个你死我活的境地。

(1)毕竟两家渊源颇深,而且都是为封建统治者、皇帝服务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搞的太难看,对大家都不好。

(2)即使是在秦始皇时,所谓的“焚书、坑方士”事件中,以及汉武帝时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中,儒法两家也都没有做到,彻底地致对方于死地。

(3)反而,两者其实都算是达成了某种默契,即在皇权的斡旋和平衡之下,并没有真正的完全撕破脸,而是维持着某种平衡。

(4)而这种平衡,在笔者看来,则被后世很多学者,称呼为了“外儒内法”。

十五、想来,封建统治者、皇帝,肯定也不希望儒法两家斗的太狠,而是希望两者都为自己所用。

所以,自秦朝之后,无论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还是汉武帝之后的各封建朝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表面上,都是打着儒学是官学,儒家思想是主流社会思想的旗号,本质上暗地里呢,却都是行的法家之法律的管理手段,这么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办法。

说的再直白,再简单一点就是:“汉武帝之后,几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施行的都是“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当然了,“外儒内法”这一称呼,还有其他名称,诸如也可被称为“儒外法里”等等,但不管怎么换名字,其本质核心,都是换汤不换药。

(1)“外儒内法”概念的本质,其实已经很明了了。就是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实际操作上,则是依赖法家之法律的管理策略。

a.即表面上,儒家思想充当着国家正统思想,扮演着国家门面的角色,同时施展伦理劝导之作用。

b.但是,本质上,封建王朝、国家的骨子里,是需要依靠强大的法家之法律,来维持社会的基本正常运作的。

c.不过呢,总体来说,“外儒”和“内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也就是很多学者,常说的“儒法结合、儒法互济”!

(2)总体来说,封建王朝国家,要想维持正常运转,就必须依靠法家之法律的内核,毕竟法律事关国家的基本稳定。故而,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大致称呼为国家的“政治事功”。

(3)而仅仅靠严格的法家之法律,来管控官员和百姓,显然也是不够的。一旦太过严苛,必然会出现官逼民反,造成和秦朝一样,成为悲催的短命王朝之局势。

(4)那么要怎么办呢?很显然,这时候,儒家思想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a.即利用儒家思想之“仁义礼智信”,来劝导官员和百姓,要维护统治啊,造反是大罪过啊,要知道礼义廉耻啊等等。

b.如此一来,封建统治者,算是找到了一种柔和的,能够让官员和百姓能接受的,能够约束人心的,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的方法或方式。故而,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大致称呼为封建国家的“伦理劝导”过程。

十六、其实,对于封建王朝的君主来说,显然法家之法律起到的“政治事功”的作用,对于维护统治稳定来说,效果和作用都是最大的。而儒家之伦理起到的“伦理劝导”之作用,相较于法家之法律的作用来说,显然作用上,要弱上许多。但是,统治者也知道,这种“伦理劝导”的效果,往往却是出奇的好,也是法家之法律比不了的。

说来也真是奇怪,既然法家之法律起到的“政治事功”,对于维护统治来说,作用其实非常大。那为什么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给人的感觉,儒家思想才是最大的贡献者呢?为什么就好像是儒家思想在维持着整个封建社会的正常运转呢?反倒是法家之法律,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在笔者看来,主观上,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是文人在帮助统治者或皇帝管理国家。也就是说,是儒家思想在帮着统治者和皇帝管理国家。

a.如此一来,这就给人一种很直观的印象,是儒家和儒家思想在维持着君王的统治!”很显然,儒家起到的作用是门面和门脸之作用!

b.反观法家思想呢?虽起到的是,内部的核心的管理作用,但因为不是门面,便很少受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皇权之斡旋下,儒法两家由水火不容,终变